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豐富,學生學習數學已不可能僅僅局限于課本,在現代環境下學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場所。這就要求教師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而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而新課程標準讓學生的計算學習活動變成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富有個性化的過程,讓計算教學充滿趣味。這就需要教師將計算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認識、學習,激活情感,在關注和體驗生活中感悟計算教學,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計算情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背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心理學家也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來越貼近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親歷的生活體驗引入數學大課堂。計算教學時要善于挖掘素材,讓計算貼近生活,創設一種數學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感受計算的趣味和作用,產生親切感。
例如,在教學“9加幾”時,一開始就借助學生熟悉而富有故事性的“白雪公主”過生日,朋友們為她送禮物創設生活情境,而后我說:“咱們看小猴為白雪公主準備了什么?”從而出示主題圖,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盒子里有9個桃,外面有6個桃,一共有15個桃。然后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知道有15個桃的,大家的方法各異,互相交流,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展開了探索“9加幾”的計算。這樣既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興趣和思考的熱情,增加了計算教學的趣味性、現實性,充分體驗計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了學生感受數學,學好計算的情感,調動了學生學習計算的積極性。同時也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借助生活經驗,感悟計算方法
新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學要強化結果產生的過程體驗,最終使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對于計算題教學,應持動態的教育觀,要充分認識小學生在學習時的起點和基礎是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經驗或事物,因此數學應充分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背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歷說出想法,感悟計算方法或規律。
例如,在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計算方法多樣,有的學生是看圖得到結果,有的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分與合”得到的結果,而有的則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如“原來我們家有3只鴨,媽媽又買了2只鴨,一共是5只鴨,于是我就知道(2+3=5)”。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的方法既算出結果,又從中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又如,在教學“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時,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前安排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我先要求學生隨家長去一次菜市場,用10元錢買兩樣菜,并要找回一些錢。還要求學生將買菜的過程寫下來并在新課學習時交流,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有的學生是分兩次買的菜,有的學生一下子買了兩種菜,算找回錢的方法就更不一樣了,由于積累了感性材料,上課時很自然理解了新知,并且出現了不同的思維方法。這樣以實際經驗來探討的方式,展示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對新的認知結構的順利建構。
三、“包裝”計算,改變呈現方式
教師將數學教學作為一項根本任務,給數學教學染上創新的色彩。教師要想激活課堂,就要分析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載體,把計算練習組織成一些游戲性、趣味性的活動,如“螞蟻搬家”“送禮物”“幫小鳥找家”“摘蘋果”“走木樁”等來“包裝”計算或創設故事情節“串聯”計算,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例如,在教學“9加幾”時,我就借助“白雪公主”過生日富有故事性的情節貫穿全課,通過“看客人”“推蛋糕”“送禮物”等故事情節“串聯”計算練習,寓知于趣,學生沒有了重復練習的單調感,這樣計算教學也充滿了趣味,從而使學生對計算教學產生了親切感。
四、回歸“生活應用”,拓展計算環境
回歸生活的教學,不僅是指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生活世界,從生活中尋找學習的素材,到生活中去應用,驗證所學的知識,以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學習成功的最佳選擇。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習者大踏步地前進,并大膽地將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而“學以致用”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原則。課堂上有效地開展“應用化”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變未知為已知,并設計一些應用性比較強的題目,引導他們學會自覺運用所學的計算基礎知識和運算的基本方法,去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數學知識巨大的應用價值及其魅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計算應用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我讓學生扮演營業員和顧客,進行購物活動。如買2個足球,營業員說每個23 元,應付多少元;小紅買了4千克梨,每千克2元,他付了20元,應找回幾元。在這種應用化的情境中,讓學生充分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發現計算的用處,也就是說,計算只有回到生活中加以應用,才會顯示其價值,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運用計算,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所以教師應多組織些聯系生活的數學活動,體驗“生活中處處用計算”。
總之,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計算走進學生生活,讓計算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關注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計算、感悟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