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虛擬教研室體現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模式與運行機制創新的優勢價值。教育部全力推行全國試點之,虛擬教研室同樣是民辦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拓展教研發展、提升培育格式的重要支撐,以筆者所在院校實踐為例,從保障機制構建、教學創新改革、資源共建共享、校企協同實踐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以迎接虛擬教研室的全面投入。
[關鍵詞]虛擬教研室;建設價值;民辦院校;建設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56
一、政策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倡導公平教育,普及開放合作的教育模式,是推進教育強國、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教育新基建作為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垂直應用,是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提出“2020工作重點”,突出“探索推進虛擬教研室項目,以現代信息技術助推教學組織建設”。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虛擬教研室做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建設與共享載體迫切全面覆蓋。綜合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培育專業建設的現狀與需求,應依托虛擬教研室打破原有封閉式教研格局,追求學術前沿、擴寬實踐教學思路,更好的推動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教育改革進展。
二、虛擬教研室建設任務及價值
(一)創新教研環境,共建優質資源
突破原有的封閉式教研格局,實現基層教學組織數字化教育轉型。通過信息平臺將其靈活鏈接,優化專業建設發展,提升拓寬教研渠道,加強校際間的交流合作,強化專業建設優勢互補與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把虛擬教研室建成跨專業、跨學科、跨校際的基層教研組織,解決高校教學中的無法深入課程融合、擴展資源等共性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水平;融合課程、專業、學科,跨地域共建的新型教研模式;探索交互教學改革研討,推動高校基層教研組織的建設。
(二)教研示范推廣,提升培養格局
共享性網絡平臺為教研載體,推動先進教學理念和技能落實于實踐。虛擬教研室即以教師為群體的平臺,以推動教師全面發展為中心,強調教師間交流整合,實現“示范引領,校際交互,產學協作”;示范虛擬教研室名校名師引領不同領域學校的教師共同發展,形成校際的教研機制;將多校教師以及行業領域專家人才資源進行整合,通過案例分享、教學示范、講座沙龍等教師培訓,跟蹤教學過程、綜合評價,有針對性進行教師素養培訓。
(三)形成學科交叉,探索新學科建設
虛擬教研平臺并不限于本科教學,不會受到傳統校級專業教研室行政隸屬的局限,在學科共建、聯合科研、學科交叉與融合等方面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利用虛擬教研室建立跨學科的校級教研團隊,聚集不同學科、學校的教學教研人才,發揮各自優勢開展跨學科、跨校際的教學研究活動的方法和技巧;針對教學實際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設計,探討其質量保證的方法與手段。
(四)共商培養專題,提升持續競爭力
虛擬教研平臺能夠對培養方案制定提供有效調研和交流、反饋記錄整理等支持,開展教師協同教研、研制教學計劃、開展教學研討、教學設計交流、培養目標分析與成果評價等。依托虛擬教研室數字化信息技術,教師廣泛地開展跨專業、跨地域、跨校際教育教學研究交流活動,不僅可與共建高校合作建設平臺開展教研,還可與地方產業基地實現產教融合的跨空間對接,并探索基于該平臺的協同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與實務產業實現產教融合的跨空間對接,對于推動教學質量建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虛擬教研室民辦院校實踐
民辦院校結合辦學主旨及特色優勢進行虛擬教研室的相關前期籌建,以大連財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文法學院法學專業為例,綜合應用型本科培育專業建設的現狀與需求,依托虛擬教研室,追求學術前沿、擴寬實踐教學思路,更好的推動我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教育改革進展。
結合相關政策及平臺實務開展研究及實踐,探索跨專業性質的虛擬教研室應用于教學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探索將虛擬教研室應用于教學研究的有效方法,協同打造精品教學資源庫、案例庫,優質教師培訓資源庫等,應用后如何反饋與評價等;對應用結果研究分析與總結,探討虛擬教研室應用于教研是否適合專業高等教育領域推廣等結論;探索跨專業、跨學科、跨學校教研交流應用性,分析不同教學改革需求;探索建立跨學科的校級教研團隊,開展跨學科、跨校教學研究活動的方法和技巧;針對教學實際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設計,探討其質量保證的手段。
(一)保障機制構建
根據我院財經類專業發展特色,結合服務大連十年規劃建設與當前智能法學發展需要,確立虛擬教研室具體建設實施方案,以開展“新文科”建設為導向,秉持OBE理念培養兼備涉外法律與財商思維的“精法通商”高素質應用型法律人才為目標,主抓培養模式革新、教學創新改革、資源共建共享、校企協同實踐等建設內容;構建虛擬教研室管理運行制度,跨專業、跨學科、跨校團隊的職責分配及任務落實,實現資源技術的共建共享;以及教師團隊培養,教研考核激勵制度、維護共享資源的合法權利機制等配套制度,形成虛擬教研室制度體系。
(二)師資團隊培育
多層次、多渠道的師資共建機制。在虛擬環境參與教學研討、專題培訓、聽課評教等各種教研活動,借鑒其他學校該學科專業的優質教學資源來豐富和提高自身素養;與合作院校開展“虛擬導師制”,共同投身教學督學、論文課題、競賽指導等教學活動,合作之下不但有教學教研的完善,還能友好交流互取所長。
另外,虛擬教研團隊成員須德才兼備,參與者在國家虛擬教研室相關政策的引領下,在相關制度的激勵和保障下,共建共享協同發展。團隊成員應具備成熟教學經驗及教改觀點,遵守學術道德,充沛的研究精力與科研熱情,且能夠將各種技術和經驗的結合優勢充分發揮。
(三)虛擬平臺搭建
雖然民辦院校尚未進入國家虛擬平臺,但可以根據目的及功能需求采用不同的網絡平臺或媒體資源。從2021年起,慕課教育平臺陸續開發了對虛擬教研室支持建設的功能,用知識服務和技術支持,關聯不同認知目標、教學資源和知識題庫,進而發展AI課堂;形成教研協作、資源共享、教學運行和基層組織管理一體化的教研空間虛擬平臺,達成學科聯盟跨高校協同備課、搭建示范案例中心和教研交流資訊中心的目標。
虛擬教研室不僅可實現組織流程信息化,還可實現擴展領域的交互共建共享,為教師教學提供增量服務。線上線下教學同步運行實現教學信息化,通過聽課磨課評課等方式相互學習交流來審核完善教學內容,推廣先進教學模式,以形成更加完備的教育資源、教學技法及培養模式。進一步將虛擬教研平臺與法學專業配備法律綜合服務、普法平臺,為法律服務實踐應用提供更廣闊的推廣交流空間。
(四)資源共建共享
高質量創新資源為交互資本,吸引合作院校。虛擬教研室以校際交互為主要手段,但如何吸引其他本科院校與我校開展合作,還需要發揮自身資源創新優勢。我院除需盡快提升共享資源質量外,還可從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角度吸引其它院校參與虛擬教研室合作。
1.建立數字共享課程體系,規范課程建設、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選用或編寫高水平優質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進行教材課件、教輔資料、資源庫、公開課程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高水平建設;以一流課程或課程群為依托開展優質課程建設、資源共享、教學研究等,包含教學大綱、課件、題庫案例、實訓項目、數據統計等形成共享的教學資源庫。
2.將最新學科前沿、產業發展、科(教)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優化課程教學體系。按照服務型應用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調整課程結構、定制課程內容、培優課程建設,實現課程靶向性全面提升;根據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將社會需求植入教學內容,尤其是全球貿易環境下,涉外法律人才是國際法律服務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結合最新“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貿易規則融入各國際法相關科目中;將金融風險防控實務及資本運營引入經濟法教學內容。
3.推動數字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推進線上高質量公開課程開發與應用。法學專業一直與同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合作,共同參與大連市社科聯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輿論傳播領域的課題項目,制作創新教學課件多次獲得省市獎項;將有聲讀物作為教學載體與線下教學形成優勢互補,通過法律援助中心、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多種渠道提供法律服務;引入法律實務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通過實景模擬的方式基本復刻案件審理、訴訟、偵查等辦案流程。
(五)校企協同培育
我院法學專業自設立之初就走上一條服務學校、與區域經濟社會互動合作的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之路,形成了富有校企合作特色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法學本科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與企業通過線上交流,開拓產教融合項目;與當地法院開展線上觀摩庭審,與各知名律所共同開辦律師精英培訓班,企業風險合規、合同項目合規協作,合力研發服務社會研究項目等。
虛擬平臺可以推進校企有效交流合作,保證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同步,使教學案例來自發展一線、項目選題,根據產業需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契合經濟發展真實需要。教學安排根據產業需求、法治熱點、政府引導內容進行靈活調整,形成多主體、全過程協同育人格局,培育具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嚴謹法律思維和較高法律應用能力的人才。
四、結語
民辦本科高校旨在培育應用型專業人才,是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力量的輸出重地,迫切需要在高層次、跨領域的平臺中歷練。希望國內外在線公共服務教育平臺加快資源開放共享和覆蓋范圍,優秀高校引領民辦高校提升共建,投入教師信息技術教學能力融合培養,維護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以實現教育公平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中國政府網,2021-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eqid=ee0725e30001cc700000000664620fcd
[2]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的通知[EB/OL].2021-7-12.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720_545684.html?eqid=d94044ed0012eb7400000005643505fe
[3]雙海軍,田桂瑛,田黎莉.公辦高職與民辦本科“專本貫通”虛擬教研室的時代價值與建設路徑[J].高教學刊,2022,8(35):21-24.
[4]高教國培.虛擬教研室建設[EB/OL].2022-11-21.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I0Njg2MQ==&mid=2651336130&idx=4&sn=86330d6c34a12d176c2475f58707bf3e&chksm=f305ca60c472437651eeea39f5732aa4ecd84158c401d416887319ee10f96c7d8bdd39e8ece0&scene=27
[5]肖柳梅.新經濟形勢下基于產教融合的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4):225-226.
2023年度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項目名稱:數字轉型下虛擬教研室民辦院校教學改革促進(項目編號:LMJX2023259)
2022年度大連財經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教育“新基建”:虛擬教研室建設對教學改革促進研究(項目編號:2022dlcjjg20)
于立華(1980.10-),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副教授,大連財經學院文法學院教師,經濟法研究中心(KY041202305)負責人,遼寧省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經濟法學、法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