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的意義,從學生、教師、教學資源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剖析涉農高職院校在新型農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人才培養建議,包括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創建產教融合共同體,為提高涉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農業?高職院校;知農愛農;農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05-0100-03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須與企業共同合作,培養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復合型人才[1],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新優勢、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培養新型農業人才,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讓企業與涉農高職院校達成合作意愿。
在產教融合和現代農業背景下,農業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教師須了解新型農業人才培養和傳統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在教育教學上的區別。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可以促進產業發展,并傳遞農業生產及銷售關鍵點等相關信息,有利于對農產品的供應以及需求關系進行有效整合[2]。同時,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重點應放在日常實訓、農業知識或經驗的積累與消化,以及對袁隆平等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傳承上。因此,學校要為學生創造相應的實訓環境,使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和消化所學理論知識,感悟和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高職院校在培養新型農業人才過程中,要注重專業課程內容設置,重視人才培養過程,以滿足社會農業人才發展需求為導向,在職業標準的前提下完成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并及時與企業進行有效對接。高職院校培養新型人才符合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農業人才的成長規律。本文分析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的意義,剖析涉農高職院校在新型農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提出建議,為提高涉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新型農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對農學專業的熱愛度
目前,部分學生選擇農學專業,但對本專業的熱愛程度不足,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人層面,涉農高職院校部分學生選擇農學專業可能受家庭因素影響,或高考填報志愿被調劑至農學專業等。第二,外界因素,缺乏對農學專業的正確認知,忽視了理論知識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重要作用。高職教育具有“高教性”,以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主,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層次上,不單單注重學生懂技術、有技能,也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管理能力等綜合能力[3]。
1.2 教師隊伍與教學內容
教師是教學課堂的組織者和核心力量之一,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據調查,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存在教師隊伍結構不優,暫未形成梯次隊伍等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師學歷層次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以本科學歷占多數,部分涉農高校碩士、博士學位占比較低。第二,涉農高職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偏少,年輕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有待歷練,與產教融合背景下當代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高標準適應程度不夠高。第三,部分涉農高職院校的獎勵機制有待健全,導致優質教師等人才流失。第四,各高職院校在師資水平、教師數量與質量等方面存在問題,如教師培訓機制有待完善,導致教師未能及時學習新技能、新知識,教學能力未及時得到有效提升。第五,部分學校考核制度寬松,部分教師在科研投入力度、教學方法研究創新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不足,更多的是沿襲以往教學方式,使教學水平未得到有效提升。
隨著農業生產的轉型升級,社會對農業人才的要求也相應變化,涉農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也應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得多樣性。當前,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新農業技術、農業知識迅速更新,單一的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對農業人才的要求。
1.3 教學資源與人才培養方案
基礎設施、教師隊伍和學生質量等基礎能力建設是推進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性保障[4]。目前,部分涉農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有待優化和加強,一是基礎設施的硬件條件不足,如科研經費少,教師難以充分開展科研活動;實訓基地缺少或條件不完善,學生缺少實訓機會,無法較好地消化教學內容;校企合作平臺缺乏,學生實踐平臺較少。二是教學效果提升空間大,教學質量有待提升。部分涉農高職院校師生比例不協調,師生互動度不高,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有待加強,這些都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另外,涉農高職院校存在專業核心課程與其他課程銜接度不夠,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未及時更新,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等現象[5]。因此,涉農高職院校需要優化農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現代化農業所需的新型農業人才。
1.4 校企聯合
現階段,部分涉農企業對涉農高職院校的校企融合機制參與度不足[6]。各涉農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價值取向、利益訴求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高職院校作為教育機構以育人為首要目的,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實現企業價值與經濟利益最大化,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與涉農企業的用人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培養新型農業人才,需要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努力,對此,要增加涉農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實訓機會,提高農業人才培養質量。
2 高職院校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策略
2.1 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高職院校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因此應將“三農”知識和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以講座形式使學生了解“三農”知識等[7]。另外,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園手抄報和黑板報等媒介宣傳“三農”知識、企業文化、袁隆平院士等科學家及其團隊的偉大事跡,為其樹立理想情懷、強化情感認同、增強行動自覺,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承和體會農學專業更深遠的意義,培養出更多對“三農”有認知、有情懷、有擔當的新型農業人才。
2.2 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
目前,各高職院校存在優質教師流失的情況。因此,從根本上解決優質教師流失問題,不僅要留住優質教師,更要吸引高質量的教師加入。對此,需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適當提高本校教師待遇,給予更多福利和補貼,不斷優化教師教學環境,提供更高、更好的科研平臺。同時,要明確考評標準,完善管理制度。針對教師的考核評估,高職院校可以根據教師的不同類型、不同專業建立分類評價機制,并將評估結果與薪水掛鉤,從而激勵教師不斷探索新教學方法、學習新技術,致力于科研。對于“雙師型”教師可給予特殊補貼,以留住優質教師,減少人員流動。另外,針對兼職教師的評估機制也要向“雙師型”教師評估機制靠攏,完善考核評估模式,避免考核形式化。最后,完善教師與企業雙向掛職機制,鼓勵教師進入企業學習,了解企業經營知識,并重新構建已有知識框架,為高職院校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奠定基礎。
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創新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是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必須在課程創新方面尋求突破與改革。首先,教師可通過教學比拼、座談會交流或者調研學習等方式來相互學習,探索適合培養新型農業人才的教學形式。其次,教師可利用網絡課程進行教學,如中國大學MOOC、各本科高校公開課等。最后,學校在選用教材時,盡量選擇最新版,也可邀請行業專家加入教材編寫團隊,或與本校教師合作自行編寫教材,使教材更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和時代性,為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2.3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頭緒多,任務重,需要在重點問題上逐個突破,以帶動全局工作的開展。各涉農高職院校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辦學質量。為此,首先,合理規劃各學院教學資源,有效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其次,提高教師資源共享率,針對教師資源分配不均勻等問題,合理安排現有教師資源,采取線上授課等方式實現本校各學院之間教師資源共享。最后,建立統一網絡教學平臺,便于不同學校、不同學院之間老師和學生的學習,同時可在網絡教學平臺上答疑解惑,節約教學時間。
各涉農高職院校在制定新型農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實際情況,融合相關專業的新思路和科學方法,兼顧不同類型農業人才需求,科學設置基礎學科課程體系,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將新觀念、涉農領域研究新成果融入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中,以促進農業人才更快適應社會需要。
2.4 創建產教融合共同體
校企聯合和產學研結合是培養新型農業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發展產教融合的必要前提。校企聯合作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互惠互利的目標,企業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和機會,教師根據企業實際需求為其培養高質量、高素質、專業性強的人才。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具體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地方有效支持。在產教融合機制中,統籌者要協調產教融合中學校與企業發生的利益沖突,幫助完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制度,制定產教融合背景下符合?新型農業人才培養與發展的相關協議等。第二,激發企業主動參與到學校新型農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涉農高職院校要找準企業的核心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調整人才培養機制,為相關企業培養適應崗位需求的?新型農業人才,吸引企業投入資源和資金,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涉農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深化“廠中校,校中廠”培養模式,為學生提高專業素質打下堅實基礎。第三,強化涉農高職院校主動服務企業意識。涉農高職院校應積極回應企業關切,主動為企業提供新技術服務。
3 結語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培養新型農業人才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對建設涉農高職院校高質量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深遠,但涉農高職院校的教學方法、師資力量、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其發展。涉農高職院校培養新型農業人才要想取得成效,須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在師資力量上下功夫,在校企聯合上上臺階,構建更加合適的新型農業人才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馮鵬躍,許立茹. 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策略分析[J]. 黑龍江科學,2021,12(13):146-147.
[2] 黃建頡,羅興錄.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人才培養探討[J]. 農學學報,2020,10(5):97-100.
[3] 李款,余少娜. 走向理解的涉農高職現代農業人才培養[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4):37-39.
[4] 周海濤,胡萬山.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西部高校發展的機遇、問題與對策[J]. 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19-25.
[5] 李麗,馬淑梅. 綜合性大學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 繼續教育研究,2017(8):116-118.
[6] 黃新杰.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J]. 農機使用與維修,2023(1):130-132.
[7] 李雅昔. 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現代農機,2023(3):92-94.
(責編:楊 歡)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四五”規劃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隆平型’農業人才培養研究”(XJKX23B203)。
作者簡介 劉芬(1993—),女,湖南益陽人,碩士,講師,從事職業教育、作物高產栽培與分子育種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