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田 王娟
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23年6月27日,陜西、河南、山西等第五批8省份正式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目前,除西藏和新疆外,全國其余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五個批次逐步進入了新高考,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實施。
新高考改革全面實施以來,其對高中教育的積極影響非常明顯。本文簡要從影響最大的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對高中教育理念的積極影響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如果我們還用過去的方式教育我們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殺孩子的未來。”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變化必然促使教育發生相應的改變。
(一)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發展提出新要求
新高考改革正催生高中教育發生變革,即由“面向現代化”轉向“實現現代化”;由“面向世界”轉向“洞察世界”;由“面向未來”轉向“引領未來”。
(二)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教學實踐提出新要求
老師要由“提供讓學生適應教育”向“提供讓教育適應學生”轉變;由“考學導向”向“素養導向”轉變;由“關注知識學會”向“關注會學知識”轉變。
(三)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學校教研轉型提出新要求
教研目標由“課程教學”轉向“課程教育”;教研重點由“學問傳授”轉向“能力素養”;教研內容由“教師的講授”轉向“學生的學習”;教研改進方向由“基于經歷”轉向“基于論證”;教研形式由“內行指導”轉向“合作學習”。
(四)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教學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新要求
1.要強化教師研究的課程意識和評價意識;
2.要重視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3.要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學會學習;
4.要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廣度融合;
5.要引導學校教科研工作更加科學化、專業化;
6.教研中心、重心要進一步下沉,重視學校特色化發展和教師教學個性發揮。
二、對高中教育生涯規劃教育的積極影響
據了解,20年以后可能有65%的工作崗位是我們現在想不到的。2015年至2022年凈增了158種新職業。在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中,要注重以下措施的實施。
(一)革新育人理念,以學生為本
學校和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點,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將生涯規劃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和目標。
(二)豐富教育內容,構建以探索為核心的內容
教師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自我探索: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性格、價值觀等。職業探索:幫助學生了解職業世界和社會需求,提高職業認識和職業評價的能力。綜合素質探索:幫助學生培養道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藝術修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三)創新教育形式,構建以體驗為主導的形式
學校和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體驗。互動體驗: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師生、生生進行交流和分享。實踐體驗:通過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形式,讓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真實的職業環境和社會需求。創新體驗:通過項目設計、作品展示等形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完善教育效果,構建以成長為導向的評價
學校和老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評價。過程評價:通過日常觀察、記錄、反饋等方式,對學生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能力等進行持續性評價。結果評價:通過測試、問卷、訪談等方式,對學生表現出來的知識、技能、素質等進行終結性評價。成長評價:通過追蹤調查、長期觀察等方式,對學生在真實的學習和職業環境中表現出來的發展情況進行動態性評價。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選拔人才對高中教育育人方式提出新要求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趨向多元化,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評價,更加注重個性化發展。
(一)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要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和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領導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
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潛力設計教學計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三)教師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格發展
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
(四)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提出新要求
(一)對高中學校管理者的新要求
學校的管理者要重視新高考科學選課必要性和重要性,因地制宜、符合實際地做出選擇,滿足學生選課的需求。學校管理者要從學校的生源層次、師資結構、選科組合對本校師資的需求以及對學生高考的積極與消極影響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對高中生選課做出科學務實的指導和幫助。能否應對挑戰、搶抓機遇,能否以新高考改革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是對高中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智慧、魄力、眼界等方面的考驗。
(二)對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的影響
新高考在教師專業發展上,不僅要在教師知識的深度上下功夫,而且也要在教師知識的寬度上下功夫,用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知識體系建設,提升學科專業素養;
2.要駕馭教材理解內涵,站在學科頂層把握整體;
3.要轉變觀念、提升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
4.要加強教學技術應用能力;
5.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正確價值觀塑造;
6.加強團隊合作和交流,發揮“團體作戰”二次研發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