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POI)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科爾沁右翼前旗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根治性結直腸癌切除術進行治療。根據患者術后30 d內是否發生POI分為發生POI組(16例)和未發生POI組(50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并分析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發生POI組患者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和手術類型為開腹手術占比高于未發生POI組,手術時間長于未發生POI組(Plt;0.05);兩組患者腹部手術史、術前貧血情況及腫瘤形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手術類型為開腹手術及手術時間長是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結論 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手術類型為開腹手術及手術時間長均是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重點關注。
【關鍵詞】結直腸癌;術后腸梗阻;獨立危險因素;腫瘤分期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3.0135.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3.044
結直腸癌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多發于中老年群體,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復雜,受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1]。該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逐漸出現便血、食欲不振、排便次數增多、腹痛、腹瀉及體質量降低等癥狀,進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并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2]。目前,臨床多采用根治性切除術來治療結直腸癌,雖能有效緩解病情,但術后腸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的發生率依然較高[3]。POI是指患者在術后因醫源性腸蠕動障礙而發生的腸梗阻,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及停止排氣、排便等,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進而影響預后[4]。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確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POI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科爾沁右翼前旗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根治性結直腸癌切除術進行治療。根據患者術后30 d內是否發生POI[5]分為發生POI組(16例)和未發生POI組(50例)。發生POI組患者年齡62~71歲,平均年齡(66.57±4.02)歲;BMI 21~26 kg/m2,平均BMI(23.83±2.02)kg/m2;心臟病史3例,吸煙史6例,飲酒史4例。未發生POI組患者年齡63~72歲,平均年齡(67.22±4.11)歲;BMI 22~26 kg/m2,平均BMI(24.05±1.83)kg/m2;心臟病史12例,吸煙史18例,飲酒史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科爾沁右翼前旗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6],并經病理學檢查確診;②均接受根治性結直腸癌切除術,且預計術后生存時間≥30 d;③癌變未出現轉移。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及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退者;②合并其他可誘發腸梗阻的消化系統疾病者;③伴結締組織病或出血性疾病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資料包括性別、腹部手術史、腫瘤部位(結腸,直腸)、術前貧血、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6](Ⅰ~Ⅱ期,Ⅲ~Ⅳ期)、手術類型(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腫瘤形態(息肉隆起型,扁平隆起型及扁平隆起凹陷型)和手術時間。POI診斷標準:觀察患者術后30 d內有無出現惡心、嘔吐、不排便、不排氣及腹部壓痛等POI表現,并采用醫用X射線攝影裝置(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AXIOM Aristos VX Plus)檢查腹部,站立時發現腸管內氣體形成氣液平面,平臥時發現腸管積氣擴張并進入盆腔,且連續時間≥3 d,上述情況全部出現即可判定發生POI[5]。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②分析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取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發生POI組患者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和手術類型為開腹手術占比高于未發生POI組,手術時間長于未發生PO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腹部手術史、術前貧血情況及腫瘤形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可能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 POI 的因素行量化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手術類型為開腹手術和手術時間長是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見表3。
3 討論
結直腸癌早期癥狀表現不明顯,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處于疾病中晚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近年來,受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變化等影響,結直腸癌發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其關注度也越來越高[7]。當前,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手術、放療及化療等治療手段。根治性結直腸癌切除術是治療該病最常見的術式,該術式雖然能完整地切除腫瘤病灶、清掃相應區域淋巴結,也能有效緩解患者癥狀,但是會加重對患者腸黏膜屏障的損傷,促使腸道內的炎癥因子和細胞因子快速繁殖、白細胞聚集,易出現腸管粘連,發生POI[8]。POI發病兇險,病情危急,不僅會改變腸管形態,還會誘發全身性生理紊亂,對老年患者的危害極大[9]。因此,明確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對降低結直腸癌患者POI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生POI組患者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及手術類型為開腹手術占比高于未發生POI組,手術時間長于未發生POI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手術類型為開腹手術及手術時間長是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手術操作過程易誘發男性患者精索受損及神經損傷,減慢腸內容物在腸道中的運行速率,加大POI發生風險,而女性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通過陰道進行分離操作,對腹部和盆腔內的神經損傷較小,POI發生風險較低[10]。腫瘤部位為直腸的患者手術操作復雜,加大了手術難度,對腸道產生的刺激更大,導致腸道正常解剖結構遭到破壞,易發生組織粘連,增加POI發生率[11]。術前腸梗阻患者由于術前腸內容物造成腸腔壓力異常,誘發腸壁處炎癥反應,導致腔內血液流通不暢,更易造成POI[12-13]。腫瘤分期越高表明腫瘤的原發病灶越大,淋巴結轉移范圍越大,即手術操作區域越大,進而導致手術對患者神經和組織的損傷較大,更易受到感染;同時,腫瘤分期較高的患者需要接受淋巴結清掃,極易引發淋巴回流障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OI的發生率[14-15]。開腹手術創傷較大,導致腸管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較長,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術中出血量較腹腔鏡手術多,對患者免疫系統的刺激較大,導致POI發生率較高,且術后恢復慢[16]。手術時間長提示患者需要使用麻醉藥的劑量較大、麻醉時間較長,致使腸道受麻痹時間延長,進而提高POI發生風險[17]。另外,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納入樣本量較少,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仍有需要擴大樣本量、延長術后隨訪時間,開展多中心的研究繼續深入探討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POI的危險因素,為此類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加詳細、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性別為男性、腫瘤部位為直腸、術前腸梗阻、腫瘤分期為Ⅲ~Ⅳ期、開腹手術和手術時間長是影響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發生POI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田劍波,溫艷,楊卓煜,等.全球結直腸癌篩查指南及共識質量評價[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21, 42(2): 248-257.
鄭闊,高顯華,白辰光,等.早發性與晚發性結直腸癌的發病趨勢、臨床病理特征、治療及預后的對比研究:一項單中心2000—2021年間34 067例患者的回顧性隊列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23, 26(1): 93-101.
卜寧,趙敏,趙莎,等.結直腸癌術后腸梗阻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建立[J].臨床麻醉學雜志, 2021, 37(7): 677-683.
尹彥斌,劉英蘭,王躍生.結直腸癌術后腸梗阻的預防及治療進展[J].中國醫刊, 2021, 56(10): 1057-1058.
葉穎江,高志冬,祝麗宇.結直腸癌急性腸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共識與爭議[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9, 39(12): 1283-128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J].中華外科雜志, 2020, 58(8): 561-585.
韓靜,崔海華,鄒佳哲,等. 2018年內蒙古腫瘤登記地區結直腸癌流行現狀及2011-2018年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腫瘤, 2023, 32(7): 492-502.
付再碧,劉帆,梁輝輝,等.腹腔鏡治療結直腸癌術后腸梗阻對患者創傷程度及住院時間的影響[J].重慶醫學, 2021, 50(S2): 102-104.
苗菲菲,朱曉翠,劉兆瑋,等.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術后切口感染風險因素剖析及列線圖預測模型建立[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23, 18(3): 336-341.
黃貴和,陸詠江,易應松,等.結直腸癌術后急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 2019, 27(14): 2531-2534.
劉海濤,李群濤,焦鵬.結直腸癌患者術前血液指標與臨床分期及預后的相關性[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22, 29(12): 1433-1436.
蔣麗萍,吳煌福,何貴省.老年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腸梗阻發生率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38(6): 1338-1341.
趙劍鋒,何圣敏,農波濤,等.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老年患者術后并發腸梗阻的列線圖模型構建與驗證[J].微創醫學, 2023, 18(3): 320-324.
宋晨鑫,叢明華,鄒寶華,等.結腸癌合并腸梗阻術后傷口感染的病原學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 2018, 33(12): 2044-2048.
張洪志,姚國忠,晏江,等.結直腸癌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6, 36(5): 489-491.
宮笑顏,侯朝銘,高靜,等.中國結直腸癌病人術后腸梗阻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循證護理, 2022, 8(20): 2707-2714.
潘華.結直腸癌術后腸梗阻的預防及治療進展[J].中國肛腸病雜志, 2022, 42(2):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