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淑梅,張鵬雪
(1.宿遷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江蘇宿遷,223800;2.延邊大學師范學院,吉林延吉,133000)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力量,關系我國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鄉村學校是鄉村的重心,鄉村教師是鄉村學校和鄉村的靈魂。[1]《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指出,要嚴格管理農村中小學編制,加強農村中小學人事管理等。[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4]《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5]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發布標志著我國農村教師改革進入全新的階段。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鄉村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家庭貧窮導致失學、輟學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許多孩子可以在家門口接受教育,基礎教育發展從“以數量為中心”向“以質促變”轉變。[6]但鄉村教育依然面臨著鄉村教育發展過分模仿城市教育發展、未能充分彰顯鄉村教育的獨特性與優勢[7]、難留住教師也難留住學生,各種教育經費投入和資源配置仍有不足、中西部地區和一些邊遠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依然薄弱[8]等問題。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SSCI期刊論文為研究樣本,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2000—2022年間研究鄉村教師的期刊文獻,梳理我國近年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為建設高素質鄉村教師隊伍提供可視化視角。
鄉村教師包括全國鄉中心區和村莊學校教師,因而本研究選取的搜索關鍵詞為“鄉村教師”“農村教師”“村鎮教師”,邏輯關系為“或含”,時間跨度為2000—2022年。刪除與主題不符、缺乏作者、摘要和關鍵詞的文獻后,將剩下1554篇文獻作為本研究的樣本。
選取文獻的發表時間、發文作者及單位分布、文獻來源的期刊、熱點主題詞等進行頻次統計。將數據導入CiteSpace,利用可視化軟件得出高頻關鍵詞和聚類分析等,生成相關知識圖譜。
如圖1所示,2000—2022年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的發文量呈現周期性上升趨勢。2000—2011年是第一個波動上升周期,2011年的發文量最多,為121篇;2012—2019年是第二個波動上升周期,2019年的發文量達到134篇;2020—2022年是第三個上升周期,2022年的發文量達到129篇。深入了解可知,發文量每一個周期性的峰值都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如2001年,全國農村中小學開始“撤點并校”,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人力振興的重要源泉,而鄉村教師又是發展鄉村教育的關鍵。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引起多數學者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廣泛探究。
2000—2022年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大多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和著名師范院校教育學科的教師或研究人員。如表1所示,排名前10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有一半來自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另一半來自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杭州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等。

表1 發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者與研究機構
如表2所示,2000—2022年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研究載文量排名前3的分別為《中國教育學刊》(143篇)、《教師教育研究》(126篇)和《教育發展研究》(109篇)。這清晰地體現了中國教育學類頂級期刊積極傳播相關研究成果。

表2 載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
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獻內容的總結與濃縮,代表了研究文獻的核心觀點。將時間設置為2000—2022年,跨度為22年,單個時區長度設為3年,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閾值TopN設置為50,選擇聚類分析,得到了297個節點和519條連線。分析知識圖譜,結合高頻關鍵詞并詳讀有關文獻,可獲取鄉村教師研究熱點。
2000—2022年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中出現頻次排名前10的關鍵詞聚類如表3所示,關鍵詞共線知識圖譜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鄉村教育”“教師培訓”是前4個聚類標簽。

表3 關鍵詞聚類

圖2 關鍵詞共線知識圖譜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逐步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國家對鄉村教師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鄉村教師的居住條件、出行條件和通信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9]在補充鄉村教師師資力量方面,公費師范生計劃、“碩師計劃”、“教師輪崗”、“特崗計劃”等的出臺,暫緩了鄉村教師數量短缺的壓力。在提升鄉村教師素質方面,“國培計劃”、跟崗學習、“國優計劃”等,則促進了鄉村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提升了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國家層面,2010年以來教育部一直在系統地探索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實施的模式,從最初的置換脫產培訓、短期培訓、遠程培訓等發展到現在的多元化個性化的實施模式。[10]地方層面,教師培訓種類也多種多樣。例如,福建省組織實施“農村教師(校長)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湖北省2004年啟動了“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2005年起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江西省從2007年開始實施“定向培養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計劃”;2014年,山東省教育廳成立了“山東省教師教育學會教育志愿者協會”。此外,還有針對廣大鄉村教師開展的在職培訓如繼續教育、學歷教育、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等。[11]
推動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有多種形式:如搭建城鄉教師交流的平臺,促進城鄉教師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學習等[12];開展校本研修,以教師任職學校為培養單位構建學習共同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13]。此外,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社交媒體、在線會議等網絡教研活動,為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持與幫助,讓鄉村教師分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等,能夠促進鄉村教師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鄉村教師可以從網絡教研中獲得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提高智能素養、數據素養、信息化素養等,提升資源數字化建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在義務教育教師編制的管理、標準、供求等方面,鄉村教師與鄉村學校實際發展需求存在著矛盾[6],教師編制的配置思維使鄉村教師存量重組面臨困難[14]。當前鄉村教師編制供需矛盾較突出,現有的編制按照鄉村學校統一核編,沒有額外的教師編制。[15]調查發現,“三區三州”人煙稀少、地勢復雜、學校布局零散等加劇了編制緊張。[16]二是工作生活異地化的模式,加上對年邁父母缺乏照顧、夫妻之間缺少交流與溝通、對子女缺少陪伴與教育的愧疚心理[17],容易使鄉村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三是一些鄉村教師自我專業發展意識不強,欠缺對教育教學的熱情和自我提升發展的積極性。[18]
在研究時間上,關于鄉村教師的研究雖有回落,但整體上呈增長趨勢。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對鄉村教師的研究初見端倪。鄉村教師是踐行學校課改的主體,學者開始關注到鄉村教師這個群體,但此時還沒有廣泛的關注。2006年,農村教師特崗計劃逐步關注鄉村教師的數量,補充人才。2010年,“國培計劃”的啟動,更加關注鄉村教師的素質以及專業發展。因此,2011年研究鄉村教師發文量達到一個高峰。此后,雖然發文量有所下降,但每年關于鄉村教師的發文量仍保持在50篇以上。2018年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再次引起了研究學者對鄉村教師的關注。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在研究力量上,教育部直屬六所師范院校與許多知名一本院校對鄉村教師的研究較多,而地方的師范院校或者部分綜合院校對鄉村教師的研究論文相對較少。通過鄉村教師論文的發表作者與機構可以看出,教育部直屬的師范院校與一些知名院校是鄉村教師研究的主陣地,高校教師及研究所研究人員則是我國鄉村教師研究的主力軍。許多地方師范院校更有機會深入鄉村,在培養鄉村教師方面貢獻師資力量。
在研究領域上,我國關于鄉村教師的研究領域仍需拓展。鄉村教師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教育學領域。而其他領域如心理學、社會學等雖有涉及,但占比較小。教育學領域研究者更側重于研究鄉村教育背景下鄉村教師所面臨的問題,而針對鄉村教師的自我提升與發展和生存狀態,更需要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研究者進行研究與探討;關于鄉村教師的心理發展、職業倦怠等,則又需要心理學領域研究者的關注。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基于專業發展視角及側重點對鄉村教師展開了研究,但是各領域缺乏橫向的聯系。
鄉村教師是發展高質量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也是保障鄉村學生教育起點公平、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的重要攻堅力量,對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因此,要繼續探索和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帶動鄉村教育發展及鄉村振興。
1.減少鄉村中小學教師發展的阻力,提高教師發展的積極性
教育經費使用不合理,薪酬待遇尚未達到鄉村教師的需求等,會逐漸降低鄉村教師的教學熱情與積極性,抑制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一是要積極關注廣大鄉村教師的現實需求,給予相關的制度保障,減少鄉村中小學教師發展的阻力,增加教師編制數量,提高教師待遇薪酬。二是要建立健全培訓考核機制,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和評價方式,協調各主體的積極力量,積極發揮各主體的作用,提升鄉村教師的職業素養。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不但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政策,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評選表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等時向鄉村學校、鄉村教師傾斜,而且要提高鄉村教師對鄉村場域的適應性,減少鄉村教師的職業焦慮和孤獨感,增強他們對鄉村教育、鄉土文化的心理認同感,推動和激勵他們展現自我價值。
2.加強地方師范院校對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培養
鄉村教師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國家需加大對地方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采取多途徑、多方法加強對師范生的培養。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和知名學校應加強與地方師范院校或者綜合院校中師范學院的交流與合作,分享教學資源。地方師范院校在培養鄉村教師人才時,結合當地鄉村教育的模式、鄉村教師的實際,根據不同地方的資源狀況和需求規劃人才培養路徑,利用當地特有的教育教學資源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探究本土化培養的路徑,利用鄉村地理位置的優勢,加強校地結合的師范生“雙實踐”制度,培養師范生熟悉鄉村、扎根鄉村教育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此促進鄉村教師的全面發展。
3.加強多學科協同研究鄉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實施多學科協同研究的策略。高校的教師教育者要加強不同學科的協同研究。多學科的協同研究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視角和更深入的理解,如加強教育學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協同研究,運用其他學科的理論、觀點等去思考、分析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者打破學科的界限,組建跨學科團隊,透過多學科的視角對鄉村教師進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把握鄉村教師發展問題的實質。例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不僅需關注教師培訓、專業發展和職業認同等教育學的議題,還需考慮鄉村教育環境、家庭背景和社會支持等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因素。此外,管理學領域的研究可以提供組織管理和領導發展方面的建議,以增強鄉村教師隊伍的整體效能和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成效明顯,鄉村教育整體發展也有了明顯的上升,但仍有許多問題不容忽視,如鄉村教師編制緊張、鄉村教師難以留任等。這需要由內而外、由上到下并綜合多方要素以加強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補齊鄉村教師發展薄弱環節,促進鄉村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從而推動鄉村發展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