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人才隊伍建設是期刊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廣大學術人才培養成期刊的伙伴和益友,構建攜手并進和共建共享的學術生態圈是期刊發揮學術人才貢獻、服務學術人才需求、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學術人才支持期刊發展方面,《西部醫學》編輯部成立編委會和審稿委員會,建設了一支符合期刊發展要求的高水平審稿專家隊伍,并充分發揮作者和讀者對期刊的支持作用,提高作者和讀者的認可度。在期刊支持學術人才發展方面,《西部醫學》編輯部設置專欄集中宣傳編委成果,舉辦學術會議強化期刊論文傳播渠道,積極申請數據庫以提升期刊論文顯示度,凸顯了期刊在學術人才發展中所發揮的效能。
【關 鍵 詞】期刊建設;學術人才;高質量發展;學術生態圈;探索與實踐
【作者單位】郭翠,《西部醫學》編輯部。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翰筆計劃醫學中青年編輯”(HBJH-2023-D45)科研項目。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4.013
2019年8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未來五年,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的科技期刊數量明顯增加,科技期刊的學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1]。《意見》為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期刊是科技文化傳播的媒介,學術人才既是期刊稿件的貢獻群體,也是期刊論文的傳播對象。因此,學術人才的支持和貢獻主導期刊的發展,人才隊伍建設是期刊建設的重中之重[3]。
學術人才的成長離不開學術期刊的關注與支持。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3]明確指出了學術期刊要在學術人才成長中發揮應有作用[4]。學術人才與學術期刊之間不應被視作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我們應站在學術生態圈的視角從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架構上對二者關系進行審視。一方面,學術人才作為知識生產者為學術期刊提供高質量的稿源、審稿意見,并提高了文獻的傳播效率;另一方面,學術期刊作為科技論文的載體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為學術人才研究成果的展示搭建平臺。按照對期刊的貢獻分類來看,學術人才大致可被分為編委、審稿專家、作者和讀者4類角色,4類角色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
《西部醫學》編輯部堅持為學者辦刊的服務理念,注重構建良好的學術生態,打造與期刊發展相適應的學術人才隊伍,與學術人才共建高品質學術期刊、共享期刊創新發展成果。本文通過對期刊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各項工作的介紹,呈現學術人才在期刊發展中可發揮的效能和期刊對學術人才成長的支持作用,以期為相關工作的進一步探索提供參考。
一、《西部醫學》學術人才隊伍構成
《西部醫學》創辦于1989年,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辦刊原則,以“刊載醫學領域新進展、新成果、新技術,促進學術交流,推動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和影響力”為辦刊宗旨,貫徹理論與實踐、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醫療相結合的方針,立足西部,面向全國,及時刊載中醫學在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的新經驗及新成果,為全國各級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提供科研、臨床和技術創新的交流平臺,通過對行業經驗、技術創新、學術動態等進行跟蹤報道,凸顯重大科技成果和研究進展,服務醫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歷經30余年的發展,《西部醫學》凝聚了一批既致力于科學研究又有志于學術傳播的學術人才隊伍。在編委方面,現行第五屆編委由100多名專家學者構成,其中包含高層次人才專家3人。同時,期刊成立了青年編委會,現行首屆青年編委會由8名青年專家構成,專家平均年齡為38歲,其中包括高層次青年專家1人。在審稿專家方面,期刊成立了由230多名專家構成的審稿委員會,審稿專家的專業背景涵蓋期刊稿件主流領域和研究方向。在作者方面,期刊針對高質量作者和既往拒稿率較高的作者分別建立了綠色發表通道和預警名單制度,通過稿件評審體系的區分保障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快速發表,嚴把預警稿件的評審關,從而確保稿件質量。在讀者方面,期刊基于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中的期刊文章引用信息進行讀者搜索,并將引用者地址錄入讀者信息庫,基于學科匹配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將相關領域的文章不定期發送到讀者郵箱中,實現文獻信息的精準傳播,同時利用期刊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期刊文章概要,開展期刊讀者服務。
二、發揮學術人才隊伍對期刊的支持作用
1.發揮編委對期刊的支持作用
根據《西部醫學編委會章程》(以下簡稱《編委會章程》)規定,編委會是期刊的學術領導機構,每屆任期五年,編委主要負責熱點選題、學術把關、期刊推介等方面的辦刊指導工作,編委會成員在年度工作中至少“撰寫或推薦一篇,評審一篇,潤色一篇”相關領域稿件,在每屆任期內須“參加一次編委會并提交一份辦刊建議”。為保障編委會工作效率,《西部醫學》建立了“編輯—編委”結對聯系責任制度,即編輯部將編委日常聯系工作分配到與之專業相近的編輯工作中,主要以郵件聯系的方式針對涉及專業領域內的學術問題向編委征詢意見,聯系內容主要包括專題策劃、稿件邀約、稿件把關、學術咨詢、學術講座等。《西部醫學》通過明確對接工作職責促進編輯與編委的交流,從而配合編委工作任務的落實。編委通常樂于推薦自己的助手或博士生參與稿件的評審工作和期刊學術活動,被推薦的青年學者普遍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也更有精力參與期刊建設,可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學術熱情不應被忽視。
為充分利用青年學者的學術創新作用助力期刊高質量發展,《西部醫學》編委會積極吸納優秀青年編委。《編委會章程》中規定,青年編委會是期刊的學術咨詢機構,每屆任期兩年,青年編委是編輯與傳統編委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主要負責協助編輯與傳統編委取得聯系,協助傳統編委開展稿件組約、稿件把關和潤色、期刊推廣等工作,同時參與編輯部重點選題、稿件工作會議討論等。得益于青年編委的積極推薦,近年來《西部醫學》的青年作者來稿比例逐年增長。
2.發揮審稿專家對期刊的支持作用
同行評議是學術期刊的本質特征,審稿專家是同行評議的主要執行者。在審稿過程中,編輯部一般從結構完整性、研究必要性、討論充分性等方面評判文章的寫作質量,完整的初審意見還包括審稿專家對稿件的技術審讀意見。審稿專家一般就研究思路的創新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數據結果的準確性、研究結論的獨創性等方面的價值進行評估并給出取舍建議。審稿專家的意見對編輯部的稿件取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一支符合期刊發展要求的高水平審稿專家隊伍對期刊學術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為方便管理和不給專家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編委雖然是承擔審稿任務的群體之一,但不再被列入審稿委員會中,編委的審稿工作量會被計入編委貢獻。審稿委員無固定任期,成員主要由醫學院、醫院的知名專家構成。審稿委員會成員不但參與稿件的外審工作,還會定期參加期刊的稿件工作會議。稿件工作會議一般每兩周召開一次,目的是在當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術創新背景下,通過結合與會成員間不同背景的優勢采用集中討論的形式決定稿件是否可以進入編輯加工環節。在稿件工作會議上,審稿專家會針對稿件的初次審讀情況和作者修改情況給出取舍建議或修改意見,這不僅對外審意見形成了較好的補充,也提高了稿件處理效率。目前,稿件工作會議已成為審稿專家和編輯部直接溝通的主要方式。
為不斷擴大審稿專家群體以不斷注入新的審稿力量,《西部醫學》編輯部積極尋找審稿專家,當發現其審稿意見翔實可靠且審稿積極的審稿專家,編輯部便將其計入自建的活躍審稿專家提示庫進行重點關注,對于提示庫中出現兩次以上的審稿專家,編輯部會向該專家發送邀請函,在征詢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將其納為審稿委員會成員[3]。
3.發揮作者和讀者對期刊的支持作用
作者和讀者分別是知識的生產者和期刊的傳播對象,二者構成了期刊的主要用戶群體,他們對期刊品牌的認可度、期刊的發展定位具有決定性作用。不同于編委和審稿專家以期刊為主導的學術貢獻模式,作者和讀者對期刊的貢獻更多的與他們對期刊的主觀評價有關。在作者方面,作者在論文投遞之前會根據自身對期刊定位的了解將不同的稿件投遞到不同的期刊上。在讀者方面,文獻調研具有一定程度的傾向性,一般而言,讀者更愿意下載行業認可度高的期刊文章進行閱讀,認為高水平期刊刊載的論文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研究也更具選題價值。可見,發掘和構建一支合作關系穩定的高水平作者和讀者隊伍對期刊加強品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
從供稿關系來看,作者可分為自由來稿作者和邀約來稿作者兩類,區別在于自由來稿是作者基于對期刊的了解主動向期刊投稿,邀約來稿則是期刊基于對作者的了解邀請其向期刊供稿。無論是自由來稿還是邀約來稿,稿件質量都面臨較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都需要經過編輯部的嚴格審讀和篩選。《西部醫學》編輯部建立了基于既往稿件分析的稿件綠色發表通道和預警名單制度。針對既往稿件寫作水平高、返修次數少且下載量和被引頻次較高的作者,編輯部為他們建立了綠色檔案[3],這部分稿件經編輯初審后即可在稿件工作會議上討論,通過后無須送外審便可編輯加工,同時盡量縮短稿件在各編輯加工環節的停留周期[3]。此外,在編輯部年末制作的期刊宣傳冊中,經綠色通道發表的論文會被收入宣傳冊進行廣泛宣傳,以提高作者成果的傳播效率。對于既往稿件寫作粗糙、拒稿率高、被引頻次過低的作者,編輯部建立了預警作者名單,觸發預警機制的稿件將被嚴格評審。
作為期刊文獻傳播的對象,廣大讀者對期刊的認可度是辦刊水平的重要體現。融合出版背景下,讀者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呈現多元化特征,傳統紙刊、在線學術出版平臺、期刊社交平臺、作者個人社交賬號都是讀者接觸期刊文獻的渠道,期刊要在讀者市場的競爭中取勝,除了要具備較高的學術價值,還要提升有效傳播率。《西部醫學》編輯部采取多項措施提升期刊的有效傳播效率。首先,期刊采用開放獲取的方式在官網發布全文,為文獻廣泛傳播創造條件。其次,編輯部定期做好期刊文章的引用統計工作,每一條引用信息都被視作一次有效傳播,定期將引用期刊文章的讀者添加到讀者信息數據庫中,并將信息庫提供給大數據服務公司進行數據分析,期刊出版后大數據服務公司將每篇文章與信息庫中的讀者信息進行自動匹配[3],將符合該讀者研究領域的論文鏈接以郵件形式發送到他們的郵箱中。最后,為有效服務讀者,編輯部開設了期刊微信公眾號平臺,利用該平臺發布每期文章,為促進學術論文的傳播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發揮期刊優勢支持學術人才發展
1.組織專欄,集中報道編委團隊的研究成果
專欄是期刊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研究成果開展的出版活動,因其在專業細分領域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系統性和時效性,有利于凸顯重大科技成果和研究進展而備受業內學者的關注,是期刊強化學術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出版形式。一般而言,學術期刊組織的專欄具有面向學術研究熱點、重大研究進展和重大科學問題的屬性,因此專欄組稿對期刊影響力而言尤為重要。專欄策劃過程中期刊要對相關學者的研究內容有所了解。
編委作為在期刊各方面建設中參與度最高的學術人才群體,其研究進展是期刊持續關注的對象。編委在參與期刊建設的過程中對期刊的學術定位、稿件需求、受眾群體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編委具備成為專欄組稿對象的條件。作為備受期刊認可的學者群體,編委在科研工作之余長期支持期刊各方面建設,為期刊發展貢獻力量,他們的學術思想、團隊建設、出版需求等也應得到期刊的關注。在選題策劃工作中充分聽取編委意見,注重利用專刊的聚焦性和凝聚力,是期刊服務編委出版需求、支持編委學術工作的有力舉措,因此近年來,《西部醫學》編輯部積極邀請編委及其團隊為期刊專欄撰寫高質量稿件。
2.舉辦學術會議,服務學術信息交流
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是學者交流學術信息的兩個重要渠道,前者側重于成果登記和發布,后者側重于學術探討和社交,二者構成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學術期刊通過在相關領域舉辦學術會議促進學術成果的快速傳播,體現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另一方面,學術會議將重要論著以會議論文集的形式結集出版,體現會議的學術成果。二者的深度融合成為推動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成功舉辦學術會議是體現學術期刊學術服務能力和品牌價值的重要標準。
不同于學術研究機構或協會定期召開或于重大成果發布之際舉辦的各類學術會議,期刊辦會具有選題靈活、形式多樣、受眾廣泛的特點,期刊辦會既可圍繞科學研究熱點、社會普遍關切、重大科技進展等相關專題進行選題,也可就期刊往期高被引文章中體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認識進行研討。在會議形式上,期刊辦會既可在線上舉辦,也可在線下舉辦,還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期刊可根據成果宣傳需要以會議通知、會議海報等形式廣泛邀請業內學者參會,也可根據會議專題或主講人要求特邀參會人員,實現對期刊特定用戶群體如編委、審稿專家、作者、讀者等的精準傳播。
為利用期刊日益提升的品牌價值服務學術人才隊伍,共享創新發展成果,《西部醫學》編輯部舉辦的學術會議通常圍繞學術人才隊伍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選題,并邀請學術人才隊伍擔任大會報告主講人。例如,《西部醫學》編輯部依托華西醫院期刊社舉辦“醫學期刊提升影響力學術會”線下學術會議,會議邀請多位知名辦刊學者及其團隊做專題學術報告,并同與會嘉賓進行學術研討。在會議選題策劃階段,《西部醫學》編輯部廣泛征集讀者需求,力求反映讀者在科研工作中普遍關切的問題。在會議籌備階段,《西部醫學》編輯部以會議通知、會議海報等形式在期刊用戶群體中重點宣傳,推動學術交流。依托期刊舉辦學術講座,將學術出版與現代多媒體融合,多元化助力期刊文獻信息傳播,體現了《西部醫學》日益提升的學術服務能力。
3.積極申請數據庫,提升作者成果顯示度
學術資源數據庫是科研人員從事科研活動的重要工具,被知名數據庫收錄的論文通常能夠獲得更高的曝光度和傳播率,可以直觀地反映作者成果的水平,因而論文的收錄情況及其引證指標是科研分析機構中各種學術績效評價數據的來源和進一步分析的基礎。一般而言,作者更愿意將學術成果發表在自己認可的期刊上,并希望所發表的學術論文能夠被知名數據庫收錄。當前知名數據庫對學術論文的收錄以期刊為單位,在對期刊學術質量、出版形式、影響力等進行多方位評估后,將通過評審的期刊所刊載的論文以全部或部分的形式進行收錄。因此,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資源數據庫的申請工作,爭取被其檢索或收錄是學術期刊回饋用戶信任、支持作者學術發展的必要措施。
自創刊以來,為積極爭取學術資源數據庫的認可,《西部醫學》在規范辦刊方面建有符合國內標準的門戶網站,對期刊的主辦機構、辦刊宗旨、投稿指南、審稿規則、期刊新聞、征稿信息、數據指標等關鍵信息進行了分類介紹,并嚴格堅持按時出版和穩定出版,論文的內容形式、篇章結構和審校排版均符合學術論文規范。《西部醫學》在質量辦刊方面建立了嚴格的三級審稿制度,由編輯、編輯部主任、主編層層把關,只采用小部分創新性較強、討論充分、寫作流暢的稿件。目前,《西部醫學》已被中國科技核心、中國知網、JST、CA等國內外知名數據庫搜索引擎檢索或收錄。
在向著一流科技期刊目標奮進的新征程上,學術人才隊伍建設是期刊建設的重中之重。期刊人才隊伍建設的要義是站在知識服務的角度統籌科技創新與學術出版,正確審視學術人才與科技期刊的關系。期刊與學術人才相互支持,共享期刊創新發展成果,構建良好學術生態圈是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本文基于《西部醫學》辦刊實踐,一方面,論述了學術人才在支持期刊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期刊在激發學術人才隊伍潛能服務期刊發展的實施方略。另一方面,本文結合學術人才的自身需求論述了期刊在學術人才發展中可發揮的效能,以及期刊利用自身不斷提高的影響力服務學術人才發展的多項實施舉措,并對學術人才與科技期刊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架構進行了充分闡釋,以期對相關工作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 (2019-08-16)[2024-
01-18]. https://www.cast.org.cn/xw/TTXW/art/2019/art_b5da1323b57c4d16b779172ad533cd88.html.
[2]任勝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國學術期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J]. 科學通報,2019(33):3393-3398.
[3]張耀,梁光川,段蜀波,等. “雙碳”愿景下傳統能源類科技期刊發展路徑思考[J]. 編輯學報,2023 (2):140-146.
[4]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EB/OL]. (2021-05-10)[2024-01-18]. http://
www.gov.cn/xinwen/2021-05/10/content_5605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