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喂養方式對低出生體質量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患兒營養狀態的影響,為提高NEC患兒的預后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收治的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60例進行前瞻性研究。根據喂養乳類的不同分為單純母乳喂養組(20例,采用單純母乳喂養)、深度水解奶組[20例,給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喂養]及早產兒配方奶組[20例,給予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嬰兒配方奶粉喂養],均喂養4周后評估效果。比較3組患兒臨床療效、喂養4周后生長發育指標,以及喂養前和喂養4周后生化指標。結果 與早產兒配方奶組比,深度水解奶組、單純母乳喂養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逐漸升高,且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但組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純母乳喂養組患兒出院身長長于早產兒配方奶組,喂養不耐受占比低于早產兒配方奶組,且3組患兒出院身長和喂養不耐受占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深度水解奶組與單純母乳喂養組和早產兒配方奶組喂養4周后身長、喂養不耐受占比,以及3組患兒喂養4周后頭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與喂養前比,喂養4周后3組患兒白蛋白、胃泌素、血紅蛋白均升高,且單純母乳喂養組血紅蛋白顯著高于早產兒配方奶組、深度水解奶組,白蛋白顯著高于早產兒配方奶組,以及3組患兒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3組患兒白蛋白、胃泌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結論 采用母乳喂養的方式,能夠有效改善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生長發育指標及營養狀態,療效顯著。
【關鍵詞】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 低出生體質量兒 ; 預后 ; 喂養方式 ; 營養狀態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3.000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3.001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兒時期臨床常見的胃腸道急癥,嚴重者可引起小腸穿孔甚至敗血癥。由于低出生體質量兒各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故更易發生NEC,針對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早期可進行內科保守治療,部分患兒需外科干預。有研究表示,科學喂養方法對患兒預后有重要影響,多種喂養因素如喂養種類、開奶時間等都可以影響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胃腸道功能[1],但目前各醫療機構采用的喂養方案有較大差異。深度水解奶粉是將奶粉中的蛋白質進行充分預消化處理,使得深度水解奶粉中的蛋白質更容易被機體吸收;配方奶是以牛乳或羊乳為主要原料,模仿母乳的營養成分,在母乳供給不足時,是很好的營養替代品。新生兒免疫系統尚不成熟,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一系列免疫活性成分,可幫助新生兒增強免疫力,同時促進其腸道免疫穩態的形成。母乳喂養從營養成分含量、活性物質等方面均符合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需求,且母乳中含有較高活性的淀粉酶,有利于促進早產兒淀粉消化、增強免疫力[2-3]。基于此,本研究比較不同喂養方式對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收治的60例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進行前瞻性研究。根據喂養乳類的不同分為單純母乳喂養組(20例)、深度水解奶組(20例)及早產兒配方奶組(20例)。單純母乳喂養組中男患兒13例,女患兒7例;年齡2~12 d,平均(7.43±2.32)d;體質量1 523~2 378 g,平均(2 012.45±109.53) g。深度水解奶組中男患兒11例,女患兒9例;年齡2~12 d,平均(7.54±2.23) d;體質量1 489~2 439 g,平均(2 025.65±116.78) g。早產兒配方奶組中男患兒12例,女患兒8例;年齡2~11 d,平均(7.41±2.31) d;體質量1 580~2 449 g,平均(2 048.28±117.53) g。3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 [4]中NEC的診斷標準,符合《新生兒出生體質量評價的診斷意義》 [5]中低出生體質量的標準,出生時體質量低于2 500 g;②胎齡lt;33周;③出生后24 h內開始喂養。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②存在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形;③乳糖不耐受。研究經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法定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喂養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常規維持呼吸通暢、補液、腸外營養支持、遠紅外線輻射床內保暖等相關基礎治療。母乳喂養組采用單純母乳喂養,深度水解奶組給予特殊醫學用途嬰兒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食品(Nestle Nederland B.V.,國食注字TY20185012,規格:400 g/罐)喂養,早產兒配方奶組給予特殊醫學用途早產/低出生體重嬰兒配方食品(Wyeth Nutritionals Ireland Ltd.,國食注字TY20195011,規格:400 g/罐)喂養,喂養量根據患兒情況調整。均喂養4周后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喂養4周后患兒腹脹、腹壁發紅等癥狀消失,腹部X線片顯示無異常,大便潛血無異常,無嘔吐、胃潴留現象為顯效;喂養4周后患兒癥狀消失,腹部X線片顯示無異常,大便潛血無異常,輕微出現腹脹、嘔吐、胃潴留、腸鳴音,可自行恢復為有效;喂養4周內再次出現大便潛血呈陽性,存在嚴重的腹脹、嘔吐、胃潴留、腸鳴音消失或亢進,嚴重者伴有穿孔和感染性休克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生長發育指標。喂養4周后評估患兒身長、頭圍及喂養不耐受情況。喂養不耐受情況:監測新生兒的腹圍,如果空腹時新生兒腹圍增長大于2 cm,或者是較前1次有顯著增加,提示新生兒有喂養不耐受,或者是1次胃潴留大于3 mL/kg,甚至出現反復的嘔吐、腹脹,嚴重的時候會發生低位性腸梗阻。③生化指標。采集患兒喂養前及喂養4周后外周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5 min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白蛋白、胃泌素、血紅蛋白水平;以足月新生兒的生化指標為參考,即血清白蛋白(20.5~44.6 g/L)、胃泌素(200~300 ng/L)、血紅蛋白(137~218 g/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臨床療效及喂養不耐受情況)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分析;計量資料(生長發育指標及生化指標)首先采用S-W法檢驗證實均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與早產兒配方奶組比,深度水解奶組、單純母乳喂養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逐漸升高,且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但組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生長發育指標比較 3組患兒喂養4周后身長和喂養不耐受占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且單純母乳喂養組患兒喂養4周后身長顯著長于早產兒配方奶組,喂養不耐受占比顯著低于早產兒配方奶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深度水解奶組與單純母乳喂養組、早產兒配方奶組喂養4周后身長、喂養不耐受占比,以及3組患兒出院頭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生化指標比較 與喂養前比,喂養4周后3組患兒生化指標均升高,且單純母乳喂養組血紅蛋白高于早產兒配方奶組、深度水解奶組,白蛋白高于早產兒配方奶組,以及3組患兒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3組患兒白蛋白、胃泌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見表3。
3 討論
低出生體質量兒的代謝及免疫機能較弱,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其中NEC是其常見并發癥。低出生體質量NEC致病因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腸道器官及功能發育尚未成熟、先天基因的易感性等有關。該疾病早期治療方案較明確,但后期采用何種喂養方式尚無統一定論。
低出生體質量兒吮吸吞咽功能低下、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及腸胃功能較差;此外,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胃酸分泌能力低下,腸激酶活性較低,這可能會影響早產兒對蛋白質的水解作用[6]。已有研究證實,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可較快達到全胃腸內喂養,降低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可作為暫時得不到母乳的早產兒的早期代乳品[7]。早產兒配方奶中也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其相比于普通奶粉,去除了部分酪蛋白,增加了乳清蛋白,添加了微量元素、維生素、某些氨基酸或其他成分,使其更接近于母乳;而母乳中的特殊物質對促進營養物質吸收消化、增強胃腸道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進而可增強胃腸道的耐受性,達到全胃腸營養的時間短。本研究中,3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比較,以單純母乳喂養組最高,且單純母乳喂養組患兒出院時身長長于早產兒配方奶組,喂養不耐受占比低于早產兒配方奶組,說明采用母乳喂養的方式,能夠顯著改善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生長發育指標。母乳中富含更多免疫活性物質,且谷氨酸、牛磺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更多,更有利于促進早產兒胃腸功能成熟,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8]。
深度水解配方奶分子量小,更利于蛋白質吸收,同時能增加胃動素水平,促進胃腸蠕動 ;此外,基于乳清蛋白的深度水解配方奶減少了酪蛋白在被消化吸收過程中釋放的阿片受體激動劑對胃腸排空的延緩作用,較整蛋白及部分水解蛋白更適合早產兒不成熟的消化系統,減少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而早產兒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菌與益生元,不同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功能不盡相同,能很好地促進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形成,在胃腸功能和免疫力方面具有營養優勢。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表皮生長因子,可保護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腸黏膜,且母乳中的低聚糖和免疫活性物質可以抑制細菌對消化道黏膜的侵入及粘附,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長,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對消化道功能有保護作用,故可改善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營養狀態;此外,母乳為疾病提供不同種類的防御機制,早產兒母乳喂養,能夠從母乳中攝取足夠養分,獲得免疫因子,增強早產兒抵御疾病的能力[9]。因此,本研究結果中,與喂養前比,喂養4周后3組患兒白蛋白、胃泌素、血紅蛋白均升高,此外,單純母乳喂養組血紅蛋白高于另外兩組,白蛋白高于早產兒配方奶組,說明采用母乳喂養的方式,更有利于改善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營養狀態,療效最為顯著。母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各營養組成成分不斷變化,其成分及比例還會隨著早產兒的生長需要相應改變,以適應早產兒不同時期的需要,從而改善患兒胃腸功能及營養狀態,避免造成貧血[10]。
綜上,采用母乳喂養的方式,能夠顯著改善低出生體質量NEC患兒生長發育指標及營養狀態,療效顯著。但本研究屬于單中心研究,且病例數較少,仍需后續擴大樣本進行多中心研究證實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姜丹鳳. 早期不同喂養方式對危重新生兒胃腸功能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24): 6195-6197.
周結兒, 吳鵬妹, 韋婷艷. 早期不同喂養方式對危重新生兒胃腸功能的影響[J]. 河北醫藥, 2017, 39(19): 2998-2999, 3002.
沈曉佳, 黃蘭, 韋紅.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重啟喂養策略[J]. 兒科藥學雜志, 2023, 29(3): 51-55.
邵肖梅, 葉鴻瑁, 丘小汕. 實用新生兒學[M]. 4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477-483.
劉慧婷, 陳適, 潘慧, 等. 新生兒出生體質量評價的診斷意義[J/CD]. 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 2014, 2(2): 10-12.
高娟. 早產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合并及未合并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出院后早期體格生長情況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22, 20(33): 37-40.
張玲, 郭鳳仙, 梁麗.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對早產兒喂養療效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7, 9(3): 222-225.
尹燕, 黃興楚, 謝化勝, 等. 母乳喂養預防極低出生體重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作用分析[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7, 29(9): 103-105, 112.
閆艷, 于柱, 李麗. 早產腦損傷患兒并發腦性癱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 系統醫學, 2020, 5(18): 147-149.
封云, 邱潔, 陳俊, 等. 不同喂養方式對極低出生體質量兒胃腸功能影響的比較[J]. 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7, 24(4): 213-215,"220.
基金項目:深圳市福田區衛生健康系統科研項目(編號:FTWS2020043)
作者簡介:左磊,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