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更好地響應政策號召,貫徹“雙減”政策,教師要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下功夫,豐富作業形式,特別是通過實踐類作業可以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也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有效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此,本文對“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實踐類作業的設計進行了探究。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實踐意識
語文教材中包含豐富的實踐元素,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讓學生明白實踐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勞動技能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寒號鳥》這節課后,通過閱讀作業,使學生對喜鵲和寒號鳥兩種生物的生存習性有了一定認識,每當寒冬來臨,喜鵲會不辭辛勞安置自己的鳥窩,是自力更生、熱愛勞動的代表。寒號鳥卻恰恰相反,總是得過且過,即便遭遇寒冬依然貪圖安逸,最終落到個被凍死的下場。從喜鵲和寒號鳥兩種鳥類的結局,使學生看到勞動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起到了很好的勞動教育效果,學生們開始改變懶散的學習和生活態度,積極參加勞動,做一名熱愛勞動的小學生。再如,在學完詩詞《小兒垂釣》后,在閱讀作業中根據詩人的描寫可以看出釣魚兒童的聰明才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分享自己釣魚的經驗,然后還可以課后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進行實踐操作,感受釣魚帶來的樂趣。當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釣到魚后才會明白勞動技能的可貴,這遠比口頭教育更具教育意義。
二、用跨學科整合,做實踐類作業
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展要求當前的教育實現知識的跨學科整合,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業中要嘗試進行跨學科整合,同時學生也要學會從語文角度出發,整合其他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跨學科知識的積累,也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整合資源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低年級語文作業中教師要立足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發展,本著發展學生審美創造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基本理念,設計探究實踐類作業,實現跨單元甚至跨學科知識的整合,鍛煉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為低年級的學生設計擺拼音貼畫或創意擺字的任務活動,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寓言故事或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例,通過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生動描述故事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再如,我們還可以與道德與法治作業相整合,帶領學生開展一些公益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既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品德,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圍繞日常生活,開展寫作實踐
立足實際生活,圍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創設寫作情境,將寫作教學和日常生活關聯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和動力,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創設寫作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綜合考慮情境創設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響,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創設滿足教學需求的寫作情境,提高情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充分發揮寫作情境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的作用。
例如,低年齡學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在教學“猜猜他是誰”這個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游戲活動,創設游戲情境,幫助學生尋找寫作的靈感。比如,帶領學生開展“你畫我猜”的游戲活動,借助游戲情境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營造比拼競爭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10人為一個游戲小組,組內可再次劃分為兩個對戰小組,增加對抗元素,這樣不僅可以活躍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對抗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同時也能鍛煉學生事件描述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此外,為了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設計游戲內容時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選擇貼近現實的人、物或事件,比如描述的對象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這樣既方便學生猜測,又方便學生描述,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結合學情設計,校本實踐作業
減負是要減少重復性和無效的作業,更好地落實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墨香”作業,目的是培養學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個人意志,包括耐心、細心和靜心等品質,教師可以每周安排一節寫字課,引導學生練習書法技藝,培養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傳承優秀書法文化。其次是“書香”作業,教師要設計課文閱讀作業任務,為學生推薦優秀書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閱讀計劃,引導學生養成繪制閱讀思維導圖的習慣,提高課外閱讀效果。教師可以一起組織編寫校本材料,比如成語的歸類整理、精品內容背誦、名言名句歸類、背誦國學經典等,結合學情設計具有校本特色的課后作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學生閱讀和背誦能力,拓展視野和豐富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提高。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優化作業內容,通過布置實踐類作業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同時通過課后實踐作業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好“雙減”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