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 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作為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豫劇的傳承與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論文以非遺視域下豫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為研究對象,從“非遺”及豫劇的概念界定、藝術特色、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非遺視域下豫劇藝術的創新、傳承與發展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歸納,讓豫劇這一傳統非遺文化與時代的潮流相融合,傳播經典,創造經典。
[關鍵詞] 非遺;豫劇藝術;創新;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3-0171-03
一、“非遺”及豫劇的概念界定
(一)非遺的界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其本身就是通過各個民族的人民經過繼承與發揚所衍生而來的,這與群眾生活產生了極大的聯系。包括有: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河南豫劇發展概述
豫劇是河南民間音樂的典型代表,原名“河南梆子”,自清代乾嘉年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1]隨著“五四運動”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進一步促使了“傳統”豫劇到“現代化”的轉變。
首先,演出場地由農村到城市的過渡。民國初年,河南梆子開始了由農村舞臺到城市劇院的過渡,面對的觀眾也變成了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城市觀眾,促使了梆子戲中一些粗俗化劇目內容的改革;其次,劇目創作內容的不斷豐富促進品位的提升。河南梆子受到了“五四運動”以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在對其劇目內容的創作過程中,通過改良、改編、撰寫等手法,提高、充實、擴大了梆子戲的內容質量和社會影響力;再次,表演形式回歸男女同臺。伴隨著社會新思潮、新文化的影響,女演員逐漸又回歸了舞臺,“傳統”豫劇的劇目內容也發展成為以歷史生活為主的題材;最后,劇目創作內容的重大變革。這類題材劇目的產生與“傳統”豫劇劇目已經區別開來,內容的主題思想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政治、經濟層面上來,并且進一步傳遞了社會的新思潮和新文化。
二、非遺視域下河南豫劇的藝術特色
(一)劇本特色
戲曲劇本是“根據戲曲情節結構,使用戲曲文學語言,運用戲曲藝術程式寫出來的”,[2]它是由唱詞、念白以及人物、情節、環境、表演的敘述構成。非遺視域下,豫劇藝術濃郁的“中原文化”劇本特色體現在了題材選擇、語言運用和人物塑造三方面內容。
1.題材選擇
第一,現實社會政治生活對農村的影響,進而體現農民的思想、感情和命運。河南豫劇的創作展現出了不同社會階段農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命運浮沉。如:劇目《李雙雙》,通過女主人公堅守原則,帶領生產隊發展生產并喜獲豐收的故事情節,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婦女當家作主的時代精神。
第二,農村婦女掙脫現實封建思想的枷鎖,表現新時代風貌下的愛情與婚姻生活。這一類型的劇目在河南豫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劇目《金雞引鳳》,通過講述三對青年的戀愛故事,展現出新時期的青年要有理想、有抱負、有熱情、有文化、有技術,為家鄉的生活現狀奉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河南豫劇“紀實”題材的出現。如:劇目《村官李天成》,原型是河南濮陽西辛莊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講述了其作為優秀基層黨員干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共奔小康生活的故事等。
2.語言運用
“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3]河南豫劇創作中運用的語言是以“中州語”為基礎,其節奏穩重、清晰,內容真切、樸素,妙趣橫生。豫劇劇目創作內容充分結合了“中原文化”質樸、通俗的語言特色,使得一開腔就布滿了濃郁的河南韻味。
首先,帶有生活氣息的口語運用。口語的特色既樸實又親切,在豫劇劇目的創作中要進行藝術的二次加工,使之更加地貼近生活、通俗易懂,讓觀眾聽后余味無窮,成就了舞臺上的經典藝術;其次,具有鮮明“中原文化”土腔土韻的地域特色。如:劇目《朝陽溝》中栓保娘的唱段:“棉花白,白生生,蘿卜青,清凌凌,麥籽個個飽盈盈,白菜長得磁丁丁。”聽了這些包含韻律美與音樂美的鄉音鄉語,讓觀眾倍感親切;最后,具有樸實、率真的泥土韻味特色。豫劇語言廣泛借鑒和吸收墜子、三弦書、河洛大鼓等說唱形式的句式節奏、風格以及表現手法,凸顯了語言藝術樸實、自然、率真的鄉土韻味。
3.人物塑造
第一,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家長里短、典型事件對“形象”人物的塑造。如:劇目《朝陽溝》,通過普通生活瑣事中產生的矛盾沖突,將銀環的純真和栓保的憨厚、樸實塑造得栩栩如生,貼近于現實生活,能夠走進觀眾的心里。
第二,通過強烈的戲劇沖突來展現人物復雜的性格特點。如:劇目《石頭夢》,通過對王跑這一“形象”的人物塑造,將其幽默、樂觀、堅韌、愚昧、狡黠的性格一覽無余地展現了出來,激起了觀眾極大的審美期待。
第三,通過細膩刻畫人物心理,剖析其內心世界來對“形象”人物的塑造。如:劇目《歸來的情哥》中秋富、棗花的情感歷程等,都是經過剖析和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借助人物內在感情的大波大瀾來推動故事情節的波瀾起伏。
(二)舞臺藝術特色
1.音樂特點
首先,民間性和群眾性的音樂特色。扎實的群眾基礎形成了其樸素、真摯的藝術風格和自然、純真的鄉土風貌;其次,整體性和邏輯性的音樂特色。豫劇音樂的創作借鑒了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促進豫劇藝術發展的同時又拓展了其純凈、質樸的唱腔音樂;最后,科學性和技巧性的演唱方法。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得豫劇男聲在演唱過程中真假聲得到融會貫通,有效地發揮了男聲最美好的音區,成功塑造、刻畫了人物形象。
2.表演特色
豫劇藝術具有率直奔放、潑辣風趣的審美特征,其創作的人物性格鮮明,唱詞通俗易懂。首先,表演程式通過現實生活反映出來的質樸、粗獷、奔放的鮮明藝術特征;其次,要求流暢、連貫、自然真切的虛擬動作;最后,蘊含幽默風趣特點的“寫實”表演風格。劇目表演緊緊圍繞河南人民樂觀、質樸、風趣的性格特點,將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3.舞美藝術
非遺視域下,豫劇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追求和拓展了“現代感”的舞美藝術特色。如:劇目《紅高粱》中根據劇情需要任意組合的流動景片所產生的“流動美”效果,展現出了舞美藝術的獨特魅力。另外,劇目舞美藝術中燈光的設計同樣體現出了“現代感”的特色,渲染人物情感的過程中使舞美藝術“在有限中去創造無限”,營造戲劇意境的同時又傳承了豫劇藝術的精神內涵。
三、非遺視域下河南豫劇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觀眾市場匱乏
首先,表現在近年來豫劇的劇目創作脫離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一方面,“因循守舊”思想對創作的影響;另一方面,舞臺燈光、布景等外在形式的豐富不能夠真正改變劇目內容與結構樣式的乏善可陳。其次,表現在豫劇藝術的發展與其審美品位相對應的城市觀眾群體構建之間缺乏契合點。“多元”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主要是以城市為平臺進行,豫劇藝術要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就要引導觀眾的審美追求,進一步構建好城市觀眾群體,這同樣是社會責任感的完美體現。
(二)人才危機
河南豫劇創作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另外一個難題就是人才危機。其發展現狀是: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創作人才極度匱乏,優秀舞臺演出人才大量缺失。目前在河南省內,各級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來扶持豫劇的發展,但依然存在人才分布不均、后勁乏力等一系列問題。戲曲藝術的逐漸衰退直接導致戲曲學校生源的大幅下降,隨之而來的是成材率直線下滑,促成當今豫劇舞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困境,直接威脅到了豫劇藝術的發展。
(三)發展資金短缺
非遺視域下,河南豫劇在不斷地發展,其弘揚與傳播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專業表演團體規模也在不斷增加,新創作劇目所投入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但是,“觀眾多、市場小”這一普遍存在的河南戲曲市場現象實際阻礙了其發展規劃。投入成本高,實際演出收入低,這種“入不敷出”的現象直接導致了豫劇藝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與其他藝術門類競爭的事實。由此可見,發展資金的短缺對豫劇現代戲的影響起到決定性作用。
政府財政經費補貼有限,工資基本依靠演出收入,尤其是多數劇團沒有家底,硬件設施很差。發展資金的短缺,導致劇團演員整天為了生計而奔波,這對于河南豫劇藝術的發展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四、非遺視域下豫劇藝術的創新
(一)觀眾意識和市場觀念要增強
不管創作何種內容的劇目,都要把觀眾的審美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切實顧及觀眾的感受,為觀眾奉獻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優秀劇目。今后,豫劇在市場的競爭方面要更加注重宣傳、注重音樂美和形式美,非遺視域下的豫劇藝術要大力拓展傳播路徑,重視在舞臺上高科技手段的運用。
另外,要構建好城市觀眾群體,樹立好發展城市演出市場的信心與信念。因為,城市是“多元”文化發展與傳播的平臺,同時又肩負著培養新時代豫劇觀眾的根本任務,所以,引導城市觀眾的審美追求,在弘揚與傳播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以保證豫劇藝術在城市化進程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二)創作隊伍建設要加強
第一,組織管理好現有人才并合理使用,通過科學立項,發揮人才優勢,各盡其能,集體攻關;第二,現有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首先要加強現有人才隊伍工作的敬業態度和事業心,通過不斷學習和不斷總結經驗從而達到終身受教。其次,文化部門為豫劇藝術隊伍素質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如:對現有豫劇隊伍開展線上與線下的定期培訓;組織豫劇創作人員參加戲劇藝術活動,在學習與觀摩過程中做好豫劇藝術的傳播與傳承;第三,為豫劇的發展培養新人,儲備后備力量。我們要把培養豫劇隊伍的新生力量作為首要任務來對待,不僅要培養表演人才、創作人才,還要培養管理人才,合理規劃,全面發展。
(三)進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為了豫劇藝術能夠擺脫困境,為了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燦爛的明天,政府更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對其的扶持當中,幫助它渡過難關。第一,政府應該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在物質生活方面給予必要的保障以維持其正常的運作和發展;第二,定期舉行豫劇優秀創作劇目展演,充分結合新媒體技術進行賽事的直播,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豫劇藝術的關注度;第三,豫劇的弘揚與傳播、傳承與發展方面,政府還要繼續做好宣傳和推廣工作,能夠更好的體現出來河南豫劇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五、非遺視域下豫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重點培養優秀傳承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因素。[4]河南豫劇藝術對比當下的主流音樂,“豫韻”豐富,“豫味”悠長。
首先,對豫劇人才的界定。豫劇藝術“豫風豫韻”的音樂特征需要豫劇演員去表達,去演繹,去詮釋。所以,只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豫劇人才能夠理解作品的內涵并表達出來。另外,豫劇演員必須具備專業的音樂素養、演唱技巧以及對豫劇文化的認知,這樣才能稱之為豫劇人才,才能夠將作品展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對豫劇人才進行適當的經濟補貼。近年來,豫劇音樂藝術系統化學習的嚴重缺失,是豫劇人才流失的關鍵因素。所以,為保證豫劇人才的順利培養,使其在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能保證日常生活的需求,政府就要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
最后,提高豫劇人才的社會聲譽。借助于新媒體進行傳播和弘揚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所以,應該認識到豫劇人才對豫劇音樂文化傳承所帶來的貢獻,提高其社會聲譽,有助于引導人們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二)強化學術理論建構
非遺視域下,河南豫劇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與阻礙,這就需要建構系統的學術理論體系作為支撐,以便于今后更好的弘揚與傳承。理論來源于實踐,隨著豫劇藝術家們相互之間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學習,豫劇的相關理論研究也逐漸提上日程,為建構豫劇學術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提升了豫劇的學術地位。
河南豫劇的發展需要嚴謹的學術理論作為支撐。扎實的基本功是舞臺表演所必須具備的,但較高的藝術素養和成熟的學術理論體系是豫劇人想要最終達成的藝術成就和目標,為今后的傳承人和學習者弘揚豫劇音樂文化提供科學的指導以及充足的理論支撐。
(三)提升劇目的創作熱情
非遺視域下豫劇的弘揚與傳播過程中,無論是題材選擇、編劇內容,還是舞臺藝術、音樂特色,都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鑒優點,摒棄缺點,在不斷的學習與總結過程中完善自身。另外,豫劇在創作過程中,創作靈感、創作技法、風格特點、素材等一系列問題都在不斷考驗著創作者,這充分說明了,一部好的豫劇劇目,不但提升了作者的創作熱情,同時又弘揚了傳統豫劇音樂文化的精髓。
(四)擴大宣傳和交流推廣
豫劇藝術將會在新技術力量的引領下傳承和發展。譬如:制作豫劇專屬視頻,通過播客平臺和網站進行視頻傳播;拍攝微電影,將豫劇借助于故事的載體進行傳播和播放;建立豫劇視頻交流、學習和分享平臺等,這一系列新媒體形式的傳播都可以作為河南豫劇宣傳、交流與推廣的方式。
豫劇憑借其與生俱來的海納百川、不拘一格的藝術姿態不斷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創作手法,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經典劇目。非遺視域下的河南豫劇,繼承“中原文化”精髓的同時又創新了“中原文化”精神,在戲曲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牛茹.豫劇的傳承與發展[J].戲曲文學,2008(03):36.
[2] 范鈞宏.戲曲結構縱橫談[J].戲曲藝術,1980(02):31.
[3] 高爾基.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332.
[4] 汪振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與傳承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09(01):2.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