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以往,作業的功能主要著眼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布置的作業內容難免機械重復,或者單調。這樣不但影響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還可能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小學作業的形式應該盡可能多樣化,我們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低年級的作業可以與繪畫、游戲相結合;中高年級的作業可以與實踐操作、調查采訪等巧妙聯系,設計出符合小學生思維特征的作業,讓作業變得有趣。具體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游戲形式的作業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教師在作業布置上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來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使他們主動地、愉快地完成。例如:在學完10的組成后,可以布置學生回家與父母玩名為“釣魚”的撲克牌游戲,抽一張牌與桌面上的九張牌中的一張組成10,就是釣到了魚。學生在游戲的同時鞏固了知識。
二、操作形式的作業
讓學生在主動實踐作業中探究知識,鞏固知識,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完《平行四邊形面積》后,可以布置如下作業:讓學生用給出的兩對小棒擺出幾種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并求出面積,并思考“兩個周長相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卻不一定相等”的原因。學生經歷了這些操作與探究過程,對平行四邊形的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時還可根據教材的設計,布置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學具的作業,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通過制作年歷,鞏固年月日的認識;通過制作鐘面,熟悉鐘面上的分布等等。
三、調查形式的作業
這類作業主要讓學生通過采訪、搜集、統計等方法提升學生分析數據能力及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比如:調查銀行利率情況、調查家里的用水情況、班里同學閱讀課外書情況等等。這類作業需要學生與他人合作完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非常喜歡。當圓滿完成作業時,學生的收獲感和內心的喜悅是超出預期的。
不管布置哪種形式的作業,需要教師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進而主動探索、思考、合作的作業,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成為問題的探索者,這樣完成作業的印象既深刻,又有利于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發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覺得做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事,總會讓我們樂此不疲。如果做作業讓學生覺得有趣而富有挑戰,那么學生就會對做作業充滿興趣,愿意主動完成作業,進而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教師要通過作業的有效布置,讓學生做有所得、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