周情情,毛 菲
(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衡陽 421000)
抗挫折心理能力,是指個體對挫折的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也叫挫折承受力[1]。高職師范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正處于一個從未完全成熟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心理斷乳期”“危機期”和“矛盾期”。這一時期,他們個性鮮明、自主性強、渴望成功,但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曲折、坎坷、挑戰和困難,抗挫折能力差的學生會因此產生很多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且高職師范生未來從事的是我國的基礎教育,提升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前期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職師范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差異,且在年級上具有邊緣顯著性;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總體處于中等水平,上升的空間較大。因此,本研究基于團體輔導探索提升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方案。
基于對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調查,在自愿的原則上,最后選取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較低的60 人為實驗對象,以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實驗基地,通過設計、組織和實施團體輔導活動來改善和提升其抗挫折心理水平。
本研究采用張麗霞編制的“大學生挫折承受力問卷”。該問卷共34 道題目,包括6 個維度,分別為:生理因素、他人支持、情緒調控、個性特征、消極認知、積極認知。該問卷內部的一致性系數為0.90,項目之間的平均相關系數0.39,信度為0.89。問卷采用Likert 自評式5 點正向計分法,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記1 分到5 分,得分越高表明抗挫折心理能力越高[2]。
基于對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問卷調查,篩選出得分較低的高職師范生100 名,以自愿為原則,最后確定60名高職師范生為團體輔導實驗成員。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學生各30 名。實驗組按照團體輔導活動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干預;對照組則無任何干預。為保證研究的效度,盡量保持兩組的男女比例相似且每次活動都能參與。
本次實驗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后測的組間實驗設計。對實驗組按照活動設計方案進行為期8 周的團體心理干預,而對照組,則沒有任何處理,遵循學校正常教學任務。兩個組都接受了前后測,并且前后測的間隔時間相同。自變量為實驗處理(團體輔導活動),因變量為實驗組抗挫折心理能力得分。為保證實驗的效度,盡量保持兩組的男女比例相似[3]。主要團體輔導活動過程為以下幾點。
1.開始階段。第一,團體輔導的領導者和助手做簡單自我介紹,并對本次團體輔導活動的目的、計劃、安排、時間以及參與者的來源等方面做簡單介紹和說明。第二,全體成員討論、形成、簽訂團體活動契約書。第三,進行團體成員間的“破冰行動”,目的是初步了解、熟悉團隊成員。活動以滾雪球的方式讓參與者了解團隊成員的姓名、年齡、愛好等,幫助團體成員相互熟悉,以消除陌生感帶來的擔憂,通過游戲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形成融洽、輕松、舒適的活動氛圍,為后續深入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做好基礎和鋪墊。第四,團隊成員分享此次活動的感受以及對未來活動的期待。最后,布置作業“我的挫折故事”,要求團隊成員回憶自己遇到的對自己人生影響較大、印象深刻的挫折事件,包括個人在事件中的經歷、過程、自身感受、影響以及結果。挫折故事需真實、具體且可以書面的方式寫下來,以便下次活動進行共同分享。
2.正式活動階段。此階段共六次活動時間,主題主要包括“我的挫折故事”“全面認識挫折”“合理歸因”“情緒調控”“我的社會支持系統”“應對挫折有方法”,每次主題活動均以一種干預技術為主,多種方法為輔,主要針對如何認識挫折、分析挫折以及應對挫折三個方向進行設計,以“認識挫折”為導線,“分析挫折”為目標,以“應對挫折”為重點,綜合團隊成員實際情況最后形成相應的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此階段是整個團體輔導活動的中心階段,也是檢驗團體輔導效果的關鍵階段。因此,明確每次主題活動的目標顯得至關重要,且活動目標層次要合理、有梯度、有層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一層一層探索和解析挫折。
此階段的實施既要有參與者的積極主動配合,也要有領導者的適當引導;既要保證活動過程的組織與實施,也要保證每次團體輔導活動的效果。因此,在這一階段包括主題的選擇、活動方案的確定、步驟的實施、組織的方式以及效果的評估等都是通過課題組成員間進行精心的篩選、策劃、組織和安排,嚴格按照團體輔導的程序進行操作,確保團體輔導的效果。每次主題活動結束之前,團隊成員均需要分享每次活動帶來的變化、感受以及收獲,一方面幫助團隊成員梳理、總結實踐的經驗,另一方面需要檢驗主題活動的效果。
3.總結階段。第八次活動時,是團體輔導活動的最后總結階段。這一階段程序主要如下:第一,參與者分享從參與團體活動開始到結束這一段時間的整體感受,需要參與者總結個人的收獲與變化,特別是應對挫折的態度和方法,并對自己的活動表現進行自我評價——這是此階段的重點部分。第二,由領導者總結本次活動的歷程及每位同學的表現,對他們的進步和變化表示充分的肯定,鼓勵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表達對他們的信任與期望。第三,填寫調查問卷,完成實驗后測。最后,讓參與者相互留言、合影,處理好分離之情[4]。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 軟件進行錄入、統計并進行數據處理,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后測所獲得的各結果進行差異比較,探究團體輔導活動的干預研究效果是否顯著。
1.前測組間比較。團體輔導干預活動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結果比較(M±SD)
由表1 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結果在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各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在實驗前各項指標處于同一水平,可以進行前后測的差異比較。
2.后測組間比較。團體輔導干預活動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后測,結果及差異比較見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結果比較(M±SD)
由表2 可知:實施團體輔導干預活動方案后,實驗組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有了明顯的變化,各維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且情緒調控、個性認知、消極認知干預因子差異極顯著(p<0.01),生理因素干預因子差異不顯著(p>0.05);整體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且差異顯著(p<0.05)。
1.對照組各變量的前后測比較。團體輔導活動結束后,對對照組實施后測,與活動干預的前測進行對比,結果見表3。

表3 對照組前測后測差異比較(M±SD)
由表3 可知:對照組前測后測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即沒有進行任何干預的對照組隨著時間的變化,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沒有任何顯著的改變。
2.實驗組各變量的前后測比較。團體輔導活動結束后,對實驗組實施后測,并與活動干預的前測進行對比,結果見表4。

表4 實驗組前測后測差異比較(M±SD)
由表4 可知:實驗組前測后測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各因子水平上差異顯著(p<0.05),且情緒調控和個性特征兩因子差異極顯著(p<0.01);實驗組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且各因子差異顯著(p<0.05)。說明團體輔導實驗干預對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有顯著影響。
本研究在對高職師范生進行抗挫折心理能力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各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通過設計團體輔導活動并對實驗組的高職師范生實施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各因子得分均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整體抗挫折心理能力差異也顯著,都是實驗組的得分高于對照組。因此,團體輔導干預方案的實施對高職師范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有顯著的作用,并對整個抗挫折心理能力及各維度產生積極影響。
第一,干預具有針對性。首先,干預對象的針對性。本次的團體輔導干預活動方案的形成主要是針對高職師范生群體中抗挫折心理能力相對較低的人進行,選取100 人,在自愿的基礎上,最后確定60 人為干預對象。其次,活動主題的針對性。每次活動方案的設計、主題的構想、內容的確定、組織與實施、效果的評估等具體過程和細節都是經過課題組內成員積極討論,集思廣益,頭腦風暴,并尋求專業前輩進行指導,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多次研究探討,最后才確定本次團體輔導活動的所有方案。再次,活動目的的針對性。每次團體輔導都以“提升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這個中心主題進行設計,每設計一個活動或一次方案,都會反思這個活動或這個方案是否與主題相關,過程實施是否會遇到問題,活動效果是否可評估等,活動目的非常明確。最后,活動實施的針對性。方案的最終形成主要還是通過邊操作邊修改調整而成,如第二次主題輔導“我的挫折故事”原本預設為一次輔導即可完成,但是參與者準備較充分,分享較投入,氛圍較好,效果很不錯,因而每個人占用的時間都較長,但團體輔導活動又需要每個成員進行分享,說出自己真實的挫折故事,不能因為時間緊的緣故而不讓他們一一分享,因此,最后臨時調整團體輔導活動方案,順利完成了本次主題活動的分享。正是因為團體輔導活動干預的針對性較強,所以較少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保證了團體輔導的效果[5]。
第二,參與者起了關鍵作用。團體輔導的主要對象是30名實驗的參與者,進行為期8 周的團體輔導干預活動,且每次活動都能如期參與,因此參與者的積極配合與認真投入是本次團體輔導成功的重要因素。參與者起到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參與者想要改變現狀的動機非常強烈。參與者的初衷是改變現在不良的心理狀態,希望尋求更好的心理幫助和心理支持,主觀動機強度較高。其次,參與者準備充分,認真投入。團體輔導活動的干預過程中,參與者根據每次的主題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如主題活動“我的挫折故事”參與者會寫下他們遇到的挫折事件、經歷及感受;活動過程中,他們會認真傾聽領導者和團隊成員的分享,做筆記,寫感受;整個團體活動中他們都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認真、出色地完成每次的任務。再次,參與者的積極配合。每次活動都是利用課余時間,參與者需要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后抽時間參與團體輔導活動,需要克服相應的困難,如休息時間或因班級活動、校級比賽有沖突等情況,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按時參加,積極主動配合。可以說沒有參與者多方面的鼎力支持與積極配合,本次的團體輔導活動無法進行下去。正是由于他們的積極配合才保證每次的活動準時且高效,參與者在本次團體輔導活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第三,領導者的引導作用。領導者在本次團體輔導活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本次團體輔導開始前,領導者根據前期問卷調查的初測結果篩查出學生,并通過各種方式親自聯系到學生,在學生自愿的情況下邀請其參與本次團體輔導活動,簽署團體輔導知情同意書;團體輔導活動過程中領導者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人格魅力、共情能力等方式拉近與參與者的距離,引導參與者展開各種活動,進行問題思考,進而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參與者均能主動自愿參與該活動。同時,在認識挫折、分析挫折以及應對挫折的態度和方法上進行了專業的引領和指導,特別是價值引領,其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這使得參與者能在活動中有所思、有所悟,保證了團體輔導活動的順利進行及活動效果;每次團體輔導活動后領導者及時邀請參與者分享此次活動的感受,反思自身行為,從而有所啟發和頓悟。正是通過這些方式最終讓參與者親其師、信其師,在整個團體輔導活動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為團體輔導的效果奠定了基礎。
第四,團體輔導方式的多樣性。本次團體輔導活動過程中避免了輔導方式的單一性,綜合利用了團體心理學的各種輔導方式,例如觀察學習(“我的挫折故事”)、榜樣示范(身邊的榜樣——國家獎學金獲得者xxx)、認知重構(埃利斯ABC 理論、“應對挫折有方法”)、行為治療(“冥想”“漸進式軀體放松技巧”“心理放松操”)等。多樣性的團體輔導方式,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團體活動的興趣,另一方面加強了團體輔導效果。
1.在實驗的操作上,由于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采用邊做邊反思邊改進的行動研究方式,因此在操作上還存在對學生反饋不夠及時、不夠充分等問題,可能影響輔導的效果。
2.輔導次數少,時間短。
3.團體輔導活動干預成效的持久性、穩定性有待進一步的追蹤研究。
綜上所述,根據本次團體輔導實驗干預活動的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基于團體輔導的實驗干預能有效提升高職師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