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璐,劉 麗,吳福麗,聶榮萍,顧海霞
兒童牙科畏懼癥是牙科常見難題,主要指的是兒童在牙科診治過程中由于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使治療依從性降低,部分可出現抗拒治療行為[1]。有研究結果表明,5%~80%的牙科救治兒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懼癥[2],其不僅對診治效果造成較大影響,嚴重者可引發醫患糾紛[3]。所以,有效減輕或避免牙科畏懼癥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以往通常可采用束縛治療及鎮靜干預等,但前者易使患兒產生灰色記憶,后者存在不良反應及禁忌證,因此均不易被接受[4-5]。為探究有效干預措施,在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兒童牙科畏懼癥患兒實施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結果如下。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122例兒童牙科畏懼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齡為(7.82±1.03)歲。納入標準:年齡5~10歲;經中文版兒童畏懼調查-牙科分量表(CFSS-DS)評價存在兒童牙科畏懼癥;接受齲齒充填治療或乳牙拔除;患兒監護人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患牙自發痛;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合并耳鼻喉器質性病變;認知功能障礙;存在遺傳病史;大腦神經系統發育不良。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1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由干預人員帶領患兒及其家屬參觀診室,通過觸摸器械、講解相關治療流程及原理等方式,使患兒熟悉隨后的治療,并使用溫和語氣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患兒平復情緒,緩解緊張、恐懼感。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在取得患兒同意后給予無線智能耳機,并調節合適音量大小,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時,讓其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或故事,使其在舒適聽覺環境中完成相關診斷過程。同時告知患兒在診療過程中若存在不適感可舉手表示,盡可能為其解決并創造舒適環境。
1.3.1 生理應激水平
采用心電監護儀檢測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水平變化。
1.3.2 牙科畏懼癥狀
采用CFSS-DS評價治療前后患兒牙科畏懼癥狀,共15個條目,分別為去醫院、穿白大衣的人、透不過氣來、害怕牙醫、(其他)醫生、打針、張大嘴巴、讓人檢查你的嘴巴、有人看你、讓不認識的人碰你、(想象)醫生鉆牙的場景、醫生給你鉆牙、醫生鉆牙的聲音、醫生把工具放進你的嘴巴里、讓護士幫你洗牙齒。每個條目1~5分,“一點都不害怕”計1分;“有一點害怕”計2分;“比較害怕”計3分;“相當害怕”計4分;“非常害怕”計5分,總分為15~75分,評分越低則兒童牙科畏懼癥狀越輕[6]。該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52,重測信度為0.734,信效度良好。
1.3.3 臨床焦慮水平
采用Venham行為評估量表(VBRS)及患兒治療過程中配合程度評價臨床焦慮水平。0級:能夠良好配合醫生,表情自如,并快速回答醫生的詢問。Ⅰ級:表情緊張,手放置不自如,能準確回答醫生詢問。Ⅱ級:表情緊張,手常舉起,回答醫生詢問聲音改變,不影響醫生診治。Ⅲ級:哭泣,手常舉起,試圖打斷醫生診治。Ⅳ級:持續哭鬧,身體頻繁扭動,勉強語言溝通,需按壓診治。Ⅴ級:情緒失控,大聲哭鬧,無法交流,需強制按壓診治[7]。VBRS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76,重測信度為0.761,信效度良好。
1.3.4 舒適度
采用中文版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價患兒治療前后舒適度,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4個維度,共28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17個條目反向計分,11個條目正向計分。正向計分:“非常不同意”計1分;“不同意”計2分;“同意”計3分;“非常同意”計4分;評分越高則舒適度越高[8]。該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81,重測信度為0.730,信效度良好。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理應激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牙科畏懼癥狀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焦慮水平比較 單位:例(%)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 單位:分
兒童牙科畏懼癥作為兒科診療環境下產生的特殊情緒,患兒主要表現為緊張、恐懼等,嚴重者會出現抗拒治療情況[9]。患兒會因為牙科畏懼癥而造成延遲,甚至中斷治療,部分患兒可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從而影響療效,嚴重者可引發繼發病變。因此,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緩解癥狀對于避免并發癥、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10-11]。目前對于此類癥狀并無臨床標準,通常可采用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其中約束治療等非藥物治療較易使患兒產生不良記憶,影響后續治療,藥物治療中鎮靜藥物雖可起到較好鎮痛、鎮靜效果,但其存在不良反應等缺點,且其具有禁忌證,因而并不適用于所有患兒[12-13]。本研究通過對牙科畏懼癥患兒實施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
此次研究觀察到,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舒張壓、心率低于對照組,收縮壓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可有效減輕患兒生理應激反應。分析其主要原因為,基于環境聽覺管理主要通過為患兒播放適宜的音樂,從生理、心理方面有效調節交感神經興奮性,緩解其在應激狀態下兒茶酚胺的產生量,促使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保持穩定,以減輕患兒生理應激反應[14]。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治療后牙科畏懼癥總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可有效緩解患兒牙科畏懼癥癥狀。分析原因主要為,兒童相較于成年人其完善人格尚未建立,缺乏較好的自控力及理解能力,對于自身未知事物存在暗示性恐懼心理,因此在接受牙科診治時易出現畏懼感,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易受牙科器械噪聲等外界環境的影響[15-16]。基于此,觀察組采用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對患兒聽覺環境實施有效管理,采用音樂療法轉移其對于診療各種操作的注意力,幫助營造和諧、舒適的環境,使其有效緩解畏懼感,減少自身受外界環境的干擾[17]。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臨床焦慮水平輕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張燕飛等[18]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表明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可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焦慮水平。分析原因為,通過給予音樂療法可通過環境聽覺管理讓患兒感受無痛式、無藥物風險性干預,且其作為非介入性干預更符合目前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促進患兒更好接受治療[19-20]。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舒適度各維度評分、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可有效提高患兒口腔治療舒適性[21-22]。分析其主要原因為,通過為患兒創造安全、充滿童趣的治療環境,拉近與患兒及家長的距離,與患兒建立信任感;為患兒播放喜歡的音樂掩蓋鉆牙時的聲音刺激,充分展現為兒童服務的理念,以分散其注意力,使患兒保持放松,提高治療舒適性[21-22]。
綜上所述,基于環境聽覺管理的舒適化口腔治療應用于兒童牙科畏懼癥中可促使患兒生理應激水平保持穩定,提高舒適度,減輕患兒畏懼癥狀及焦慮水平。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本研究所選樣本量小,且有2例患兒自身存在高度緊張,采取心理疏導后仍然無法轉移注意力,研究結論尚需后期開展合理的大樣本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