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錦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人文性為基本特征的實踐性課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作用,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升其核心素養,只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語言運用情境,通過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大量進行語言實踐,才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語文。
一、推動實踐課程,豐富經驗
以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形象、豐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主動參與、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課程內容為基礎,構建辯論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經驗相銜接,從而展開思維,引發更深層次的學習與思考。
二、融入想象
新課標提出要激發學生的無限想象,讓學生的思緒盡情釋放。課本上的很多課文,有的以一句話作為結尾,有的則適度留白,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生動、準確、形象、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大膽的想象,加以靈活的引導和鼓勵,使其對課文的理解不斷加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動之以情,引之以情,使學生入之以情,發之以情,使語言課堂充滿感情,使語文學習更加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所以,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文體,在語言文字的閱讀上下功夫,變深奧為淺顯,變枯燥為風趣,變冗長為凝練,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從而使課堂效率得到較大的提高。
三、聯系生活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設計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主動、積極地探索和學習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把文中所寫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更好地與作者產生共鳴。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將課文情境與生活情境相結合進行參照學習,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主,創設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生活實際,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的運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普及和實用的教學工具,它將圖文并茂、聲光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能運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增添課堂韻味,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與之相對應的情境,使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產生實實在在的情感體驗。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生活情境體驗模式更具新意,也更具靈活性,不僅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而且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也會得到加強,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熱情。
五、樂曲點綴
文學與樂曲“血脈相連”,相得益彰。一篇好文,如音樂般,自有韻律之美,自有音樂之美。若能在教學中與音樂搭配得當,便會產生巨大的效果,使學生的情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共鳴,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合適的歌曲,進行配樂朗誦,對文章進行進一步詮釋,使學生在歌曲中身臨其境,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更深層次地了解文章內涵。
新課標提出了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師既要扮演好組織引導的角色,又要足夠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好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引領者。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符合學生的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