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宇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它已經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地理教學中,現代化教育技術能將許多客觀抽象、學生不易察覺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通過多彩的圖、文、聲、像及動畫等形式,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豐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產生學習的興趣,也使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優化了地理教學的過程,提高了效率,增強了效果。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從傳統的觀點來看,基本上是依靠兩種媒體,一是教師的語言,另一個就是教科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內容就從這兩種媒體擴大到超文本和網絡環境聲、像、圖文綜合的動態資料的集成,而恰恰因為它有超文本的特點,學生可以隨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點進行學習。
地理學科特點決定了它的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入更多的直觀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現代教育技術正是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強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力,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使地理教學形象、直觀、效果好。它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學生掌握,可增加生動感,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課本插圖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而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使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河流和湖泊》一節有關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時,可以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視頻,再用動畫來演示 “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是由于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多,再加上黃土高原地區植被遭到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由于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學生也可以分析出為什么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小。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視頻,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協作式學習
在未來社會里,合作能力將比競爭能力更重要。創新型人才將是既善于競爭又善于合作的。一個人的發展是有限的,一個不能與他人協同工作的人很容易在未來的競爭中遭到淘汰。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現代教育技術和課程整合,為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學生通過發帖子、電子郵件、釘釘將學習中的收獲或困惑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例如在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時可以要求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我所了解的非洲》。學生收集了關于非洲的詳細材料,如非洲目前落后的單一商品經濟等。筆者建議大家將非洲落后的原因和促進發展的建議用教材上的相關原理加以說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網絡,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論證自己的觀點,訓練和體現了學生收集、整理、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及團隊協作、協調的能力。
五、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現代教育的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全面的讀圖、用圖乃至制圖的本領。例如在講七年級上冊“地圖”一節中“地形圖的判讀”時,可從獲取身邊的地理事物來進行地形圖的講解,從而表現出山谷、山脊、緩坡、陡崖等特征,標出等高距,利用立體垂直切割的方式體現出兩個山頂之間的相對高度,繪制出等高線地形圖。這樣就可以解決利用傳統掛圖進行講解時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在講地形圖的繪制時,用閃爍來突出山頂、山谷、河流、山脊或陡崖的位置,這樣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的概念。
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擴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課的教學內容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尤其是歷史知識,在初一地理《東南亞》《中東》《澳大利亞》等教學內容的各個部分中均有滲透,這部分內容上溯遠古,下至現今,信息容量很大。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詳講,教時不夠,如果不講或者過于略講,又會影響教材的系統性、完整性,甚至會妨礙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而多媒體課件則可以幫助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展示《中東》地區石油分布時,借助動態漸進顯示石油分布和儲量,直觀地讓學生比較波斯灣沿岸石油儲量及周邊地區石油儲量的區別,從而理解并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在講“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時可以播放各種特有生物,演示地球板塊運動和海陸的演變。這樣一來,擴大了教學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我們在利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分寸。計算機只能輔助教學,服務教學。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能放棄,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忽略。同時,切忌過分依賴網絡資源而忽視其他教學資源,不是每節課都必須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講授,過多的圖像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影響教學效果。
總之,在地理課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等現代教育手段,有利于促進地理新課程改革,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課教學中,教師面臨著如何更好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問題,讓我們大膽實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地理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