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勉
目前,農村中小學生的德育基地主要還是在學校,德育教育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以及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視察時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的成長特點和規律,扎實做好基礎的文章。
2022年7月26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為指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夢想的引領下,推動農村職校德育工作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明確和發展了“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與使命,強調“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做好農村職校學生德育工作不僅有助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八大精神,也能為德育教育指明具體前進方向,促進德育課程設置的科學化。
(二)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需要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戰略部署,為加快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進入新時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立德樹人,這是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的靈魂。
做好農村職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發了系列重要文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
做好學校德育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融入學校德育工作全過程,推動“三個倡導”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努力讓廣大師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實踐和弘揚者,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德育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一)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
1.德育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農村職業學校必須重視德育課程,德育課是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基礎課,我校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在軍訓、班會課、職業生涯規劃課、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心理健康等課程中進行做人做事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2.專業課。我校要求各專業課教師從學生日常生活行為規范養成入手,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禮儀、誠實、守信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讓每個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明天的工作方式”“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等。
3.文化課。通過認真研究課程中的科學、理性、情感、價值觀等因素,使它與學科思想、學科知識、學科能力有機結合,用精心設置的情境、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課堂,讓學生擁有自由馳騁、自由表現的機會,養成崇尚合作、創新的品質。
(二)扎實開展學生主體活動
1.主題活動系列。
德育主題活動時間有序、連續,內容具體、有效,形式活潑、多樣,落實分層、有力,總結鞏固、延伸。針對學生的思想、心理和生理共性和個性特點,結合各科常規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序列化教育。
(1)開展“主題月”活動系列教育。我校根據每月的德育工作重點開展主題月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我們確定元(七)月為“安全教育月”,二(九)月為“行為規范月”,三月為“文明禮貌月”,四月為“法制教育月”,五(十一)月為“誠信教育月”,六月為“理想教育月”,八月為“環境保護月”,十月為“傳統教育月”,十二月為“普法宣傳月”等。
(2)進行“活動周”系列教育。我校每學年利用班(團)會對學生進行40個“活動周”系列教育,進行系統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如“起點”周(走進學校,以高年級優秀同學為榜樣,重塑信心,重樹目標,對人生負責),“感恩”周(感謝父母、老師等),“安全”周(“以珍愛生命,健康成長”為主題),“孝敬”周(從孝敬父母開始,培養學生的“孝心”),“節約”周(不浪費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錢),“責任”周(了解自己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上享有哪些權利,應盡哪些義務),“愛好”周(我有一技之長),“勞動”周(在學校、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愛心”周(為他人服務,對社會負責),“社交”周(通過對別人的要求發現自己的不足),“實習”周(奔向社會前的準備)等。
(3)舉行每周升國旗儀式、進行國旗下講話系列教育。我校堅持每周一升旗儀式,由校行政人員、班主任或優秀學生代表在國旗下演講。在保留傳統的愛國、勵志等內容的基礎上,力求與時事政治、社會生活、學校實際緊密聯系,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
(4)實踐“三彎腰”活動。“三彎腰”即遇見師長彎腰行禮,看見垃圾彎腰拾起,遇到力所能及的事彎腰去做。全校教師帶頭示范,在日常生活中師生共同執行、互相監督。
(5)實踐“三三八”工程。即在全體學生中實施“三件事(每天幫助他人做一件事、每周留心記下最讓自己感動的一件事和最讓自己深思的一件事)三尊敬(尊敬父母、尊敬師長、尊敬他人)、八學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健體、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造)”的做人規范。
(6)開展藝術活動。以“真、善、美”為主題,舉辦“青春形象”設計、職業生涯設計、動漫賀卡設計等比賽,組建“迎賓禮儀”隊、校園舞蹈隊、合唱隊等,舉辦師生書畫展、住校生宿舍生活設計展,展示師生生活風貌。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組織能力、合作意識和表演技巧,更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2.班級活動系列。
好的集體環境能夠激勵人,可以改造人。我校班主任把“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家”作為班級管理的目標,經常對學生進行集體意識教育,要求學生在學校集體活動中樹立“家”的意識,以此來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
(1)美化班級環境。教室環境布置各具特色,如可在教室內養魚,由學生輪流管理,由對動植物的關愛,進而去珍惜、熱愛自己及其他生命。
(2)召開“主題班會”。每周一上午第一節課,由學校統一安排,各班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如組織“怎樣做一個文明學生”的主題班會活動,學生就禮儀、誠信、勤儉、衛生等方面進行討論,并形成文字材料;學習新的《治安管理處罰法》,觀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并寫出感想。
(3)利用課外活動組織“美文欣賞”活動。每次活動挑選三到五名學生,把自己在報刊上閱讀的精美文章介紹給全班同學欣賞。語文老師組織由學生自己當主持、做評委進行“古詩文吟誦會”等活動。
(4)出版“專題班刊”。各班成立由班委會成員負責的“專題班刊小組”,每兩周出版一期,精選相關報紙報道的重大事件的文字與圖片、身邊的新聞等,作為專題班刊內容,張貼在教室里,與黑板報相互配合,如中外領導人交往、遵紀守法、傳統文化、感恩教育、勵志對聯格言、學生優秀作文等專題。
(5)舉辦班級論壇。教師通過留心生活,捕捉學生日常生活中具有德育意義的隨機事件,舉辦班級論壇,從中引出人生價值討論。如:逢“學雷鋒”月,雖然雷鋒當年所處的環境與今天大不一樣,但是雷鋒精神在今天已經過時了嗎?我們應該怎樣向雷鋒學習?為此,在班級以“今天我們怎樣學習雷鋒”為主題舉行討論。
(6)每周“筆談”交流活動。班主任鼓勵學生以“周記”的形式向其暢所欲言。在學生“周記”中,有請教學方法、有提出問題、有指出教師不足與同學違紀現象,也有談內心感受、談生活中的煩惱,還有向老師吐露自己的小秘密,還有的是為班級工作獻計獻策等。班主任同樣用“筆”交流,或指導、或解答、或談心。
(7)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卡”。各班主任為每個學生建立了“成長記錄卡”,記錄每個學生在學習、品德、個性、特長、協作精神、集體榮譽感等方面的具體表現,在學校、班級中所擔任的職務,在各項活動中獲獎的情況等。特別留意發現學生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所表現出來的點滴進步與閃光點。
3. 共青團活動系列
(1)利用“兩欄”,即德育宣傳欄和讀報欄,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窗口,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張貼宣傳圖片、先進人物圖片等。
(2)主辦共青團廣播站。利用中午、課外活動時間播音,內容有報道國家重大新聞、校園一句話新聞、學生的優秀作品、表揚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批評個別不文明現象等,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陶冶了學生情操。
(3)開展團隊活動。如通過全校師生“誠信”簽名儀式、誠信宣誓報告會、試行無人監考及誠信演講、征文等多種形式,進行“誠信校園”創建活動,做到誠信有人,誠信立人;成立青年志愿服務隊,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參與校園管理的能力、熱愛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開展“建設文明校園,告別不文明行為”大型簽名活動,“健康人生、綠色無毒”,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教育活動,多次組織學生獻愛心活動,舉辦各類比賽、文藝演出等,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個性特長得到全面提高。
4. 校園環境教育系列
校園環境是學校精神文明的窗口,又是學生日常生活教育的載體。
(1)校園硬件環境。互聯網、遠程教育網絡、校園局域網、計算機室,使學校和外界社會緊密相連;會計模擬室、數控模擬實訓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一應俱全,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研究性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標準的運動場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空間。
(2)校園文化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堂“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道德素養和理想信念,讓教師“以美好的人格去感染學生,以立志成才的目標去鼓舞學生,以潛移默化的身教去帶動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激發學生,以共同的成功去引領學生”,做到“榜樣動人、態度暖人、智慧引人、共進育人”。充分利用校園宣傳陣地,創設“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育人環境;師生可以真切感受到“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關心學校,我們的職責;愛護學校,我們的義務;熱愛學校,我們的心聲”“學校是學習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你丟掉的是垃圾,我拾起的是文明”等精神文化的熏染;“藝術長廊”“露一手平臺”等充分挖掘出學生的藝術潛能;“校園廣告設計”“讀書標語征集”等,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良好教風、學風和校風的形成;名人名言、德育警語,無一不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禮儀鏡、教室布置、安全衛生設施,無一不體現對學生成長的人文關懷。
(3)校園管理環境。學校始終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理念,制定了關于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引導、約束和規范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行為,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
(4)校園心理環境。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開通專門渠道,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成立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咨詢”信箱,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如《和諧發展與心理健康》《如何應對挫折》等;利用校刊《長棉絨》和“青春之聲”廣播站,開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領域;通過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現代化。
5. 社會實踐活動系列
社會實踐是溝通校內校外、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它能使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在實踐中親身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發展。讓我們的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學習當地的名人事跡或自強道德模范,能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另外,我校共建立三個校外德育活動基地:鎮敬老院作為學生愛老敬老實踐基地,桂林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洲抗戰史料研究中心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第二課堂。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出現,每個學生必然有著其獨特的、鮮明的個性,青少年的教育會面臨許多新問題和難題,農村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為本,探尋符合實際的德育方法,只有這樣,學校的德育工作才會取得長足的發展。
農村的德育教育只有結合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搞好職業學校學生德育工作,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培養新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