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彭 聰,劉玉閣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CHD)的主要手段,可幫助病人有效重建血液循環,降低CHD致死率[1]。鄔青等[2]研究表明,PCI術后病人仍需面對支架再狹窄、冠狀動脈病變、運動功能降低等危險因素,加之青年病人術后壓力方面過高,急需康復重返崗位。因此,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康復訓練指導是促進病人身體恢復的關鍵。依據自身耐受程度指導訓練可有效提升病人冠狀動脈彈性和輸送血液能力,改善心肺功能[3];但僅靠病人自身感受開展訓練,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易影響判斷。峰值攝氧量是評價運動能力和有氧代謝能力的重要指標[4],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是依據病人峰值攝氧量水平進行康復運動,可客觀評價病人心肺功能,制定精準運動強度,漸進式開展心臟康復運動,或許臨床價值更高。基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對青年冠心病PCI術后病人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本院就診的93例行PCI的CHD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齡25~36(30.25±3.06)歲;心功能分級為Ⅰ級20例,Ⅱ級26例。觀察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23~38(29.39±4.28)歲;心功能分級為Ⅰ級17例,Ⅱ級30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確診為CHD[5],且首次行PCI治療;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處于正常水平,治療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嚴重感染;四肢功能障礙,肢體原有正常感覺和運動功能減弱甚至喪失,無法進行試驗;合并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臟疾病者。本研究已通過學術道德委員會審查,并獲得監護人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根據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導心臟康復運動訓練。1)指導病人采取坐姿,閉上雙眼,身體處于放松狀態。2)訓練期間控制呼吸頻率,吸氣時默數4 s,呼氣時默數6 s,每次6 min,每日3次。3)呼吸時結合腹式呼吸,加強呼吸深度。吸氣時使腹部呈凸起狀態,呼氣時腹部凹陷,每次20 min,每日3次。訓練期間依據病人自身耐受程度調整呼吸頻率和時間,以不引起相關癥狀為宜。
觀察組實施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術后3 d視病人情況制訂心臟康復運動方案。術后1周內指導開展一些簡單安全的熱身運動,如下床站立、原地踏步,每次30 min,每日2次,并逐步過渡至慢走(每次300 m,每日2次)。術后1周,若病人峰值攝氧量≤10 mL/(kg·min),恢復情況良好,慢走過渡至上下臺階,每次20階,每日1次。若病人峰值攝氧量>10 mL/(kg·min)且≤14 mL/(kg·min),給予慢速步行鍛煉,每次15 min,每日1次。若病人峰值攝氧量>14 mL/(kg·min),幫助病人進行體操運動,每次25 min,每日1次。可根據病人恢復情況進行調整。兩組均干預6個月。
1)心肺功能:于干預前后使用超聲儀(普羅醫學,型號UT-1000)和肺功能檢測儀(四川思科達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980A Ⅲ)檢測病人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通氣量(MVV)、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心肺運動試驗1 min后心率恢復(HRR1)。2)體液因子水平:于干預前后抽取病人空腹靜脈血5 mL,提取血清,使用酶循環法檢測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免疫層析法檢測腦利鈉肽(BNP)水平、磁微粒化學發光法測定血管緊張素Ⅱ(AngⅡ)水平、乳酸氧化酶法測定乳酸(LA)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乾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運動能力:于干預前后使用心肺運動試驗檢測病人最大攝氧量(VO2max)、無氧閾(AT)、最大運動負荷(MWL)水平。方法為病人在室內跑臺上進行測定,測定前2 min設置速度2.7 km/h,坡度為10°,第4分鐘設置為4.0 km/h,第7分鐘設置為5.4 km/h,第10分鐘設置為6.8 km/h,第13分鐘設置為8.0 km/h,第16分鐘設置為8.8 km/h,第19分鐘設置為9.2 km/h,第22分鐘設置為9.6 km/h,坡度每隔3 min增加2°。期間使用心肺功能儀(浙江柯洛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型號Ruichao-S)監測病人生命指標。


表1 兩組病人心肺功能比較

表2 兩組病人體液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病人運動能力比較
PCI是降低CHD致死率的一種有效治療手段[6],但作為一類創傷性手術,其所致的心功能損傷及術后支架再狹窄問題仍亟待解決[7]。常規指導訓練是在不借助輔助性設備情況下,根據病人自身感受調整呼吸頻率、深度及方式,有效增強血管調節能力和心肺耐力,促進心肺功能恢復[8],但整體性和系統性有所缺乏,康復訓練周期長,達不到理想康復效果。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是以臨床實際情況為指導,循序漸進制訂符合病人身體狀況的運動方案,針對性更強,使病人心肺鍛煉更充分,有效預防自主神經紊亂,促進病人心臟泵血功能的恢復[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病人FEV1/FVC、FEV1、LVEF、MVV、HRR1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改善病人心肺功能效果更佳。常規指導訓練是依據病人自身耐受程度調節運動強度,通過腹式呼吸和延長吸氣有助于增強大氣道內壓力,排空肺泡氣體,預防外周氣道異常陷閉,以此達到糾正通氣比值,提高FEV1/FVC水平,改善肺功能的目的[11];還可通過自主呼吸鍛煉及時開拓中下葉肺泡,給予血液更多氧氣,預防冠狀動脈再次發生血液供應不足。國外相關研究指出,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通過循序漸進實施運動訓練可達到改善肺阻塞、肺功能減弱的目的,還可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形成,增強冠狀動脈舒縮功能,提高心臟每搏輸出量和冠狀動脈血流量,進而增加心室射血分數[12-13]。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實施期間采取個性化方案,先讓病人從簡單熱身運動中受益,隨著病人有氧代謝水平的提升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滿足青年病人早日回歸工作的需求,更易被病人接受。同時依據峰值攝氧量設定運動負荷,可降低訓練心血管及肌肉事件的危險性[14]。
血管內皮受損會引起血管活性物質AngⅡ水平增高[15];Hcy越高表示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越高;LA水平越高表示組織缺血缺氧越嚴重[16];BNP是心室壁受到擴張和牽拉,心臟合成的一種肽類激素[17]。本研究通過AngⅡ、BNP、LA及Hcy 4種體液因子水平評價病人機體狀態,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病人Hcy、AngⅡ、BNP及LA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能減輕病人應激狀態,調節體液因子水平效果更佳。根據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導康復運動訓練可增加機體耐氧量,預防心肌細胞受損引起的AngⅡ水平異常增高;腹式呼吸可使胸廓最大限度地擴張,加強呼吸功能,增強膈肌與呼吸肌肌力,有效呼出肺內殘余氣體和吸入新鮮氣體,改善體內因缺血缺氧引起的毒素作用,降低LA和應激反應。而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以運動鍛煉為基礎,在增強呼吸功能的基礎上,還可提高β-腎上腺素受體信號通路,提高交感神經活性,有利于內皮細胞從骨髓分化或邊緣區的遷移。國內研究還指出,該訓練方式通過控制β氧化還原反應,減少氧自由基水平,以此增加機體葡萄糖利用率,改善心肌能量代謝,減少高血糖血管內皮損傷,降低AngⅡ水平[18],還可擴張動脈血管,維持心肌細胞平衡,預防心肌重構引起心力衰竭等嚴重后果,調節BNP水平[19]。在峰值攝氧量的指導下給予適當康復鍛煉,可避免強度過輕達不到理想效果和強度過大造成心肺功能二次損傷。循序漸進提高運動強度,相較于根據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導訓練,具有明確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劉媛霞等[20]的研究可進一步佐證本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病人MWL、VO2max及AT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在改善病人運動功能方面優于對照組。根據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導康復運動訓練可改善病人自主神經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進而提高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提高運動水平。而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運動強度更大,可提高病人運動的外周及中心效應,促進骨骼肌和心血管調節能力及結構的適應性變化,使其在遞增負荷運動中工作效率更佳,進而增強心肺功能輸出效率,有助于力量的傳導及維持運動核心的穩定性[21],運動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基于心肺運動試驗峰值攝氧量下漸進式心臟康復運動方案可提高青年冠心病PCI術后病人最大攝氧量,改善心肺及運動功能,在促進機體恢復方面優于傳統根據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導訓練。但本研究樣本量僅取自一所醫院,樣本量較小,使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續研究將擴大取樣范圍、增加樣本量以彌補上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