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是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主要學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整合各種資源,優化融合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感知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科融合實踐中提高綜合能力。文章探討了小學美術融合性教學實踐,以供參考。
一、小學美術學科的育人特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要立足于學科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學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多以圖形認知為基礎來感知生活和世界。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繪畫、手工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除此之外,美術學科教學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以藝術感染人,以藝術熏陶人。由此可見,新時期下,小學美術學科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二、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
小學美術屬于一門綜合應用型學科,其具有實踐性、生活性、創新性等特點,對學生審美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獨特作用。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或書本教學,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主動參與美術課堂活動。但是,當前小學美術教學形式過于單一,部分教師通常采取灌輸式教學,一味地講解美術作品相關知識,很少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比如,在美術鑒賞課中,教師常利用多媒體展示美術鑒賞作品,并結合作家背景講述作者創作的心路歷程。這種教學方式只能拓寬學生的美術認知范疇,難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二)缺乏必要的學科融合
當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各個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單一的學科教學,應把美術教學和不同的學科相結合,切實發揮學科育人作用。但是,現階段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美術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只是單純地講解美術相關知識,組織學生進行繪畫活動,導致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認知較為淺顯,沒有實現學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擴大學科育人的整體范疇。
三、小學美術融合性教學實踐的策略
(一)拓寬教學視野,整合跨學科資源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家羅杰斯在他的專著《學習的自由》中提出,教育目標應該促進“整體的人的學習”。此外,西方后現代主義課程論倡導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使教學走向知識、生命與生活的多元整合。基于此,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將多種學科知識與學習方法進行結合,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研究探索能力。
例如,在講解人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十八課“給科學插上藝術翅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探索、觀察和欣賞,從而了解科學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宇宙探秘”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學習宇宙的相關知識,對星球有更直觀的認識,從而啟發學生從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進行美術實踐創作。又如,在教授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好吃的水果”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設備開展科學教育,為學生呈現一些瓜果的圖片和視頻,并引導學生對實物進行觀察。通過仔細觀察,學生對瓜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為后續美術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緊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繪畫任務,要求學生從瓜果的外形、顏色等多個角度,充分了解瓜果的特點,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基礎上開展美術實踐活動。
(二)更新教學理念,促進學生課堂協作
當前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強調協作、探究、共同成長,通過學科整合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由此可見,團隊協作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起搜集、探討美術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美術知識。另外,學生可以通過多元評價方式來交流美術學習經驗,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作、相互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習得美術知識、發展創新思維。
(三)加強學科融合,回歸教學本位
新課程改革強調多種學科的有機融合,教師將不同學科知識融入小學美術課程,可以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美術創新精神及綜合實踐能力。當前,小學美術課堂不同于傳統教學,它不是簡單的臨摹教學,而是以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多種學科融合進行綜合性美術教學的過程。隨著教育改革持續推進,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美術教師應優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小學美術課程的教育價值,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下,筆者提出了小學美術教學與不同學科的融合策略。
1.美術與語文的融合。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它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教師將美術與語文學科結合起來,可以開展美術人文教育,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美術教師可以將語文知識引入課堂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提高他們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另外,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插圖、繪本簡介等與美術學科有著密切關聯的教學內容,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設計,以此促進學科融合。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中國地圖,并讓他們進行分組討論,對照地圖說說自己去過哪些地方,然后以演講的方式介紹這個地方的優美風景及民俗習慣。很多小學生擁有旅行的經歷,在演講中,有的學生介紹了壯觀的長城,有的學生介紹了江南的美麗風景,還有的學生介紹了西藏的美麗羊群。隨后教師可以對學生介紹的風景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在多媒體上投放相應的圖片,并教授學生繪畫技巧,讓他們把這些優美的風景用圖畫描繪出來。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評選,對優秀作品要給予表揚,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2.美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美術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可以使學生掌握豐富的美術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繪畫設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圖畫,帶給學生視覺沖擊。在進行美術教學時,課本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互聯網豐富教學內容,為順利推進學科融合教學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我國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圖片合集,讓學生直觀了解不同民族服飾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一些服裝展覽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不同地域的服飾特色。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通過簡筆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或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行設計一種服飾。在學生繪畫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技術指導,幫助學生圓滿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教師利用互聯網可以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服飾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3.美術與科學的融合。美術學習包括肌理、色彩等美術知識,而科學學科中的一些知識也與此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將美術與科學知識完美融合,為學生提供兼容性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小學生身心尚未發育完全,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性,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引入科學探究實踐活動。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任何材質和形狀的物體,并讓他們在課堂上與同伴分享自己準備的材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加工、裝飾,制造出各種新物件。
4.美術與勞技的融合。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教師要從現實視角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他們在操作過程中增強專業能力。勞動技術是一門生活實踐課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勞動技術相關知識融入其中,豐富學生的感受與體驗,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十四課“生活日用品的聯想”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收集各種廢棄物品,如塑料板、瓶子、報紙、木板、破布等。接著,教師可以展示幾件手工制成的玩具,如一只木制的兔子,一只用廢棄的塑料做的恐龍,一只由各種不同材料制成的鴕鳥等。然后,教師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素材,自己動手制作玩具或裝飾物。在接觸了手工制作的兔子、恐龍和鴕鳥后,學生已經有了實際的體驗,因而他們可以提出自己的設計計劃。這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掌握學生的設計意向。學生需將自己所要設計的內容先畫出來,然后照著圖畫進行設計。在學生完成設計和制作后,教師可以開展班級展示活動,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帶給學生更深刻的學習感受。
(四)重視集思廣益,發展多元思維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師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并非單純地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而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與創新能力。教師要從視覺美學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對藝術的敏感性,讓他們結合已有經歷和所學知識,在作品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例如,在“生活日用品的聯想”這一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以前的學習內容,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紙質產品,如雞蛋托、杯托、衣服銘牌等。接著,教師可以結合“廢紙的新生”的內容, 引導學生了解紙加工的過程以及紙張的循環利用流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手工制作活動,讓學生利用再生廢紙與紙板等設計、制作包裝箱或是其他感興趣的產品等。教師通過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美術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和藝術修養。
結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當前教育領域的發展需求,沖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加強美術學科與語文、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的融合,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創設更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水平的美術學習活動,進而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為培養社會型人才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區楓香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