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奎英
摘要:自古以來,誦讀教學都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古詩誦讀的獨特魅力,需要根據古詩類型的不同去針對性地開展誦讀教學。
關鍵字:古詩文 吟誦 魅力
蘇東坡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特級教師于漪也說:“要反復誦讀,要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己之口,如出自之心?!?/p>
因而自古以來,誦讀教學都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古詩誦讀的獨特魅力,則需要根據古詩類型的不同去針對性地開展誦讀教學。
寫景類古詩。在意境中誦讀這一類型的古詩,詩中所描繪的更多是詩人親眼所見的美好景色。所以整首詩無論是用詞,還是意境,更像是一幅畫一般。寫景類古詩大部分有著多姿多彩的顏色,山水畫般的意境。比如,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寫了早鶯、新燕、亂花等景色,通過誦讀能夠感受到早春西湖秀美風景撲面而來。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當中“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勾勒了一個天上云彩構成的海市蜃樓畫面,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辛棄疾所寫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青蛙也似懂得敘說豐年,以此渲染夜景的美好和豐收的喜悅。蛙聲一片,稻花飄香,不僅訴諸讀者的聽覺,并且訴諸讀者的嗅覺,加之前兩句的視覺形象,構成一幅立體的生活圖景,給予學生多方面的審美享受。[1]
敘事類古詩。在故事中誦讀敘事類型的古詩更像是對一則小故事的記述。詩人用簡短生動的文字為我們呈現出整個故事的經過,并且將故事中的人物、經歷都進行了惟妙惟肖的描寫。通過對話語、表情、動作的審視去寄托詩人的情感與思想。在講授陸游的《游山西村》時,引導學生體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學生在誦讀中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再比如北宋秦觀的《行香子(樹繞村莊)》一詞中,一開始“繞樹”兩句,寫所見爛漫春光。詞人先從整個村莊寫起:村莊的周遭,層層綠樹環繞;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漲得滿滿的與池岸齊平了。顯然這是春到鄉村的標志。接著“倚東風”兩句,是描寫詞人乘著溫和的春風,興趣正濃地信步漫游村莊,欣賞著春天的風光,表現了詞人喜愛鄉村景色的情感?!靶@”二句,寫詞人在漫游中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園所吸引,看上去園子才那么一點點大,但卻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桃花紅”三句,寫紅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黃色的菜花,正是這些絢麗的色彩和濃郁的香味,構成了春滿小園的誘人圖畫,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田園風光,這樣的畫面呈現,讓學生陶醉其中。[2]
抒情類古詩。在感悟中誦讀這一類型的古詩,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雖有一定的理解困難,但在了解詩人基礎之上,感受詩歌的情感,難度也不大。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之前可先介紹詩人在創作古詩時特定的時代背景或是作者的生平。比如,在學習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古詩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詩歌創作的背景。辛棄疾21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鵝湖之會”。此詞當作于這次會見分別之后。陳亮是辛棄疾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一生摯友,在抗金中都是主戰派,同時又都是壯志難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詩歌呈現的情感,就會相對容易些,學生也能從中感受詩人在詩中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情感。再比如,陸游的《釵頭鳳》這首詩描述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悲劇。據史料記載,陸游年輕時娶了唐婉為妻,兩人恩愛萬分。然而陸游的母親對唐婉頗有意見,最后強迫二人分開。十年后,陸游重回故地,在沈園卻意外遇到了許久不見的唐婉。再次見面,往昔夫妻恩愛的畫面再次浮現在陸游腦海中,陸游一時間感慨萬千,在沈園的墻壁上創作一首《釵頭鳳》。對于封建禮教,陸游身在當時的時代無力反抗。他透過自己的作品將所有悲傷、無奈的愁緒發泄出來,也使《釵頭鳳》流傳千古。了解作品的背景之后,學生再吟誦這首詞的內容,“紅酥手 ,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學生可在誦讀中想象陸游往昔與唐婉偕游沈園時的美好情景;吟誦“東風惡,歡情薄”,學生感受兩人離異后的無限悔恨,感情沉痛;吟誦三個“莫”字,學生更是能感受陸游無奈嘆息之情。[3]
通過對背景和內容的把握??梢院芸齑_定整首詞的基調。在此基礎上學生讀詩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哀怨和無奈,凄涼和悲傷。
《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吟誦古詩文在感受詩文本身的魅力之外,更多的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徐蓓春.個性化作文教學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意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4).
[2]馬召開.初中語文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初探 [J].西南北:教育,2020(15).
[3]李東啟.基于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研究 [J].成長,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