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術后譫妄(POD)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收治的86例行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術后應用意識模糊評估量表(CAM)評估患者認知功能水平,根據CAM評分結果分為POD組(38例,CAM評分≥20分)和非POD組(48例,CAM評分lt;20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預測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價值。結果 POD組患者S100β、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非POD組(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100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均是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ROC曲線分析結果證實,S100β、IL-6和TNF-α水平預測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974、0.719和0.940(Plt;0.05)。結論 S100β、IL-6和TNF-α參與了POD發生的病理生理過程,其水平升高是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可為臨床預測POD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術后譫妄;意識模糊評估量表;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3.0126.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3.041
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是老年患者常見手術之一,主要用于治療髖關節病變[1]。但術后并發癥對手術效果、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均會造成影響。術后譫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手術治療后產生的一種精神狀態障礙,患者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等臨床表現,具有突發性與可逆性,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的POD發生率較高[2]。近年來,關于POD早期預防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但對于POD發生的危險因素尚未完全明確[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分析獨立危險因素預測POD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收治的86例行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術后應用意識模糊評估量表(CAM)[4]進行認知功能評定,分為POD組(38例,CAM評分≥20分)和非POD組(48例,CAM評分lt;20分)。本研究經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髖關節病變的診斷標準[5];②進行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③年齡75~90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②存在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③患有神經系統疾病者;④存在嚴重視聽障礙患者。
1.2 研究方法 ①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吸煙史:連續和累計吸煙6個月及以上者;飲酒史:5年以上,等效乙醇含量大于40 g/d;高血壓史:未用藥時,安靜狀態下非同日3次以上測量真實血壓,連接動脈硬化檢測儀[歐姆龍(大連)有限公司,遼械注準20172070115,型號:HBP-8000],靜臥5 min,記錄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冠心病史: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后,動脈血管狹窄50%以上;高血脂史:總膽固醇≥5.1 mmol/L,三酰甘油≥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3 mmol/L,診斷為高血脂;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6]:麻醉前,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手術風險進行分級。Ⅰ級患者能耐受手術麻醉。Ⅱ級患者并發癥的癥狀較輕微,各器官功能正常,體力活動未受到限制。Ⅲ級患者患有外科疾病,并伴有嚴重的并發癥,日常體力活動有所受限。②在術前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半徑15 cm)取上清液,采用液態懸浮芯片檢測儀(路明克斯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82222242,型號:MAGPIX)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沃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③采用CAM評估患者是否發生POD,通過觀察患者的意識、注意力、言語思維、精神行為及睡眠情況來評估譫妄癥狀的嚴重程度,CAM評分≥20分為POD[4]。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患者性別、年齡、BMI、飲酒史、高血壓史、冠心病史、高血脂史、ASA分級、S100β、IL-6及TNF-α水平。②分析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③分析S100β、IL-6及TNF-α水平預測老年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POD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飲酒史、高血壓史、冠心病史、高血脂史和ASA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POD組患者S100β、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非PO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可能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 POD 的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行量化賦值,以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是否發生POD為因變量(是=0,否=1),S100β、IL-6及TNF-α為自變量(以原值帶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S100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均是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見表2。
2.3 S100β、IL-6和TNF-α水平預測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POD的價值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S100β、IL-6和TNF-α水平預測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POD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974、0.719及0.940(Plt;0.05),見表3;S100β、IL-6和TNF-α水平預測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POD的ROC曲線,見圖1。
3 討論
髖部骨折是一種骨科常見疾病,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POD是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所致的并發癥之一,是一種急性腦功能障礙,以認知功能改變為特征,常發生在術后24~72 h內[7]。目前臨床認為,手術創傷引起的急性神經性炎癥反應、腦組織缺血等均可導致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改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從而引起POD[8]。POD對患者預后存在嚴重不良影響,可能會增加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延長患者住院時間,術后恢復質量較差。
本研究結果顯示,POD組患者S100β、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非POD組,與既往研究相符[9]。S100β是一種酸性鈣結合蛋白,主要由星形膠質細胞產生,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在體內由腎臟代謝和排泄。研究顯示,S100β水平增加會導致神經元的死亡和分子蛋白損傷,造成神經損傷并引發神經退行性疾病[10]。TNF-α能夠誘導各種促炎因子的大量釋放,能起到殺滅腫瘤細胞或抑制其增殖的作用。IL-6能夠刺激T細胞和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促進抗體分泌,增強免疫應答。有研究顯示,POD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IL-6、TNF-α可作用于各種炎癥細胞,誘導各種促炎因子的大量釋放,導致局部組織損傷,從而促進POD的發生與發展[11]。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100β、IL-6及TNF-α水平升高均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且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S100β、IL-6及TNF-α均可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發生POD的預測。究其原因,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機體受到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等影響,S100β能夠通過神經細胞的釋放進入血液,從而導致S100β水平升高,并發生炎癥反應。有研究顯示,S100β蛋白是一種酸性鈣結合蛋白,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星形膠質細胞和相應的腫瘤細胞中。腦損傷發生時,腦脊液中S100β水平迅速升高,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外周血,這提示其可作為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早期標記物[12]。有研究顯示,POD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顯著升高,證實炎癥反應與POD存在密切關系[13]。IL-6、TNF-α是機體炎癥反應的起始因子,能夠誘導機體內產生炎癥因子,導致患者神經元受損,其水平間接反映了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情況[14]。
綜上所述,S100β、IL-6及TNF-α水平升高參與了POD發生的病理、生理過程,是影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髖關節手術后POD的獨立危險因素,可為臨床預測POD提供可靠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楊波.不同手術入路的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23, 23(12): 5-9.
方敏,高興蓮,柯穩,等.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譫妄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護理學雜志, 2023, 38(15): 101-106.
曾燕.全麻手術患者術后譫妄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研究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 2023, 21(18): 151-155.
高浪麗,馮冬梅,王榮海,等.意識模糊評估法簡短量表的漢化及用于老年譫妄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實用老年醫學, 2019, 33(2): 133-136.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骨與關節分會創傷骨科學術工作委員會.老年髖部骨折診療專家共識(2017)[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7, 19(11): 921-927.
趙以林,羅愛林. 2018版美國麻醉醫師協會適度鎮靜和鎮痛指南解讀[J].臨床外科雜志, 2019, 27(1): 24-28.
朱少雄,馬紫寒,葛葉盈,等.老年骨科大手術后譫妄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的構建[J].醫學研究與戰創傷救治, 2023, 36(3): 257-261.
楊曦侖,孫雪晨,孔繁一,等.老年患者全麻下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譫妄的危險因素及風險模型構建[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 42(8): 1866-1869.
王金伙,郭建榮,高新躍.麻醉前應用帕瑞昔布鈉對高齡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譫妄的預防作用及其機制[J].山東醫藥, 2023, 63(2): 64-67.
張文超,徐東江,王佳,等.老年髖部骨折術后譫妄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醫學綜述, 2018, 24(23): 4605-4608, 4614.
劉蘭敏,劉玉吉,郎堡.右美托咪定對胸腔鏡下肺結節切除術患者術后譫妄及血流動力學、血清炎癥因子、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3, 22(15): 1678-1681.
徐孟婷,凌云志,張景俊,等.右美托咪定復合不同麻醉深度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譫妄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 2021, 19(10): 1646-1649.
邢志群,李德軍,趙寶,等. 45例老年患者術后譫妄與乙酰膽堿酯酶活性及炎癥指標關聯性[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1, 59(3): 92-97, 102.
王貴方,尚平福,王濤. 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譫妄與圍術期炎癥因子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 實用骨科雜志, 2017, 23(4): 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