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對其術后惡心嘔吐的療效及胃腸功能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興安盟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擇期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中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腹腔鏡手術,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術中接受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觀察48 h,比較兩組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不同時間惡心嘔吐發生情況,胃泌素(GAS)、胃動素(MTL)水平,不同時間的疼痛程度評分以及患者的滿意度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首次肛門排氣、流質飲食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與術后6 h(T1)相比,術后12 h(T2)、24 h(T3)、48 h(T4)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評分逐漸降低,且觀察組患者T1~T4時惡心嘔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與T0時比,T3、T4時兩組患者血漿GAS、MTL水平逐漸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與T1時比,兩組患者T2~T4時疼痛評分逐漸降低,且T2~T4時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T1時疼痛評分、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結論 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其術后惡心嘔吐發生情況、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及調節胃腸激素分泌,還可以緩解術后疼痛,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婦科腹腔鏡手術 ; 中藥穴位貼敷 ; 惡心嘔吐 ; 胃腸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3.001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3.006
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機體的損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當前在婦科臨床治療中應用十分廣泛。但侵入性治療方式對患者胃腸功能造成的影響無法避免,患者術后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并發癥,影響其術后創口愈合及病情恢復。西醫多對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常采取對癥處理,無法實現對術后惡心嘔吐的有效預防,可能引發切口疼痛加劇,影響術后恢復,導致其他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中醫認為手術治療方式會克伐機體正氣,患者脾胃失和導致腑氣不通,進而誘發惡心、嘔吐等癥狀,應歸屬于“痞滿”范疇。中藥穴位貼敷屬于中醫外治法,穴位貼敷操作較為簡單,較為安全可靠,患者接受度較高,在藥物與經絡傳感的雙重作用下,可促進胃腸蠕動,預防胃腸功能紊亂[2]。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對其術后惡心嘔吐、胃腸功能、疼痛程度等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興安盟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擇期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中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48歲,平均(38.19±3.43)歲;BMI 20~26 kg/m2,平均(22.84±0.26) kg/m2;疾病類型: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分別為14、13、13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47歲,平均(37.53±3.72)歲;BMI 19~25 kg/m2,平均(23.18±0.35) kg/m2;疾病類型: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分別為14、14、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與《婦科腹腔鏡診治規范》 [3]中的相關標準相符;②經《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 [4]診斷,術前未出現胃腸功能障礙;③術前評估無麻醉或手術禁忌;④擇期進行腹腔鏡手術。排除標準:①術前24 h使用過止吐藥物;②既往存在運動性嘔吐、手術嘔吐病史;③貼敷穴位處皮膚存在血腫、破損、感染;④預計手術時長超過3 h。本研究經興安盟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麻醉與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手術,麻醉方式均采用靜脈復合全麻,麻醉誘導采用咪達唑侖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7041,規格:2 mL∶10 mg)0.05 mg/kg體質量、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42,規格:20 mL∶200 mg)1.5~2.0 mg/kg體質量、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規格:2 mL∶100 μg)0.3 μg/kg體質量、苯磺順阿曲庫銨注射液(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223008,規格:2.5 mL∶5 mg)0.18 mg/kg體質量、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云南省隴川縣章鳳制藥廠,國藥準字H53021084,規格:1 mL∶5 mg)5 mg;經靜脈注射快速完成麻醉誘導后置入喉罩。手術期間使用丙泊酚4~5 mg/(kg·h)、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規格:1 mg)0.1~0.15 μg/(kg·min)維持麻醉效果,間斷追加苯磺順阿曲庫銨注射液維持肌松狀態。術中密切監測麻醉深度,術畢即刻停止麻醉藥物輸注,送入麻醉恢復室觀察30 min。觀察組患者手術開始后進行中藥穴位貼敷,將傷濕止痛膏(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3035,規格:7 cm×10 cm)剪成1 cm2大小,貼敷于患者雙側內關穴,手術結束前去除。對照組患者術中不做特殊處理。術畢兩組患者均通過靜脈注射鹽酸托烷司瓊注射液(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374,規格:2 mL∶2 mg)0.1 mg/kg體質量防治惡心嘔吐,并指導患者更換體位,進行腹部按摩改善惡心嘔吐癥狀。
1.3 觀察指標 ①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記錄并比較患者術后流質飲食恢復、腸鳴音恢復、首次肛門排氣時間。②不同時間惡心嘔吐發生情況。記錄術后6 h(T1)、 12 h(T2)、 24 h(T3)、 48 h(T4)患者惡心嘔吐的次數和程度。無惡心、干嘔等癥狀為1分;輕微惡心、腹部不適,但能夠忍受,能夠較快緩解為2分;惡心癥狀嚴重,難以忍受,但無嘔吐癥狀為3分;嚴重嘔吐,有內容物嘔出為4分[5]。③胃泌素(GAS)、胃動素(MTL)水平。分別于術前(T0)、 T3、 T4時分別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抗凝處理后于4 ℃環境中進行離心(3 000 r/min,10 min)處理,取血漿,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GAS、MLT水平。④疼痛評分。根據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6],于T1、 T2、 T3、 T4時采用VAS疼痛評分評估患者疼痛情況。評分范圍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⑤不良反應及滿意度。統計患者術后48 h內皮膚瘙癢、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于術后48 h采用李克特量表[7]評估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范圍為1~4,其中1為非常滿意,2為較為滿意,3為一般,4為不滿意,1和2視為總體滿意。總滿意度=(總體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不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首次肛門排氣、流質飲食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評分比較 與T1時比,T2~T4時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評分逐漸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GAS、 MTL水平比較 與T0時比,T3、 T4時兩組患者血漿GAS、MTL水平逐漸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T1、T2、T3、T4時VAS疼痛評分分別為(7.52±1.35)、(7.13±1.26)、(5.28±0.64)、(3.62±0.58)分;觀察組患者T1、T2、T3、 T4時VAS疼痛評分分別為(6.97±1.02)、(6.37±0.72)、(4.21±0.51)、(2.57±0.55)分;經分析計算,與T1時比,兩組患者T2~T4時VAS疼痛評分逐漸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056、3.312、8.269、8.308,均Plt;0.05)。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研究顯示,行腹腔鏡治療,患者術后易發生惡心嘔吐、胃腸功能紊亂癥狀等不良反應,而麻醉藥物、手術時長在3 h以上、肥胖等均為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8]。常規腹腔鏡手術術前,缺少對于術后惡心嘔吐的有效預防手段,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較慢。
穴位貼敷方式通過穴位刺激與藥物的雙重作用,可進一步提高預防效果。內關穴是人體八脈交會穴,與三焦經相通,刺激該穴位能夠有效緩急止痛、降逆止嘔,在胃部疾病治療中具有顯著作用。本研究使用傷濕止痛膏進行穴位貼敷,其含有的生草烏、生川烏、乳香具備溫經止痛之效;丁香具備和中降逆、散寒止痛之效;積雪草具備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之效;諸藥合用能夠有效消腫止痛,貼敷于內關穴上,能夠有效達成止嘔、鎮痛的雙重治療效果[9]。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癥狀恢復時間短,術后惡心嘔吐、疼痛程度低,提示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能夠有效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GAS與MTL均為胃腸激素指標,腹腔鏡術后患者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因建立氣腹腹部存在大量二氧化碳,通過腹膜進入血液循環后容易發生高碳酸血癥,刺激GAS與MTL大量生成,激活中樞極后區神經元,提高神經敏感度,進而引發術后惡心嘔吐。穴位貼敷能夠抑制機體應激反應,避免胃腸激素高水平釋放,穴位貼敷內關穴能夠有效調節血液循環系統,調節胃腸功能[10]。穴位貼敷療法無創傷,不易發生感染,安全性較高,且操作簡便易行,患者接受度較高。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GAS、MTL水平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但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能夠有效調節胃腸激素分泌水平,提高滿意度,且安全性良好。
綜上,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其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及調節胃腸激素分泌,還可以緩解術后疼痛,滿意度較高,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魯淑梅,章國芬.脾胃經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對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21, 28(5): 855-856.
查白薇. 不同時點應用經皮穴位電刺激防治婦科腹腔鏡術后惡心嘔吐的療效研究[D]. 濟南: 山東大學, 2021.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內鏡學組. 婦科腹腔鏡診治規范[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2, 47(9): 716-718.
李偲, 劉克玄, 鄧小明, 等. 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J]. 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 2021, 42(11): 1133-1142.
屈文慧, 陳立陽, 羅成江. 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后惡心嘔吐的分級防治[J]. 寧夏醫學雜志, 2016, 38(1): 69-71.
涂麗芳, 陳暢乾. 針音法和單獨針刺法對于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評分及白細胞介素-10、前列腺素E2、內啡肽水平的影響[J]. 遼寧中醫雜志, 2020, 47(6): 167-169.
王淑艷, 連世東, 欒丹丹. 李克特量表計分法在兒童錐形束CT檢查前心理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20, 36(9): 678-682.
呂丹, 錢苗紅, 黃月穎, 等. 撳針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22, 29(6): 1030-1032.
陳艷芬, 呂瑞芳, 黃一平. 穴位貼敷法防治婦科腹腔鏡全麻術后惡心嘔吐的護理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 2018, 25(6): 188-190.
陶玉艷, 田繼香. 橘皮竹茹散穴位貼敷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惡心嘔吐及胃腸動力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 2023, 36(1): 109-112.
作者簡介:任杰,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