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藝術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審美感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而感受與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在音樂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極參與各項音樂活動,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本文主要以音樂欣賞課《春節(jié)序曲》為例,淺談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的幾點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
《春節(jié)序曲》一課是魯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欣賞作品,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品《春節(jié)組曲》的第一樂章。樂曲主要以我國民間的秧歌音調、節(jié)奏及陜北民歌為素材,通過熱烈歡快的大秧歌舞的場景描寫,生動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在歡慶春節(jié)時熱烈歡騰、同歌共舞的情緒。以下是我對這節(jié)欣賞綜合課的幾點思考。
一、音樂欣賞要把音樂要素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我認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不能只是讓學生走馬觀花地“欣賞”音樂,而是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要素(速度、力度、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音色等)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通過分析音樂,親身感受樂曲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還要注重藝術的完整性,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將音樂要素貫穿在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在《春節(jié)序曲》一課中,主要以音樂要素為主線,首先是把耳朵叫醒,聆聽兩個音樂片段,感受同一段音樂采用不同速度所產生的不同情緒,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要素中速度對于作品的表現起到的重要作用,進而介紹音樂要素的內容主要有力度、速度、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音色等等。在接下來整個作品的學習中,從音樂要素入手,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進行討論分析,感受作品情緒的變化,體會音樂要素的變化所帶來的場景的變化。比如在欣賞樂曲A主題時,它是作品的最后一個主題,與A主題相似,為了感受它們之間的不同,引導學生從力度、速度、情緒、演奏樂器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對比,學生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不同,從中感受到此主題是以極強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并加入了民族打擊樂器,最后形成了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的春節(jié)歌舞聯歡的場面。
二、音樂欣賞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活動
有句話很好地闡述了參與、實踐的重要作用:“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讓學生在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所有的教學領域都應該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實踐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和重要手段,沒有實踐就無法獲得審美體驗,更無法形成音樂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chuàng)等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藝術實踐活動過程中能獲得對音樂直接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音樂相關基礎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yǎng),增強音樂學習的自信心。在欣賞《春節(jié)序曲》這首作品時,我主要加入了聽、打、唱、動等音樂活動,首先完整聆聽作品,整體感受樂曲的情緒,注重作品的完整性,根據樂曲曲式結構,出示了三幅打亂順序的圖片,讓學生有目的、有任務地去聆聽作品,引導學生將音樂情緒與圖片結合起來,根據所聽到的樂曲情緒將圖片排序,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每幅圖片代表一個主題(如圖),使學生記憶、梳理起來更容易。引子部分的學習,結合曲譜中的重音記號,加入了镲的演奏,烘托氣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樂曲熱烈歡快熱鬧的場面。在欣賞A主題中的“同頭換尾”這個主題時,通過聆聽、哼唱,感受末尾兩個音是否相同,了解其特點;樂曲中B段主題旋律的背唱是本課的重點,所以變換方式的演唱很有必要,通過跟琴視唱、聽音樂哼唱、根據不同演奏樂器音色的不同男女聲唱等一遍遍鞏固記憶主題旋律。此段主題旋律采用的是我國民間的秧歌音調,所以在這里除了唱,還加入了簡單的秧歌動作的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秧歌的律動,聽、唱、跳結合,避免了枯燥的旋律背唱。
三、音樂欣賞要將音樂要素與音樂活動相結合
分析音樂要素與參與音樂活動是音樂欣賞課中必不可少的,而兩者的結合更為重要,我認為在設計音樂活動時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任何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從學生出發(fā),從教學目標入手,為教學目標服務。因此,我們在設計音樂活動時一定要從教學目標入手,與音樂要素相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學習A主題中的問答主題時,先給學生介紹當地過春節(jié)的習俗以及陜北秧歌中最紅火的彩門子秧歌的形式,鄰村互訪一問一答,然后再播放音樂,引導學生關注是哪些音樂要素的變化產生的一問一答的效果,學生會關注到力度、音色等,分析了音樂要素后分組進行一問一答的節(jié)奏練習,進一步在音樂活動中體驗音樂要素在樂曲中的表現,這樣學生會對此主題記憶深刻,掌握起來相對輕松。在學習A主題中的變奏(加花)主題時,與同頭換尾主題進行對比聆聽,同樣先分析音樂要素的不同所帶來的情緒的變化,運用彩帶這一道具分別來表現兩種不同的情緒,在活動參與中進一步感受。
音樂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的首要途徑,將為學生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音樂課堂上我們要關注音樂、關注音樂要素、整體掌握音樂內涵、進入音樂本體,一定要抓住音樂要素在音樂作品中的作用,把音樂的本質滲透到情感教育當中,并且強調音樂實踐,從教學目標出發(fā),根據音樂要素設計合適的音樂活動,在參與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 最終體現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
作為教師,我們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的是學習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反復聆聽作品,再對照樂譜進一步分析聆聽,欣賞課中應立足音樂本體,抓住音樂的核心,教會學生從哪些方面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從音樂的基本要素入手,通過多種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多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不斷的反復練習中,提高學生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讓學生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愛上音樂,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逐步養(yǎng)成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最終積累經驗,提高音樂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為終身熱愛音樂奠定基礎。這才是音樂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