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池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有利于提高學生應用實踐能力,貫徹落實生活教育理念,因此為了實現培養學生量感的目標,教師要優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教學? “量感”培養
前言: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側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部分學生缺少量感,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多樣化方法,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這對提升其數學素養有著很大的幫助。
一、聯系現實生活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注意以生為本,找出教學內容和日常生活的切入點,基于日常生活提高學生的量感能力。把體驗式學習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可以擴大學習的空間,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1]
以《厘米和米》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在平時的生活中見過哪些1厘米的物體。有的學生回答橡皮,有的學生說拇指的長度,還有的學生說瓜子的長度,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使用尺子測量并驗證,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思考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如果條件允許,數學教師可以把課堂轉移到操場上,把學生們分成若干組,尋找操場上1米的物體,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得更多更準確,讓學生用心感受1米的長度。在這樣體驗式的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設置辨析問題
在小學階段,為促使個體能夠辨清“量”的不同,進一步培養其量感,教師還可適當引入辨析類的問題情境,來提升他們對“量”的感知力與判斷力。[2]
以《千克和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放置一顆火龍果,一團輕柔的棉花,先引導學生從視覺上判斷二者孰大孰小,然后再猜一猜二者誰會更重些。對此,有些學生會認為棉花團重,因為它比較大。于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教師便可以請持這一觀點的學生上臺,將兩樣物體分別置于他們的左右手上,讓其掂一掂再判斷孰輕孰重。這樣,教師便以形象的形式為其辨析重量與體積的區別,以深化學生對單位概念把握,強化其量感。
結語:目前,小學數學量感培養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參考上述優化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強量感培養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徐蓉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量感”的培養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2(28):81-82.
[2]陳曉嵐.芻議小學數學中“量感”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