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浩
蘇軾說過:“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中國歷代大學問家、大教育家都認為讀悟相通,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讀的過程是由口入心的過程,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學生在瑯瑯書聲中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就會慢慢領會語義,體察出文言文的特點和規律,步入廣闊而深邃的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之旅。
一、初讀激趣
文言文經歷悠悠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許多字音、字形、字義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教師不應全盤讓學生自讀,應主動范讀全文或教讀全文,并且讀時應注意字音、節奏、語氣,在讀生僻字時加重語氣,給學生以深刻印象,讓學生感覺到:原來文言文并不是傳說中的那么生澀拗口,讀熟了也可以朗朗上口,激發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例如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時,教師先啟發學生們回憶講出自己小時候做過的趣事之后,轉而隆重介紹沈復先生的《童趣》,并率先將文章詞清句朗、抑揚頓挫、生動流暢地朗讀出來,并可輔以表情、動作,讓學生訝然,原來這篇“之乎者也”里竟然藏著有趣的故事,于是興趣陡增。此時,教師應立即抓住時機,迅速讓學生也“小試牛刀”,齊讀一遍,中間不認識的字如“風聲鶴唳”的“唳”,“溝壑”的“壑”讓學生們作記號,之后再查“注釋”或工具書予以正音。學生停頓不恰當的地方,教師再范讀一遍,這樣一來,學生們學習的第一步很順利地就邁出去了。
二、再讀曉意
過去,語文課堂中教學文言文大多使用的是“串講法”,文質兼美的課文被割裂成支離破碎的零散句子,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記憶。
然而,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學生,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啟發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文言文詞、句、段篇的理解一定不要“斷章取義”。
如在教學《木蘭詩》時,結合課文的體裁,筆者讓學生了解南北朝時北方的樂府民歌的特征:即對偶駢文較多,字數大體相等,句式整齊、押韻,朗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為了傳唱,文中有許多互文、對偶、反復的句子,因此,要理解、讀懂這首敘事詩,必須要結合上下文和文下注釋理解。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一句用到了互文修辭手法,翻譯時,教師只需提示學生,不能按著字句去理解,學生自然不會作出“東市只賣駿馬,南市專賣轡頭,北市才買得到長鞭”的解讀,只需一讀便可知這是木蘭在出征前緊急而有序地準備馬具。除此還有諸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不是“打開東邊的閨房門后不進去,馬上又坐在了西邊的閨房的床上了”。“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不是“當著窗戶梳理像云一樣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面部裝飾物”。諸如此類文言文,教師只需稍作提示,學生們即可根據注釋,結合上下文而豁然開朗,根本無須字斟句酌地每個字、每個詞,割裂破碎地串講。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們反復一讀,文意自然疏通。
三、精讀明旨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是閱讀主體和文本對話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理解接受,它要求閱讀主體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情感和體驗,重新構建,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不能以教師對文本的單一的解讀代替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相信學生,讓他們朗讀、誦讀,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品味文章的中心意旨,讓學生悟出情,明晰理。
在教學《陋室銘》時,“銘”屬古代一種文體,最先是刻在石碑鐘鼎上記敘功德的文字,言簡意賅。由于這篇文章比較短小,因此采用反復誦讀的形式,先讓學生反復朗讀,因文字簡潔通俗,又朗朗上口,兩遍下來,學生便喜歡上了這段銘文,并且主動用自己的話講出它的全部意思。我非常高興地問:“劉禹錫反反復復在說一個陋字,居住環境簡陋,室內設施簡陋,日常生活較簡單,又用作者的‘陋與古代名士南陽諸葛亮的陋室和西蜀楊子云的陋室來相比,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呢?”這樣一點,學生馬上悟出“房屋陋而居住的人德高望重,就不陋了”,銘文的中心意旨便躍然而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劉禹錫的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得以宣揚。
四、品讀賞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反復誦讀中帶動了對文章的理解和中心的領會,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時空的距離,使學生走進古人的心靈世界和古人同悲同喜,同憂同樂,憂國憂民,思鄉思親,同古人一起寄情山水,睹物思人,托物言志,抒發壯志難酬之意。我在教學九年級《出師表》時,讓學生讀通讀懂全文,對全文主要內容與中心意旨領悟透徹之后,我便給學生講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劉備死后,為蜀漢基業如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輔佐劉禪,率師北伐,六出祁山,最后殫精竭慮,卒于五丈原的故事。讓學生們的思維跟著穿越到三國時期,與諸葛亮情系蜀漢,為蜀國的存亡興衰征戰沙場,同呼吸共命運……學生充分理解了諸葛亮的為人忠義,深謀遠慮的英雄本色之后,升騰出對其人格魅力的敬仰之情,不知不覺地融入角色。筆者便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齊聲誦讀全文,注意讀出諸葛亮上表劉禪時的語氣、語調的抑揚頓挫和心中飽含著的萬千情感,對先帝劉備的感恩,創業的艱辛和希望劉禪親賢臣,遠小人,辨忠奸,開張圣聽,勵精圖治,發揚先帝遺德,為興復漢室而嘔心瀝血……一文下來,見許多學生唏噓不已,扼腕嘆息,凝思不語,久久不肯移開視線,可見已深深陶醉——真可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然后,我運用背景音樂,讓學生們配樂朗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誦不知道,一誦便誦出一代忠良賢臣報效國家的一腔豪情與宏偉壯志,在反復涵泳中讓學生受到“悲壯美”的熏陶,積淀深厚的文學素養。
多讀成誦,當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讀出了“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后,便終身難忘。因此,每篇文言文一學完,學生們大多數能與我一道當堂成誦。不光是教材要求背誦的簡單短小的名篇佳作,如:《論語》十則及《木蘭詩》《陋室銘》《愛蓮說》《三峽》,就連諸如《桃花源》《出師表》《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這些“長篇論作”學生們也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多年之后仍然記憶猶新。所以,知識在于積累,天長日久,學生們便形成自己的知識寶庫與文學素養。發展了悟性,啟迪了靈性,成文抒懷之時,轉眉間,信手拈來,加之自己獨特的見解,即可成創新之作。此乃育人之初衷,張口便能吟誦,提筆能書,則學生終身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