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曉
導入新課的方式方法很多,甚至一個簡單的設問,一句普通的問候或激趣,設計得恰到好處,都可以很好地導入新課。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設一個學習氛圍。下面給大家帶來數學情境導入的方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懸念式情境導入,可以使學生在思想中產生對數學問題的疑問和好奇,從而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和主動性。數學來源于生活,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結合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運用懸念式導入,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比如,在執教“圓”知識時,設計了懸念式導入:“同學們,你們一定坐過自行車吧,誰知道自行車為什么行駛起來又快又穩呢?”學生很快就說:“因為自行車的車輪是圓形的。”這時我接著問:“如果我們把自行車的車輪做成長方形的、三角形的、橢圓形的等,自行車還能不能又快又穩地行駛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又如,在執教“百分數的應用”內容時,我聯系課堂實際設計了這樣一道情境導入題:我走進教室,班長喊了起立后,我提問學生:剛才班長喊了起立,假設今天全班有100個人的話,班長和我們全班人數的關系可以用一個數來表示,怎么表示呢?請大家說一說。這樣的導入使學生帶著實際問題的探究進入相關知識的學習中,使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大大集中,對新知識的學習將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需要我們用一定的方式來激勵,但最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內因,即學生在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和運用數學知識的興趣基礎上所產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導入中,我們一定要關注自己所收集的情境式導入素材,學生是否感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由此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積極性。
一、創設數學問題情境
(一)使數學問題情境活動化
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更樂于關注課堂,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積累更多的感性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展示獲取知識的過程?;仡櫸覀兊膶W習生涯,對于哪些學習內容記憶最深刻,理解最透徹。毋庸置疑,在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記憶最深,理解最透??梢?,在設置問題情境時,我們要盡量使情境活動化。
(二)使數學問題情境故事化
小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比較強,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更愿意去理解和記憶,尤其是故事。課本中所提供的情境材料比較簡單,只是羅列出幾個關鍵條件。為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注意,就必須將情境材料進行拓展和補充,形成一個小故事。
(三)使數學問題情境生活化
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要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確數學來自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手段。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更應當從一點一滴抓起,構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的意識。
二、創設數學導入法情境
(一)故事導入法
很多數學故事蘊含著數學思想方法,對培養數學意識、數學觀念很有好處。
例如,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結合教學內容,我編了一個猴王分西瓜的故事:從前有座猴山,山上有很多猴子,這些猴子最愛吃西瓜。有一天猴王買了3個同樣大小的西瓜分給小猴吃,它把第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塊,分給猴甲1塊,猴乙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毫不猶豫地把第二個西瓜平均分成了8塊,給猴乙2塊。猴丙更貪吃,順口說:“我要3塊?!庇谑呛锿跤职训谌齻€西瓜平均分成12塊,給猴丙3塊。當故事講到這兒時,我說:“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嗎?”大家興趣盎然,有的說猴甲分得多,有的說猴丙分得多,有的說一樣多。接著我直觀演示分瓜過程,最后得出結論:分得一樣多。此時便順利地進入新課。
(二)操作導入法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毙抡n程重視直觀教學,增強了學習內容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在導課時,學生參與操作,動手擺一擺、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能調動其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增加感性材料和活動經驗的積累,提高認識新知的依據。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先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對折,然后隨手剪幾下,展開便是一棵挺拔的松樹,學生看得目瞪口呆,一個個躍躍欲試。我抓住時機進行指導,學生按照“對折、剪、展開”活動,用各自準備的紙張剪出各種美麗的圖形。在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時,我輕松地揭示課題——軸對稱圖形。新課伊始,學生就在饒有趣味的操作中進入新知學習,通過手、腦、眼、口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感知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
(三)聯系實際,自然導入
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導入新課,一是充分發掘學生的生活經驗,二是可使學生倍感親切,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熱愛生活,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習慣。
例如,導入“相遇問題”教學,請兩個學生分別站在講臺的左側和右側,聽到我喊“走”之后,兩個學生同時相向而行。當兩人相遇后即停止。我問大家:這兩個學生怎么了?大家答:相遇了。我說:“對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相遇問題的應用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