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術后尿潴留(POUR)的影響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太和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進行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根據是否發生POUR分為POUR組(25例)與無POUR組(75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POUR組患者中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者占比高于無POUR組(Plt;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吸煙史、飲酒史、術中液體攝入量、腹股溝疝部位、術中留置導尿管、術中膀胱排空及補片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及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是影響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結論 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及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是影響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予以密切關注。
【關鍵詞】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腹股溝疝;尿潴留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3.010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3.033
腹股溝疝為外科常見疾病,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塊,多發于中老年群體[1]。該病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傳統術式為開放性手術,雖療效確切,但存在創傷大、術后恢復慢等缺點[2]。隨著微創手術發展,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不僅能彌補傳統開放性手術的不足,還能更清楚地觀察患者腹腔中疝內容物,有利于臨床醫師評估,但術后易發生并發癥[3]。術后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POUR)是該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臨床多通過留置導尿管進行減壓來改善患者臨床癥狀[4]。然而,留置導尿管減壓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尿路損傷與尿路感染的風險。因此,盡早明確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危險因素對于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太和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進行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根據是否發生POUR分為POUR組(25例)與無POUR組(75例)。POUR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7例;BMI 20~24 kg/m2,平均BMI(22.56±1.12)kg/m2;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壓15例,高脂血癥13例,2型糖尿病10例;吸煙史14例;飲酒史16例。無POUR組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15例;BMI 21~24 kg/m2,平均BMI(22.39±1.35)kg/m2;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壓39例,高脂血癥25例,2型糖尿病32例;吸煙史35例;飲酒史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太和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5];②符合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手術指征[6];③POUR組患者符合POUR的診斷標準[7];④無血液疾病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嚴重感染者;③合并嚴重心、腦及肝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常規消毒、鋪巾,患者取側臥位,全身麻醉。距臍孔位置處10 mm左右作一觀察孔,于臍部下緣-腹直肌外各作一操作孔,分別為10 mm、5 mm,建立人工氣腹。放入腹腔鏡(STORZ,型號:26003BA),分離腹膜前間隙,剝離小疝囊,橫斷大疝囊,分離腹膜前間隙,放入聚丙烯補片。膠固定補片,確認補片平整放置后,充分關閉腹膜。患者發生POUR時可采用導尿術,若引流量gt;500 mL,則將導尿管留置2 d,嚴重者則需行膀胱造瘺減壓。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手術時間、吸煙史(累計或連續6個月吸煙≥1支/d)、飲酒史(男性飲酒量≥40 g/d,女性飲酒量≥20 g/d)、術中液體攝入量[補液量(mL)=體質量(kg)×每日液體需求量(mL/kg)×手術小時數]、腹股溝疝部位(單側,雙側)、是否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8]、術中是否留置導尿管、術中是否膀胱排空、補片類型(高分子聚丙烯,聚酯纖維)、鎮痛藥物類型(麻醉類,非麻醉類)及術后首次排尿時間(≤5 h,gt;5 h)。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②分析影響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POUR組患者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占比高于無POU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吸煙史、飲酒史、術中液體攝入量、腹股溝疝部位、術中留置導尿管、術中膀胱排空及補片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影響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患者術后POUR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否=0,是=1),將上述存在差異的單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量化賦值,年齡≥50歲(否=0,是=1)、良性前列腺肥大(否=0,是=1)、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否=0,是=1)、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否=0,是=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證實,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及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是影響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 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見表2。
3 討論
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有一定概率會發生POUR,短期可導致患者出現尿頻等癥狀,長期可發展為用力排尿等,不僅加重患者對手術的應激反應,還會增加術后感染風險,如泌尿系統感染、切口感染等,進而影響生活質量[9]。臨床醫師應在腹股溝疝術前充分評估風險因素,制訂個性化手術方案,以降低POUR發生率,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排尿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和負擔。此外,深入了解與分析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POUR發生的危險因素,對臨床防治POUR、改善患者術后舒適度及節省醫療資源均具有積極意義[10]。因此,本研究觀察影響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股溝疝患者POUR發生率為25.00%,與楊琴燕等[11]研究中的25.12%較接近。本研究結果還顯示,POUR組患者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占比高于無POUR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證實,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及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是影響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 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隨著患者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機能減弱,膀胱逼尿肌功能變差,副交感神經興奮性變低,且手術刺激可引起患者膀胱及后尿道括約肌反射性痙攣,進而導致POUR[12]。另外,由于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的前列腺長期增生,前列腺體積增大,持續壓迫尿道,尿道變窄、變細,嚴重者會阻塞膀胱出口,進而增加排尿阻力,使尿液無法被順暢排出,從而產生排尿困難的癥狀,增加POUR發生風險。嗎啡、氫化可待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等鎮痛藥物均可以通過抑制神經傳遞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緩解疼痛的效果良好。但上述麻醉類鎮痛藥物均可抑制患者術后膀胱收縮和松弛尿道括約肌,降低逼尿肌的協調能力;同時,也會影響尿道括約肌的功能,導致患者對排尿的感知降低,術后無法及時主動排尿,影響正常排尿過程,延遲患者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導致POUR發生[13]。因此,臨床實踐中應該盡早誘導患者主動排尿,以避免POUR的發生,如在手術前和手術后向患者強調及時排尿的重要性,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此外,在手術過程中,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減少對患者排尿功能的影響,如采用合適的手術體位等[14]。后續在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治療中,臨床醫師應密切關注上述因素,以便于及時采取處理措施以降低患者POUR發生率。
綜上所述,年齡≥50歲、存在良性前列腺肥大、鎮痛藥物類型為麻醉類及術后首次排尿時間gt;5 h是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發生POUR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需密切關注。
參考文獻
劉振明.腹股溝疝的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21, 36(3): 60-63.
李春穎.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J].福建醫藥雜志, 2020, 42(1): 70-72.
劉維光,潘竹樓.老年男性腹股溝疝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后并發癥及影響因素探討[J].臨床外科雜志, 2023, 31(4): 372-375.
汪波,劉勇,蔡遜. 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尿潴留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 腹部外科, 2016, 29(2): 127-129.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 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106.
李健文,王明剛,唐健雄,等.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規范化操作指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3, 33(7): 566-570.
龐清潭,劉大千,李延江.同期手術治療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溝疝術后尿潴留危險因素分析[J/CD].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9, 13(6): 593-597.
葉章群.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06, 25(5): 390-392.
劉吉平,張國勝,高志偉.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聯合腹股溝小切口治療特殊類型腹股溝疝[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22, 28(7): 599-602.
鄭蕾蕾.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術后發生急性尿潴留的影響因素[J].中國民康醫學, 2021, 33(24): 128-130.
楊琴燕,季剛,趙萬文,等.個體化預測老年患者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尿潴留的風險Nomogram模型的建立[J/CD].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1, 15(6): 632-636.
王碧珍,彭鳳娟,涂春梅,等.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尿潴留發生危險因素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 2020, 49(3): 169-170.
姜峰,臺德軍,蔡紹海.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行疝修補術后并發癥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CD].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0, 14(5): 467-471.
董鶴翔,趙福坤,王偉剛,等. 成人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尿潴留列線圖風險預測模型建立[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23, 26(10): 777-780, 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