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曉
摘要:新課改提出要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因此,需要教師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更新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角色定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引導學生敢‘疑”“激發學生樂‘疑”“促使學生善‘疑”三方面來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鍵字:質疑? 課堂氛圍? 問題情境? 質疑方法
特級教師于漪說:“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獲得了能力。”我覺得這段話里最重要的一個詞是“有意識”, 可見,會提問的學生是靠教師培養出來的。于是,我開始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樂于解決問題。
一、打造和諧課堂,引導學生敢“疑”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疑問,這就需要教師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要允許學生質疑。[1]
如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的《大數據的應用》這一課時,我給學生呈現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在大數據應用越來越普遍的今天,我們來看看小明一天的生活。小明是生活在杭州的一名普通職員,他7:30起床,手上的手環監測到身體變化,判斷睡眠已結束,簡單準備之后8點出門,查了地面交通,發現各個道路比較堵,于是選擇比較穩妥的地鐵。9點前趕到了公司。讓學生找出來上面情境中哪些是有關大數據的應用。學生的回答大部分都能統一,但也有爭議,就是“手環檢測身體”是不是大數據的應用。有學生說是,有學生說不是,這時教師并沒有扮演裁判的角色,而是讓學生上網查資料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通過查資料,大家形成了共識:這和手環的功能、還有智能化程度相關,不能一概而論,這個課堂上的質疑點就這樣愉快的解決了。這是學生思考的結晶,探究的成果,主動學習的收獲,這些都根源于質疑。尊重學生的觀點,課堂上留給學生表述自己想法的空間,在由學生引發的“質疑”風暴中,不管質疑的結果是對還是錯,學生都能收獲滿滿。這樣,學生才會積極開動腦筋;這樣,才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樂“疑”
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交流和碰撞。因為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的問題情境是教材、教師與學生之間聯系的紐帶,是激發學生思考的源泉。讓學生走進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感知問題,從而引發思考,激起求知欲,使學生由“待哺式”的學習轉化為“尋寶式”的學習,積極融入課堂活動。但這些的前提是教師的問題情境要設得巧妙。所謂的巧,就是問題要具有趣味性、引導性、層次性和激勵性,要基于教材特點、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在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出充滿疑惑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衍生出層層推進的問題鏈,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疑”之樂趣。[2]
(一)鋪墊性問題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創設鋪墊性問題情境建立起新舊知識的關聯,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主動學習,探求新知。讓學生以原有知識為出發點,通過由此及彼、由簡到難、舉一反三等思考方式,不斷衍生出新的問題,從而為課堂上呈現出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3]例如在四上的《圖文并茂美文章》教學中,“插入圖片”和“插入藝術字”的操作基本相同,于是在“插入圖片”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就采用任務驅動法來完成“插入藝術字”的教學,在任務中我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
1.“插入藝術字”操作需要用哪個選項卡里的哪個選項?
2.插入的藝術字的大小和位置符合要求嗎?
3.你找到了幾種改變藝術字大小的方法?
4.如果發現插入的藝術字的樣式不喜歡了,想換一種樣式需要怎么辦?
如此,學生就會根據創設的問題情境去找到兩個知識的關聯點從而進行知識的遷移,又能引發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有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藝術字”是作為文本插入的,為什么可以用改變圖片大小的方法來改變藝術字的大小?通過第三個問題學生還會發散思維,尋找多種改變藝術字大小的方法,有很多學生會發現用改變字體大小的方式也是可以改變藝術字大小的。而且學生會相互比較、討論誰找到的方法多,誰的操作更方便,這樣的問題情境,能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知欲,滿足學生的挑戰心理,這樣的課堂可以讓學生知識的種子發芽生根,枝繁葉茂。
(二)發散性問題情境
發散思維是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發散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學會跳出思維定式從多方位、多層次思考問題,靈活、變通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發散性問題情境的創建關鍵在于在教學時有意留有空白,設置懸念,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憑著已有知識去探索新知。如在三年級上冊《復制與變換》一課中我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我給了學生一副綠草茵茵的圖畫,同時設置一個問題鏈。
1.你想在這幅圖上加些什么?
2.如果要添加的東西比較多,有沒有什么快速又方便的方法?
3.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添加的東西不要一模一樣?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創作需求,這就是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發散思維,他們每個人的構圖都不同,而且在構圖的時候他們會思考,這樣學生又產生了第二次發散思維,學生每次的聯想和創新都能引發一次新的發散思維,不管最終作品有沒有實現,都會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他們積極思考和探究的過程才是最寶貴的。
(三)試誤性問題情境
我們總會發現學生愛犯一些由于粗心、忽略細節、思考問題不全面等原因造成的錯誤,教師可以從中選擇素材創設情境,創設試誤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犯錯之前先找錯,思考錯誤原因,提出批駁型問題,提前反思、規避錯誤。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對錯誤地認識和警惕,提升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
三、傳授質疑方法,促使學生善“疑”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讓學生敢問,培養其質疑的興趣,也應該通過各種途徑指導質疑的方法,引導他們從“這個操作怎么做?”“這張圖片怎么修改?”之淺層次的質疑過渡到具有探究性、發散性思維的質疑上來,促使學生善“疑”。
(一)從對比中質疑
對比在信息教學中是認識問題的有效方法。將有可比性的教學內容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分析、比較,從中挖掘疑點,提出質疑,在解決疑問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會更加深入。
四年級的《初識文字處理軟件》和《初識演示文稿》都涉及到軟件界面的認識。在認識Powerpoint界面時,出示Word界面,讓學生對兩者之間的異同進行分析、比較,提出質疑:Powerpoint是否與Word一樣,直接在編輯區輸入文字?兩者之間的功能是否相同?Powerpoint的聲音怎么插入……學生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對比,不僅對Word相關知識再次鞏固,而且對Powerpoint的界面有了全面的認識。這樣的問題串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軟件操作的技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二)從關鍵詞質疑
抓住操作關鍵詞,引導學生圍繞操作的關鍵詞設置問題,掌握操作的步驟,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 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上的關鍵詞,提出質疑。如《數據處理》單元,教材設計如下:1.認識數據;2.獲取數據;3.整理數據;4.數據計算。根據上述關鍵詞,學生就會展開一系列的質疑:數據是什么?數據由什么組成呢?數據怎么獲取和整理……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去質疑,學會獨立探索,思維的方法,學會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發展他們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貫徹質疑的“無錯原則”,啟發學生質疑問難,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出現的各種疑惑、問題與錯誤,將重點放在弄清問題上,讓敢于質疑問難的學生意識到所有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使求知之火在學生間燃燒。
參考文獻:
[1]李琴. 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 江西教育,2020(3):2.
[2]崔雪梅. 怎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 甘肅教育,2014(23):1.
[3]李軍. 研究性課堂,在學生的質疑中動態生成——以“多邊形內角和與邊的關系”一課教學為例[J].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