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閃波 張玲歌
班級,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基層單位,是學生體驗生活的大家庭,是學生發展個性、演繹人生的舞臺,是學生成長的沃土。班級管理制度就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那么,班級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定義呢?班級管理制度是指為保證班級教育、教學和班務活動達到預定的目標而進行的計劃、組織過程;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則,采取適當的方法,建構良好的班級集體,為實現共同目標不斷進行調整和協調的綜合性活動;是班主任對所帶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勞動等方面的管理教育的活動。有效的班級管理制度是維護學校秩序、保證教學質量、實現教書育人目標的基本保障。下面從以下三方面談起。
一、班級制度管理制訂的原則
(一)以生為本
規章制度的建立,離不開發揚民主的過程。但是初中生對制度建立的認識更多的是停留在模仿和接受現成制度的層面上,因此,初中班級制度的建立,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具體操作中,可以提供一些提綱。這樣,學生干部參照這些要求,制訂出具體的規章制度,獎罰合理,結合德育分數的加扣,在班級推行實施。
(二)可變性
班級制度應該是持續發展變化的。就學生而言,初中階段本來就是變化很大的年齡段,這三年,很多學生經歷了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用“驚濤駭浪”來形容也不為過。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特點,應根據每個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制訂班級制度。初一側重于班風建設,圍繞形成良好的日常規范來制訂制度;初二面臨分層,圍繞獎先罰后,樹立班級正氣;初三有中考的任務,主要側重于表彰優秀、鼓勵進步、否定懈怠,適當開展思想引領方面的教育。所以,班級的制度年年在變。
(三)可接受性
初中生雖然開始以個人的主動適應替代了原先對外界要求的被動迎合,即在社會適應方面的自覺性和選擇性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但是,他們畢竟是孩子,讓他們如大人遵守法律法規一樣來遵守班規班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制訂制度的時候,要留出一定的緩和空間。
二、應著眼于內在規則的制定進行班級制度的建設
有經驗的班主任即使人不在班級,其班級秩序依然井然有序,而有的班主任即使天天到班、勤找學生談話,班級秩序依舊混亂。當然,導致以上區別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認,“內在規則制度”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一)正確認識班級內在制度的內涵
我們一般將班級自行制定的制度規范稱為“班規民約”,它應屬于班級的內在制度,包括四種類型:各種習慣性規則;內化規則,也是道德規則;各種習俗和禮貌;正式化內在規則。
如果說前面三種類型規則屬道德內化教育規則,那么正式化內在規則就應屬制度外在“法制化”規則。這種規則對班級建設最為有效。誰違反此規則就應受到相應顯性條款的懲戒。它常常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混亂的群體變得井然有序。
(二)對班級內在制度功能的認識
班集體制訂班級內在制度即由群體制訂,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懲戒規則,它應具有引導功能、警示功能、糾偏功能三大基本功能。
下面以自習課紀律的相關規定為例來談談這三大功能。
1.自習課須按時到班,須保持教室安靜并要自主學習——引導功能。
2.自習課不得遲到、早退,不大聲討論問題,不在教室來回走動——警示功能。
3.當天值日班干部須坐在講臺上,邊學習,邊記錄紀律情況。若有違反紀律者,寫書面情況說明——糾偏功能。
(三)制訂班級內在制度應注意的問題
1.應依班情有針對性地制訂班規。依據不同年級的側重點的不同,根據實情制訂班規,不虛華,不浮躁,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共同目標。
2.班規應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班規不能由班主任閉門造車,而應在學生廣泛討論的基礎上形成。
3.班規條款要明確。避免發生歧義,產生班規的漏洞。
4.做好班規的宣傳工作。如通過主題班會、開展班規知識競賽、輪流值日等方式,讓學生真正在體驗基礎上認可班規,做到人人知曉、人人監督、人人執行、人人敬畏、人人擁護。
5.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班規。當班級中發現一些新現象時,應及時完善班規條款。
6.班規制訂應有可操作空間。班主任也可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承受能力,提供違規后可供選擇的處罰條款。這就需要和學生一起共同制訂班級管理細則,詳細規定各種違紀行為和表現應該受到的懲罰。例如,某學生上晚自習時擾亂課堂紀律,值日班長根據班規,開出“懲戒通知單”。
彈性懲戒單
×年×月×日××同學:
自習上課時,你和××大聲吵鬧,耽誤了自己學習,影響了課堂秩序。你的行為已經違反了班規第20條,為使你進一步認識自己的錯誤,養成良好的習慣,請從以下幾條懲戒方式中選擇一條,并在班干部的監督下認真接受懲戒:
(1)完成一份違紀心理剖析,并在班級中宣讀;
(2)為同學們唱首歌,活躍一下班級氣氛等。
三、如何落實班級規章制度
(一)制訂規則,重落實
我們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讓學生對規定不敢懈怠。
(二)落實規則,重表揚,以一促全
在學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基礎上,執行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困難,畢竟要讓學生具有很好的自制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激勵和表揚尤為重要。當看到學生主動撿起垃圾時,就表揚他心中有集體;當看到膽小的學生主動發言時,馬上肯定他的進步;當好動的學生認真地聽完一節課時,要對他說“我就知道你行的”等。也許只是一次不經意的表揚,卻可以讓學生激動良久,從而有了積極向上的動力,同時也能讓一些想自暴自棄的學生看到希望的曙光。肯定并認可學生的閃光點,使他們具有上進的動力是激勵和表揚的目的。
(三)樹立榜樣,貴堅持
身邊的好榜樣往往能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產生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而且身邊的榜樣也讓學生覺得這樣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努力一把就能達成。“榜樣+堅持”讓學生有規則意識,各項規則也就在班中推行開來,逐漸形成了具有良好習慣的班集體。
(四)辦實實在在的事
為每一位學生著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為班上的同學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如天冷時為學生燒水,保證有熱水洗漱;為學生煮雞蛋,增強營養;當學生生病時,及時帶學生就醫、及時喝藥等。
班級內在規章制度主要是糾正學生的某些不良習慣。正如田恒平教授所言:“制度的運用應達到的境界是以外在制度造形——達成規范;以內在制度導行——達成自覺;以文化認同塑成——達成自發。”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德育的重要目標,唯有個體間嚴格遵守各項規則,才能打造出紀律嚴明、目標一致的優秀班集體。而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是非界限。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需在執行中著眼于引領成長,在考評時尊重孩子需求,在完善中以人的發展為根本,進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規則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