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以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筆者簡單談談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新課標背景下培養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明確核心素養培養內容
在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前,教師需明確核心素養培養內容。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以下四個方面的素養。
一是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道德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學生的品德、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等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決策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使學生具備積極向上、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富有責任心和同理心。
二是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法治觀念是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與實施相關課程,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國家的法律制度、法律的作用和權責利的取舍,引導學生樹立守法意識。
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目標不應局限于傳統的道德和法治,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團隊合作、創新創業實踐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并使其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創新的能力。
四是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核心素養培養應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以促進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有機融合,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跨學科素養。
(二)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式與方法,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是引入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內容以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看相關案例的視頻,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運用,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
二是采用探究式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探究式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教師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研究、實踐等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是注重實踐教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離不開現實生活情景,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法庭、在班級開展法治教育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法治意識。
四是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交互式的學習平臺,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討論、作業提交和答疑解惑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三)轉變師生角色與組織協同學習
師生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師生角色的轉變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應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通過思考、討論和實踐,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經驗,從而實現彼此之間的思維碰撞,發展創新思維。
此外,協同學習也是師生角色轉變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協同學習中,學生之間主動合作,通過協商、討論和共同解決問題,發展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二、策略實施與效果預期
(一)策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明確的目標和規劃是策略實施的基礎。在制定教學策略時,教師需要明確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并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詳細的規劃,明確對學生的要求,為策略的實施提供明確的方向。
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是策略實施的關鍵要素之一。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并完成教學任務。此外,教師需要具備創新能力,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核心素養培養的效果。
有效的教學資源支持是策略實施的必備條件。教學資源不僅包括教材和教具,還包括多種多樣的參考資料和案例分析,以及與核心素養培養相關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些資源能夠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支持教師教學策略的實施。
積極的家校合作是策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兩個重要場所,家校合作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策略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并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合作,以形成學校和家庭的良好合力。
及時的評估和反饋是策略實施的重要環節。在策略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并根據評估結果和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以確保教學效果。
(二)策略實施的可能障礙及應對方法
第一,部分教師不理解或不接受新課標理念。部分教師可能對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和改革理念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認為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教學方式和方法。針對這個問題,學校可以開展專業培訓、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幫助教師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理念,并提供實際案例和經驗分享,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接受新的教學方式。
第二,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被動接收知識,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式教學和實踐性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課堂管理和時間安排。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思考、討論和合作。然而,傳統的面對面講授的教學模式和課堂作業的壓力,可能導致教師課堂時間緊張和管理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或完成學習任務。
第四,資源和環境的限制。有些學校面臨教材、教輔資源等方面不足的問題,這會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對于這個問題,學校可以加強校際合作,共享教學資源和經驗,組織教師團隊共同研發和制作適用于新課標的教材和教輔材料。
(三)策略實施后的效果預期
策略實施后的效果預期將體現在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方面。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師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同時,通過轉變師生角色和組織協同學習,教師將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因此,預期的效果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策略實施后的效果預期也將體現在師生關系的改善和教學氛圍的營造方面。通過轉變師生角色,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共同學習者,從而構建更加平等和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策略實施后的效果預期還將體現在學校管理及家長的支持方面。在策略實施過程中,學校需要加強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和管理,為教師創新教學提供資源保障,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同時,家長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將為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更好的環境與條件。
三、實施效果的評估
在評估策略實施效果時,教師應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教師可以通過知識測試或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及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教師也可以觀察學生在討論或演示活動中的表現,據此評估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
二是評估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筆者認為,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觀察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思維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情況。
三是了解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變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觀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了解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是否得到了積極的轉變。
四、未來展望
一是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教師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推動力量,他們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學校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
二是繼續推進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是增強核心素養培養效果的關鍵,教師可以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學習。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他們的主動參與和合作學習能夠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促使他們主動學習。
(作者單位:濟南明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