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見證,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開展古詩詞教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古詩詞是一種語言凝練、感情真摯、韻律感極強的文學載體,講究平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符合幼兒的語言表達特點,易于被幼兒接受。基于此,筆者對如何在幼兒教育中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進行了探究,以供參考。
一、在幼兒園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鍛煉幼兒的發音
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日常學習中的各種語言表達都是在積累經驗、訓練發音。古詩詞對仗工整,前后押韻,平仄和諧,對于幼兒來說,誦讀古詩詞就像唱歌一樣。古詩詞的語言特點契合幼兒的表達習慣,幼兒能夠在讀字、品句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語言思維。教師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鼓勵幼兒大聲朗讀,糾正幼兒的發音,能夠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古詩詞用詞美、韻律美,表達的意境更美。幼兒在誦讀的過程中品味優美的詩句,感受其美好的意境,能夠提高審美能力,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有助于陶冶幼兒的情操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筆者認為,學習古詩詞不僅能使人靈秀,更重要的是能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幼兒正處于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各方面的可塑性較強。教師引導幼兒誦讀具有教育意義的古詩詞,可以塑造幼兒的性格,陶冶幼兒的情操,使幼兒的心靈得到凈化。
(四)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短小精悍。誦讀古詩詞,重在培養興趣、語感和習慣。教師引導幼兒誦讀簡單的古詩詞,能夠拓寬幼兒的閱讀視野,增進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其文化自信,有助于促進我國古詩詞文化的傳承。
二、古詩詞學習常見問題分析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在課堂上,當筆者問誰會背誦古詩時,大部分幼兒能背誦出來幾首,有的幼兒會吟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有的幼兒會大聲念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有的幼兒會朗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是當筆者詢問幼兒是否明白詩歌的意思時,部分幼兒搖搖頭,表示不懂。對于這一情況,筆者認為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一是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部分幼兒在父母的影響下開始接觸各種網絡信息。一些網絡熱詞、流行歌曲等成為幼兒學習知識的主要來源,還有一些網絡視頻對古詩詞進行了惡搞,這些信息干擾著幼兒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認識。
二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家長有引導幼兒學習古詩詞的意識,并為幼兒準備了古詩詞讀物。但是部分家長在教學古詩詞時還只是停留在讓幼兒死記硬背的層面,忽視了幼兒的誦讀興趣的培養,只是單純強制幼兒背誦,較少為幼兒講解古詩詞的內涵及相關知識,這使得幼兒逐漸失去了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三是學校教育的影響。部分幼兒園教師在教學古詩詞這類文學知識方面有所欠缺,他們只是機械化地教導幼兒讀和背,但較少從幼兒的特點出發培養幼兒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也較少將古詩詞與幼兒的日常生活聯系,使得古詩詞教學流于表面。
三、在幼兒教育中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方法
要想最大程度地發揮古詩詞的教育作用,教師就要從激發幼兒對古詩詞的興趣入手。傳統的機械化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幼兒的發展需要,教師需要不斷優化古詩詞教學方法,將古詩詞與幼兒的一日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激發幼兒的誦讀興趣。
(一)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古詩詞
幼兒的生活經驗比較少,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教學時應盡量選用和幼兒生活實際比較貼近的古詩詞,引導幼兒探索古詩詞中的奧秘。以駱賓王的《詠鵝》這首詩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詩中的“鵝”是幼兒比較喜歡的動物,他們對鵝的外形特征比較熟悉,如白毛、紅掌、長脖子等。教師可以基于幼兒的既有認識,引導幼兒誦讀、分析這首詩,讓幼兒收獲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又如,在教授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時,為了讓幼兒理解李白思念家鄉的感情,教師可以讓幼兒聯系自己在幼兒園學習時想念爸爸媽媽的心情,拉近幼兒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幫助幼兒理解古詩詞。
(二)在幼兒日常生活中滲透古詩詞知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并不是教會幼兒多少知識,而是幫助他們掌握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將古詩詞教學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幼兒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在晨間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誦讀“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讓幼兒珍惜時間,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在幼兒進餐前,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誦讀《憫農》這首詩,讓幼兒明白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果實,引導幼兒養成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在春天帶領幼兒到戶外玩耍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環境,引導幼兒誦讀賀知章的《詠柳》這首詩,讓幼兒思考詩中描寫的春天景物的特點,以豐富幼兒的認知,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1.設計多樣的游戲。玩耍是幼兒的天性,教師可以設計并開展多樣化的游戲,以激發幼兒誦讀古詩詞的興趣。例如,在古詩詞誦讀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聽詩句猜詩名或作者的游戲活動,由教師誦讀古詩內容,由幼兒猜詩名或作者,或將幼兒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分別負責誦讀古詩內容和猜名字,最終猜得多且準確的小組成員獲勝,并給予其獎勵。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幼兒參與古詩詞學習的興趣,還能加深幼兒對古詩詞內容的印象,從而增強幼兒的學習效果。
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是當下幼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展示圖片,播放視頻、課件或音頻,可以幫助幼兒更直觀地理解詩意。3~6歲幼兒的思維方式以直觀行動為主,難以理解一些抽象、復雜的知識。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如果只是采用口頭講授的方式,那么無法取得較好的效果。這時,教師需要發揮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優勢,將抽象的古詩詞內容變為具體的、直觀的畫面,將靜態的詩句變為動態的、有聲的微課,將古詩詞所描繪的場景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給幼兒以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從而激發幼兒誦讀的興趣,幫助他們感受詩詞意境。以徐再思的《無題》這首詩的教學為例,詩句“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部分幼兒難以真正理解這首詩描寫的田園景色。這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視頻、圖片等,并將其融入教學課件中,在展示直觀畫面的同時輔以講解,讓幼兒感受到優美的田園風景,以激發幼兒的誦讀興趣,增強幼兒的學習效果。
3.講述古詩詞背后的故事。在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加深幼兒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無論是詠物、寫景,還是抒情,每一首古詩詞其實都是一個個內涵豐富的故事,只是詩人用押韻的、富有詩意的詞匯將其表達了出來。如果教師只是平鋪直敘地介紹這些凝練的字詞,幼兒較難理解詩句的深厚意蘊,他們的古詩詞學習也只能停留在簡單的、機械化的背誦層面,這會背離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教師可以將每一首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故事講給幼兒聽,讓幼兒真正走進古詩詞,真正與詩人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以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的教學為例,在帶領幼兒誦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并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介紹詩人李白寫這首詩時的背景、心情、處境等,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展示相關畫面,以激發幼兒誦讀這首古詩的興趣,幫助幼兒體會李白思念故鄉的心情,加深幼兒對這首詩的理解。
結語
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誦讀古詩詞是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教師在啟蒙教育階段引導幼兒接觸古詩詞文化,能夠發展幼兒的思維,潤澤幼兒的心靈。正如某學前教育專家所言,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會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因此,教師要重視古詩詞誦讀教學,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幼兒喜歡誦讀古詩詞,讓他們從古詩詞中汲取營養,使其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從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陜西省楊陵區第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