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階段教育分流旨在將不同稟賦的個體導向適合的教育,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教育政策。從階段特性看,高中階段受教育個體已具備的發展能力、不受強制的受教育意愿以及所享受的多維教育服務為教育分流奠定了基礎?,F實發展過程中,由于資源配置不均衡導致高中階段普職兩種教育類型的發展狀態懸殊,因普通高等學校招錄設計不完善導致普職兩種教育發展路向相異,因分流標準設置不合理導致普職兩種類型學生發展稟賦模糊,因中職教育長期不被重視導致普職兩種教育發展環境有別。針對上述問題,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夯實功能復歸之基;加強頂層設計,暢通功能復歸之路;完善分流標準,筑牢功能復歸之魂;重視輿論引導,助推功能復歸之要。
[關鍵詞]教育分流;高中階段教育;導向功能;教育選擇
[作者簡介]楊文杰(1991- ),女, 安徽阜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讀博士;李延平(1964- ),女,陜西安塞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陜西" 西安" 71006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國際比較視野下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的提升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JA220023)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06-0012-07
教育分流是人類自我認知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智慧體現與理性選擇,在踐行育人屬性、促進經濟發展、保障政治權益與實現社會公平等方面具有積極意蘊。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需求,這需要發展多種技能予以滿足,但現實發展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具備生產生活所需的全部技能。對此,唯有讓更多的人“適時地去做適合其本性的事情”[1],才能最大限度滿足人類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梢?,人類發展內在地需要不同稟賦的勞動者為其提供技術技能服務,進而也就需要不同的教育類型為其審辨與挖掘不同個體的發展稟賦。這里所言的“教育類型”不僅包括定向于某一職業或職業群的職業教育,也包括基本上不指向特定職業的普通教育[2]。普職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分軌發展在世界各國國家教育體系構建中也有充分體現,如德國、新加坡等以推行早期化分流政策而聞名,美國、芬蘭與英國以實行晚期分流政策為主[3]。無論何時選擇何種方式進行教育分流,最終旨在為人類社會發展培養能夠滿足多樣性需求的技術技能從業者。在我國,現階段教育分流主要集中在高中階段,這一分流政策最早可尋跡于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文件指出“我國廣大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后普職分流正式開啟。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進一步規定“實施以初中后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確立了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合法性。進入21世紀,“義務教育后分流”依然是我國開展教育分流的重要政策。2022年2月,教育部就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召開新聞發布會,時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出,義務教育后實行普職分流是非常必要的。2022年5月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教育法》并未明確使用“義務教育后普職分流”的表述,而是將其更加科學地表述為“國家優化教育結構,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在義務教育后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這一表述引發了“取消普職分流”的誤讀,引起了民眾的廣泛討論。慎思可知,在我國實行了近40年的“義務教育后普職分流”政策并未得到大眾的客觀解讀與理性認知,甚至成了眾多家長產生教育焦慮的根源。因此,本研究將在闡明高中階段實行教育分流內在合理性的基礎上,剖析當前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現實困境,進而尋求破解之路,以期真正發揮其為個體發展提供最適合教育的本體功能。
一、理性審視: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內在合理性
高中階段教育分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目前,在高中階段實行教育分流仍是一種典型做法[4]。高中階段主要面向的是15~17歲的青少年,這一年齡段是個體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其個性發展最關鍵和最活躍的時期。因循個體發展心理學理論,該階段個體已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能力,也開始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形成辯證性思維,與此同時,個體的自我發展意識增強,注重依據興趣愛好規劃自我發展。與之相應,薩珀(Donald E.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認為,15~17歲是一個人的職業試探期,也是一些技能學習的關鍵期,應當鼓勵個體綜合認識和考慮自己的興趣、能力等,進行擇業嘗試[5]??梢?,高中階段教育分流有其內在的合理性,理應考慮為個體發展提供多元的教育選擇。
(一)可延展的能力:高中階段受教育個體具備基本發展能力
高中階段的教育個體具備基本的求學能力,同時,業已具備一定的就業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旨在“使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從法律層面看,處于九年制義務教育實施后的高中階段適齡青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具備基本“求學”與選擇“就業”的能力。從落實層面看,義務教育階段人才培養能力的顯著提升也為個體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奠定了基礎。我國義務階段教育已由注重推行普及小學教育成為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的國家,截至2023年3月,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已上升至95.5%[6]。總之,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廣大適齡青年初步具備從事基本生產與生活所需的“學習力”。所謂“學習力”是人的生成、生長和發展,是人具有的飽滿生命能量與活力[7]。換言之,個體自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以來,其能力的發展并非單一要素的,而是包含知識、體能、智能、技能、情感(力)和道德(力)等要素在內的一個完整的能力系統。所以,對于高中階段受教育對象而言,無論是有利于求學的知識、智能抑或傾向于就業的體能與技能等均有一定發展。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教育應為具備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實現多樣化發展、終身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種教育類型,其顯著的“實踐性”和“社會性”不僅能為該階段極具動手能力的個體提供學習專門技能的機會,還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個體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就業權、生存權與發展權。
(二)可選擇的權利:高中階段個體受何種教育的意愿無強制性約束
高中階段的教育并非像義務教育階段一樣具有法律強制性,個體可以依據自己的綜合能力做出最適合的教育選擇。相應地,高中階段的教育理應充分關照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教育的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為處于發展中的個體提供“適合的教育”[8]。所謂“適合”的前提是個體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白晕摇笔侨藢ζ鋬刃氖澜绲奶剿髋c覺察,是觀念、記憶、結論、知識以及各種無意識的積累[9]。自我認知需要個體充分結合內外部信息,并在此基礎上依據自己的行為目標對行動可能結果做出自由選擇。它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影響著個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10]。人類個體對自我的認知與評價不盡相同,也會因此做出不同的教育選擇。對于高中階段受教育的個體來說,他們的理性發展較為成熟,能基于自身能力、特質、知識乃至于身體、家庭等要素做出相應的選擇。高中階段的教育為教育分流這一合理性設計提供了存在空間,教育分流的設計也從根本上提升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廣納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進而使高中階段教育能夠為具備不同發展意愿的個體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
(三)可支配的發展路向:高中階段教育為個體發展提供多重服務
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具備多樣化的發展路向,他們可以繼續升學,也可以直接面向就業。具備多樣化發展選擇的適齡青少年涌入高中階段教育,必然會對其功能提出多元訴求。對此,有學者認為,在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高中階段教育應注重發揮其“升學”功能[11];也有學者認為,高中階段教育越普及就越要強調其基礎性功能,主張強化其“育人”功能[12]。此外,還有學者認為,高中階段教育兼具多重復雜性任務,理應發揮好“育人、升學和就業”三大功能[13]。相較而言,本研究更傾向于采納這種“綜合性功能”的觀點。對于高中階段教育復雜的求學群體以及開放的發展路向來說,首先,高中階段教育應發揮好“育人”的價值性功能,幫助受教育個體建立正確的“三觀”;其次,高中階段教育應肩負起“升學”的工具性功能,有效提升潛在勞動者的學歷和能力;最后,高中階段教育應協調好“就業”的工具性功能,使受教育個體具備基礎勞動能力。綜上可知,在高中階段秉承“育人”的理念提供升學與就業相輔相成的教育服務,切實將發展中的個體引向最適合的發展路向,是幫助個體追求價值實現和過好有意義人生的邏輯必然。
二、日漸式微的導向功能: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困境審思
高中階段教育分流具備引導適齡青年接受適合自己發展教育的功能,肩負著保障教育公平的使命,即保障受教育者能在教育中得其所得、得其所值、得其所能以及使弱者得到相應補償[14]。新時代,高中階段教育正朝著全面普及、強調升學、服務技能社會構建以及全面提升發展質量的階段邁進。但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非均衡發展以及對教育分流政策的僵化落實造成了其導向功能的式微與異化。
(一)高中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狀態懸殊: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
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15]。高中階段內部教育資源配置直接影響著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態,影響著該階段不同教育類型學生的發展。政府作為高中階段教育資源配置的主體,發揮著統籌主導作用。長期以來,政府在財力、人力、物力上的教育資源配置更傾向于普通高中。首先,從教育經費投入上看,政府對普通高中的經費投入長期高于中等職業學校。以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數據為例,在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上,普通高中為19117.92元,中等職業學校為17461.54元;在全國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上,普通高中為17796.54元,中等職業學校為16254.68元;在全國生均一般公共預算公用經費上,普通高中為4223.18元,中等職業學校為5833.13元,后者僅比前者高出1609.95元,與國際公認職教生均投入成本是普教生均成本3倍及以上的標準相差較遠。其次,從師資隊伍建設上看,政府對普通高中的師資配置優于中等職業學校。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更高。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2022年,普通高中生師比12.72∶1,中等職業學校為18.65∶1;2021年,普通高中生師比12.84∶1,中等職業學校為18.86∶1。另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師資質量偏弱,據《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可知,2022年,普通高中專任教師213.32萬人,學歷合格率99.03%;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71.83萬人,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94.86%,“雙師型”教師占比僅56.18%。最后,從基礎設施建設上看,政府對普通高中學校建設力度強于中等職業學校。以固定資產總值為例,2018—2020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年,普通高中總計10907.10億元,中等職業學校共計4103.37億元;2019年,普通高中總計9931.24億元,中等職業學校共計3844.38億元;2018年,普通高中總計9105.81億元,中等職業學校共計3642.39億元。總之,將幾項關鍵數據對比可知,政府教育資源配置偏向于普通高中教育。
(二)高中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路向相異:普通高等學校招錄設計有待完善
普通高等學校在分配職業階梯等級和社會結構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6]。中職學生雖享受競爭高等教育的權利,但優勢明顯不如普通高中生。首先,普通高中學生以文化課為重,強調文化性和基礎性;而中職學生日常學習則以知識性和技術性為主?!吨械嚷殬I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指出,中職公共基礎課分為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等必修課程和勞動教育、職業素養等限定選修課程及包括各種校本課程在內的任意選修課程,一般占總學時的1/3,課程內容強調基礎性與職業性??梢姡械嚷殬I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非為普通高等學校輸送優質生源。其次,從招生方式和入學成本來看,中職學生競爭力較弱,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發展受限。從招生方式看,普通高等學校除了通過普通高考招收新生之外,強基計劃、特殊類型招生等多種招錄方式并存,但主要招錄對象更偏向于普通高中學生。如2020年國家在部分“雙一流”高校開始實行的強基計劃,就是基于高考成績以及報考高校綜合考核結果、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綜合成績由高到低依次錄取。這種招錄方式致力于招收“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17]。從入學成本來看,在現有教育系統設計中,中職學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才能取得與普通高中學生同樣的入學資格。如中職學生通過高職院校對口單招升學,高職畢業后通過“專升本”等方式進入普通本科就讀,進而可繼續攻讀研究生教育。但是,這明顯需要付諸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梢?,教育分流雖無意分割該階段青年個體平等競爭升入普通高等學校學習的權利,但是,現行普通高等學校招錄設計人為地削弱了中職學生的競爭力,導致兩種不同教育類型的學生之間發展懸殊。
(三)高中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稟賦模糊:分流標準設置不合理
人生來所具有的天賦是自我發展的基礎與前提,要將這些天賦轉化為現實的能力還需要適宜的教育。教育分流旨在為擁有不同天賦的個體提供適切的教育選擇,但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因側重以學業成績作為分流標準、注重落實“普職比大體相當”政策導致其呈現形式化、僵硬化特征,為個體發展帶來了諸多束縛。當前,普通高中普遍實行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模式。所謂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分析,是衡量學生能力的另一重要標準??梢?,就高中階段內部而言,普通高中依然具有擇優權,且招錄的是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高學業成績者。這種以學業成績為參考的分流標準模糊了個體的天資稟賦,盡管有學生以較優異的學業成績進入普通高中學習,但其被忽略的動手能力強等天賦可能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反之,那些具有創新潛力因在關鍵競爭中遭遇學業成績“滑鐵盧”的個體,會因被分流至職業教育而不能接受到適宜的教育進而引發負面情緒與定型化思維,甚至危害其自我認知與持續發展。
(四)高中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環境有別:中職教育長期不被重視
中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勞動所需的基礎性技術技能勞動者為目標,在“學而優則仕”傳統文化觀念以及“文憑至上”社會理念的雙重擠壓下,長期不被重視。多年來,職業教育發展處于“斷頭狀態”,學生從職業學校畢業以后很難再獲得深造機會。而且,在整個職業教育系統中,中等職業教育又處在最底層。中考后分流至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被認為是學業成績競爭的“失敗者”。同時,中職學生在社會發展中所從事工作的職業聲望偏低、收入待遇較差,進而造成其階層固化、發展動力不足。
三、導向功能的復歸: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困境突圍
為每個有教育需求的個體提供最適合的教育選擇是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應有之義。高中階段教育分流并非導致個體發展差異的根本原因,即便取消分流,個體間發展的差距將依然存在。但不容忽視的是,在高中階段教育分流政策落實過程中,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之間資源配置的失衡以及具有強制性、形式化和僵硬化色彩的政策執行,確實加劇了個體發展的差距,導致教育分流的功能異化。新時代背景下,正確把握教育分流的內在要義,將具有不同天賦的個體導向最適合的教育是破解個體間發展差距拉大的有效方式,也是彌合高中階段內部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必要手段。
(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夯實功能復歸之基
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的關系、推動高質量教育普及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發展的應有之義。政府作為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的推行者、教育質量的堅守者、教育資源配置的主導者,應在其中承擔好職責。首先,政府須從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供給高質量師資、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重新配置高中階段教育資源[18],突出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關注,縮小兩種教育類型之間資源的差距。其次,鼓勵高中階段教育創新辦學形式,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合作共建特色學校。特色學校能統籌普通教育資源與職業教育資源,通過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與管理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同時,也能有效消弭普通高中學生與中職學生之間的不平等。學生之間最大的差異應是天賦能力和興趣愛好,而不是學校類型的差別。最后,協調區域內資源配置,打破集中發展優質或重點高中的桎梏。對此,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須強化責任擔當,建立以縣域為主的資源配置網絡,杜絕教育資源過度集中,整體提升縣域內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質量。總之,整合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提升整體發展質量,讓每個適齡階段青少年能夠依據自身能力稟賦做出最適合的教育選擇,是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終極追求。
(二)加強頂層設計,暢通功能復歸之路
打破中職學生學歷上升通道的天花板,實現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享有同等質量的學習和競爭平臺是導向適合教育的必要前提?,F階段,平衡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發展實力,在明確各自辦學宗旨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互通是實現兩種教育類型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19]。在這一趨勢的引導下,高中階段教育分流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青年個體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全面發展路徑。面對擁有不同類型天資稟賦的青年群體,高等教育機構應遵循“自頂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則加強頂層設計[20]。一方面,要加強政府對職業本科教育頂層設計的引領推動。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政府須在技術邏輯的主導下厘清其本質、明確其辦學定位[21],進而實現科學化的頂層設計,以確保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為高等教育發展添磚加瓦、為中職學生提供平等競爭的權利。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通高等教育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等值互通的渠道,為發展中的個體在兩個教育軌道間自由轉換提供便利。建立健全國家資歷框架,加快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構建高等院校招生分數換算系統,為高等教育院校錄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生提供公平的參照標準[22]。
(三)完善分流標準,筑牢功能復歸之魂
充分挖掘和尊重高中階段每個個體的天賦才能,為其提供適切的發展資源是導向適合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其中,教育分流作為高效配置適切發展資源的手段,在引導個體成長上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分流內在地需要確立某種標準,且該標準隨著人的發展不斷得以優化與完善,與此同時,也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確保分流的有效運行。首先,構建多元化教育分流標準。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意愿和需要等建立多元分流標準,將學業成績作為參考性因素,促進學生依據自我認知選擇不同類型教育。其次,構建民主化的教育選擇分流機制。在進行教育分流之前,學校以及社區等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引導學生了解分流政策及社會對職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學校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認清自己,鼓勵學生主動做出選擇。再次,無論學生做出何種選擇,學校都應面向全體學生在普通教育課程體系中適當融入職業教育內容,提升學生的職業認識,培養學生職業興趣,幫助學生明晰自身的職業特長。最后,對于選擇流向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在增強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為其提供堅實的學科教育,確保他們未來有能力、有信心參與普通教育升學和就業競爭。
(四)重視輿論引導,助推功能復歸之要
理性地認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特性是導向適合教育的前提。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都通過“培養人”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此,公平合理地對待兩種教育類型所培養出來的不同規格的人才是確保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這其中,新聞媒體作為影響民眾思想和行為的輿論機構,應切實發揮好輿論導向作用。首先,引導公眾辯證地認識高中階段普職分流政策。引導公眾客觀辨別普職分流給個體發展帶來的優勢和不足,消解因分流而產生的教育焦慮,讓合理的教育分流成為實現個體和社會利益的助推器。其次,注重增強對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正面宣傳[23]。高中階段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都承擔著為高等教育輸送合格后備軍的使命,在我國大力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等利好政策指導和鼓勵下,辦好中等職業教育,增強其基礎性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最后,營造寬松的輿論空間,引導中等職業教育的相關利益群體發聲。利用新媒體,使公眾全面客觀地認知中等職業教育,鼓勵中等職業學校、合作企業、中職學生及其家長以及接受過中職教育的技術技能勞動者等發出真實的聲音[24];鼓勵個體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建設中,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者與終身受益者。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知的進步,教育分流的標準、形式及階段會不斷出現新的變化。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仍有必要性與可行性。這不僅對處于發展中的個體實現多樣化教育選擇、享受適合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維護教育公平、促進經濟全面繁榮影響至深??傊?,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不只是一個教育問題、學術問題,更是一個經濟、文化、社會與政治問題,任何解決策略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所以,新時代背景下,統籌推進高中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切實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質量才是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
[1](美)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西方哲學史:第9版[M].鄧曉芒,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62.
[2]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
[3]王曉燕.邁向“有差異的優異”——發達國家基礎教育分流模式與特征[J].教育研究,2019,40(9):71-86.
[4]李棟,張增田.論義務教育后普職分流的理與路[J].湖北社會科學,2022(11):143-148.
[5]葉紅春.職業生涯管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56.
[6]邱晨輝.我國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至95.5%[EB/OL].(2023-03-05)[2023-03-12].https://s.cyol.com/articles/2023-03/05/content_GqllzKi7.html?gid=PDEWWj19.
[7]裴娣娜.學習力:詮釋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新視野[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7):3-9.
[8]葛道凱.“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J].教育研究,2021,42(3):19-22.
[9](?。┘拧た死锵D悄绿?探索與洞察[M].冥思坊,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85-86.
[10]常寶寧,李錄琴.基于自我認知的普通高中學生輟學意愿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352(8):58-63.
[11]謝維和.從基礎教育到大學預科——新時期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選擇[N].中國教育報,2011-09-29(3).
[12]崔允漷,周海濤.試論普通高中的獨立價值: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J].全球教育展望,2002(3):7-11.
[13]程丹丹,葛新斌.關于高中教育定位問題的若干省思[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3):97-103.
[14]李延平.職業教育公平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60-61.
[15]毛峰,蘇忠鑫,陳倩.面向2035的義務教育階段資源配置方略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6):78-84.
[16](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鄭繼偉,張維平,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6.
[17]教育部.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0-01-14)[2023-06-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2001/t20200115_415589.htm.
[18]賴曉倩,陳蓉暉.我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投入的動態演進與趨勢預測——基于Kernel密度估計和Markov鏈方法[J].教育學術月刊,2022(5):19-28.
[19]金星霖,石偉平.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J].現代教育管理,2022(8):102-110.
[20]蔣東旭,胡正榮.系統思維與頂層設計:新時代國際傳播布局的邏輯與實踐[J].當代傳播,2022(2):25-28.
[21]余智慧,陳鵬.科學邏輯主導下職業本科高校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1(12):97-102.
[22]呂杰昕,陳晨.高中階段如何協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英國普職融通的經驗與啟示[J].比較教育學報,2022(4):29-41.
[23]趙志群.普職分流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人民論壇,2022(6):66-69.
[24]胡瑤,吳瓊,林克松.中考普職分流的實踐阻力及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5):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