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評價與教和學之間的關系,推動教、學、評一體化實施”(教育部2020)。《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將“教、學、評”一體化列為重要的英語課程理念之一(教育部2022)。我國學者崔允(2013)提出,教學、學習和評價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共同為教學目標服務。
“教、學、評”一體化指教學、學習和評價要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保持一致,為共同的教學目標服務。“教”指以課程目標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學”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評”指為了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而開展的評價。教師應根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和輸出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王薔、李亮2019)。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開展“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的意義重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如小組討論、游戲互動、辯論等,同時增加創意元素,如音樂、視頻、思維導圖等,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豐富他們的英語學習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發現新問題、新規律,提升認知水平,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增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評價中,教師及時給予學生學習反饋,并對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等進行評價和總結,使他們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不足,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持續保持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這種體現“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調動他們積極的學習情緒。
首先,“教、學、評”一體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有助于教學過程的有序推進。在教學中,教師基于教學內容的分析與整合,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學習目標和任務,從而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其次,“教、學、評”一體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有助于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項目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等,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效果。最后,“教、學、評”一體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評價中,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給予他們肯定和指導,引導他們調整學習方法與學習計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學、評”一體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使他們將英語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并能夠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教、學、評”一體化模式下,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及學習特點等因素,開展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鍛煉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不斷挖掘他們的語言學習潛能。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夠通過多元化的語言學習與運用活動,如角色扮演、劇本表演等,得到充分運用語言交流的機會,掌握語言形式及語言知識的應用規律,從而提升英語交際能力。
下面,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5 Topic 1 Section C Reading 為例,探討如何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實現以評促教、促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的情緒”。Topic 1 Section C Reading 部分的文章主要講述了英語電影《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情節。文章有三個段落,第一段介紹瑪麗亞(Maria),并闡明她去馮·特拉普(Von Trapp)家族照顧其家中的七個孩子。第二段闡述由于馮·特拉普夫人逝世,孩子們悲痛欲絕,情緒不穩定,他們的父親也一直陷入孤獨,常常因孩子吵鬧而生氣。第三段闡述瑪麗亞通過教孩子們唱歌幫助他們重新找回了笑容。
對于學生而言,文章的理解難度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緊扣單元主題和知識點,設置靈活、語言運用要求較高的課堂活動,側重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目標1:學生能運用關鍵詞匯造句,鍛煉基本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目標2:學生能通過補全思維導圖,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訓練信息提取能力。
目標3:學生能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并發表觀點,形成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有序組織教學活動的同時,開展靈活多樣的評價活動,通過口頭反饋、作品展示、組內互評、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進行評價。
1.引導學生預測故事關鍵情節,評價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呈現文章中的關鍵詞匯:Maria、children、mother、die、cry、lonely、angry、song、play、mad、happy,其中包括三個人物(Maria、children、mother)和三個動詞(die、cry、play),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預測文章故事的主要情節,并從中選擇詞匯造三個句子。教師設計該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為深入理解文章內容作鋪墊。
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如下:
T:Try to use these words to make up a reasonable story.I’ll give you 2 minutes to prepare.
S1:Maria die.Children cried.Mother play a song.
T:Good imagination,but it’s quite strange.Why mother played a song when Maria died?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past tense.Do you have another answer?
S2:Children died.Mother cried.And Maria played a sad song.
T:What a great story! The sentences are quite right and the word “sad” is perfect.
在本環節,教師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給予他們及時的反饋,注重給予積極評價,并幫助他們明確改進的方向。例如,學生1 的回答“Maria die.Children cried.Mother play a song.”存在明顯的語法錯誤、銜接問題和邏輯問題,教師在評價時先肯定其想象力,鼓勵其他學生積極作答,再提醒其句子中的時態問題,并用疑問的方式引導其思考故事中的邏輯問題。通過教師的反饋和引導,學生2 給出的答案“Children died.Mother cried.And Maria played a sad song.”非常有意義,雖然與文章并不十分相符,但是符合邏輯。
2.閱讀文章,補全思維導圖,評價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在學生大致理解了文章內容后,教師呈現以下思維導圖,讓他們將思維導圖的內容補充完整,即在方框中填寫人物角色的情緒,在圓框里填寫發生的事件。學生需要從文章中提取信息,并進行合理推測。本活動指向教學目標2。

在這一環節,教師提出推斷性問題:“How did Maria feel?Why?”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信息提取能力,又考查他們對推斷性問題的把握。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更多關注他們的語言表達,并給予他們具體的評價與反饋。
推斷性問題無法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推測。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在評價中側重其思維的邏輯性和表達的靈活性,并適當忽視語言表達問題。
T:How did seven children feel after they learned lively songs from Maria?
根據設定的情景條件,對5個影響因素每隔0.5 h采集一次樣本數據,采用調查問卷法得到影響因素的定性判定數據。各因素風險狀態劃分為強+(A),強(B),中等(C),弱(D),弱-(E)5個狀態。
S1:They felt happy again.
T:Great.How do you know?
S1:Perform short,funny plays to cheer them up.
T:Wow,you find the exact sentence.It will be better if you make it a complete sentence.
S1:...
T:Who performed short,funny plays?
S1:Maria.
T:Let’s read the sentence again and find it together.
...
T:How did Maria feel?
S2:She feel tired.
T:She felt tired?Why do you think so?
S2:Because she play many songs.
T:Does the passage want to tell us she was tired?S3,do you think so?
S3:No,I think she felt happy.
T:Why?
在本環節的評價中,教師融入教師評價、同伴互評、學生自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互相學習。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宜只給出“Great.”“Good.”等籠統、寬泛的評價,而應確保評價具體。例如,學生1的回答為“Perform short,funny plays to cheer them up.”,雖然其定位的句子是正確的,但是回答的句子不完整,教師及時針對定位準確給出肯定評價,同時引導其將句子補充完整。教師要通過具體的反饋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準確的答案。在本環節,教師提出推斷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同伴互評的方式檢測對文章的理解,把主動權交給他們,有效激發他們思考的積極性。
3.基于小組討論,評價學生的主題意義探究能力
在英語課程中,教師要把主題意義的探究作為教與學的基本任務(教育部2020)。在主題意義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在情感態度、社會責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進步,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此教學環節,由于學生對文章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教師將他們分為四人小組,讓他們分組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Q1: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
Q2:What if your friend is crying,what will you do to comfort her or him?
Q1 讓學生思考文章的主題意義,Q2 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進行思考,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本環節的教學活動指向教學目標3。
T:After learning the story,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 What if your friend is crying sadly,what will you do to comfort her or him? I will give you 5 minutes.
S1:Sing songs can make people happy.
T:Great idea!I think so.
T: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your friends happy?
S1:Play computer games with him.
T:S2,do you agree with S1?
S2:No.Play computer games cannot comfort friend.
T:What’s the idea of your group?
S2:Listen to his or her reason.
T:You mean listening to his or her trouble?
S2:Yes.
T:Excellent idea.I think the same.
在學生發表觀點時,教師開展即時評價,關注他們在表達、觀點和態度等方面的表現。
對于Q1 的學生回答,教師運用“Great idea.I think so.”肯定其觀點。雖然學生的表達存在語法問題,但是教師選擇了忽視。
在評價時,教師可以適當忽視學生表達中的問題,側重觀點和邏輯。在教學中,教師靈活選擇評價方式和評價重點,根據問題重點和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對于Q2 的學生回答,教師用重復的方式糾正了表達錯誤,同時將“listen to his or her reason”換成了“listen to his or her trouble”,從而讓表達更準確。
“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能有效引導教師以課程目標為導向,高效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開展學習活動,促進課堂評價。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評價環節要重視以下幾方面:首先,針對學生的回答,要從不同角度給出具體評價,引導他們給出更完整、準確的回答,切忌“一刀切”。其次,在不同的課堂活動中,評價的側重點需要根據實際作出調整。在要求學生提取參考性信息時,應更加關注他們的語言表達;在涉及推斷性問題和觀點性問題時,應更加關注他們的觀點和邏輯。最后,在觀點性問題考查的課堂活動中,可以采用同伴互評的方式,把主動權更多地交到學生手中,促進他們積極思考。“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實際開展靈活、機動的課堂評價,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審視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