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重要時期。語文作為具有綜合性、實踐性、人文性特點的學科,承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深入了解、熱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育人意義
(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反映著人們在自然、社會、人生、道德等方面的認識和價值取向,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折射出人們對祖國、民族的深厚情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和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規范、歷史故事、文學藝術、民俗風情等內容,它們既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又有優美的藝術形式,既有普遍的價值意義,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三)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基石,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支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涉及道德理念、道德規范、道德習慣等方面的內容,它對人們的思想行為、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等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認識、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智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初中語文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類型
(一)古典文學作品
古典文學作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人文思想、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內容,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經典的古典文學作品,如《詩經》《史記》《論語》《孟子》等,涵蓋了詩歌、散文等多種體裁,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和品讀這些古典文學作品,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美學特色,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二)古代名人事跡
古代名人事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對一些杰出的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思想主張、道德品質、成就貢獻等方面的記錄,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啟示意義。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關于古代名人事跡的文章,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岳陽樓記》《周亞夫軍細柳》等,展現了一些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等不同類型歷史人物的風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這些古代名人事跡,讓學生感受古人的高尚情操和風采,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民族自豪感。
(三)民間傳說故事
民間傳說故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是指民間流傳的一些神話、寓言等虛構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想象成分和趣味性。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有關民間傳說故事的文章,如《女媧造人》《愚公移山》《穿井得一人》等,它們敘述了一些富有神奇色彩、浪漫情調的民間故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和閱讀這些民間傳說故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閱讀興趣。
(四)風俗民情
風俗民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主要是指民間形成和流傳的一些風俗習慣、節日慶典、民間藝術等,具有生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關于民俗文化的文章,如《社戲》《安塞腰鼓》等,它們展現了一些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民間文化現象和藝術形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和體驗這些民俗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感受、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一是在教學目標中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考慮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要考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悟和體驗程度,使之成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指標。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重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篇章的特點和內容,確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重點,并以此為線索組織教學活動。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教師可以將“愛國之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重點,并通過導入、講解、討論、展示等環節,讓學生理解鄒忌為國家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聲譽和地位的行為,感受古代志士勇于諫言的精神。
三是在教學評價中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綜合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和運用情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如筆試、觀察記錄、問卷收集等。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陳涉世家》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陳涉的英雄事跡的讀后感或演講稿,并從內容、結構、語言等角度對其進行評價。
(二)利用課外閱讀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開展課外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教師應該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深入、廣泛地接觸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一是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推薦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閱讀材料。教師在制訂課外閱讀計劃和提供閱讀指導時,要根據學生的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材料,如古典小說、民間故事、歷史傳記、名人傳記等,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接觸更多不同內容和形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教師可以推薦《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四大名著,讓學生欣賞古典小說的藝術魅力,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風貌。
二是在課外閱讀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教師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時,可以組織一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交流分享活動,如讀書報告會、朗讀比賽、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表達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聽取他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看法和評價,提高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關《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的讀書報告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從中學到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觀念,并將其與現代社會、個人發展進行聯系和對比。
三是在課外閱讀評價中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教師要綜合考查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的理解情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如布置作業、設計測試、收集問卷、開展訪談等,了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例如,在學生閱讀《西游記》這部古典小說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孫悟空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或評論文章,并從內容、結構、語言等角度對其進行評價。
(三)在課堂活動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表達能力。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開展教學活動。
一是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一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元素,如詩歌、故事、名言、習俗等,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時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等古詩詞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中秋節”為主題的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欣賞相關詩歌和圖片。
二是在課堂活動的開展中運用多種表達形式。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要根據不同活動的目的和要求,讓學生通過朗讀、演講、表演、創作等形式表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詞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梅花鑒賞會”,讓學生朗讀其他有關梅花的詩歌,說說自己對梅花的看法和感受,表演自己創作的有關梅花的小品或歌曲。
三是在課堂活動的評價中形成正確價值觀。教師要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后,思考和總結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體會。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為例,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鄒忌委婉勸諫的做法對當代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意義,并鼓勵學生學習鄒忌的精神品質。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育人意義,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初中語文教材和課外閱讀材料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如古典文學作品、古代名人事跡、民間傳說故事和風俗民情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貴州省長順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