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跨傷椎固定與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醫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固定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跨傷椎固定組與經傷椎固定組,各30例??鐐倒潭ńM患者行跨傷椎固定手術,經傷椎固定組患者行經傷椎固定手術,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術前及術后6個月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功能獨立性評價量表(FIM)評分、影像學指標,以及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經傷椎固定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跨傷椎固定組,術中出血量高于跨傷椎固定組,下床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跨傷椎固定組;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均降低,FIM評分均升高,且經傷椎固定組VAS疼痛評分、ODI均更低,FIM評分更高;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傷椎前緣相對高度均升高,局部后凸Cobb角、傷椎楔形角均降低,且經傷椎固定組傷椎前緣相對高度更高,局部后凸Cobb角、傷椎楔形角均更低;經傷椎固定組患者術后6個月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跨傷椎固定組(Plt;0.05);兩組患者術后引流量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兩種方式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療效,跨傷椎固定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但經傷椎固定在促進患者快速恢復,降低腰部疼痛感、減輕患者功能障礙及改善影像學參數方面效果更優,且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跨傷椎固定 ; 經傷椎固定 ; 胸腰段脊柱骨折 ; 影像學
【中圖分類號】R6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3.0050.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3.016
胸腰段是胸椎后凸與腰椎前凸的移行處,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胸腰段容易受到直接或間接暴力而造成脊柱、脊髓損傷,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跨傷椎固定和經傷椎固定本質上均屬于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的具體實施方法,二者在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上各具優劣勢[1]??鐐倒潭ㄍㄟ^在骨折椎體的上下鄰近椎體之間固定支撐物,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但由于固定后應力相對集中,在維持遠期內固定穩定性方面不榮樂觀[2]。經傷椎內固定采用5釘或6釘固定,穩定性較跨傷椎內固定更好[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懣鐐倒潭ㄅc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醫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固定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跨傷椎固定組與經傷椎固定組,各30例??鐐倒潭ń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損傷節段:T12段7例,L1段12例,L2段8例,L3段3例;年齡22~61歲,平均(45.52±7.20)歲;受傷原因:車禍15例,高處墜落7例,摔跤8例。經傷椎固定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損傷節段:T12段6例,L1段13例,L2段7例,L3段4例;年齡23~62歲,平均(46.04±7.14)歲;受傷原因:車禍14例,高處墜落6例,摔跤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 [4]中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診斷標準;②腰背部疼痛明顯;③有明確外傷史。排除標準:①脊柱陳舊骨折、病理性骨折;②明顯脊髓功能受損;③胸腰椎多發椎體骨折。本研究已經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 手術方法 術前兩組患者均全麻狀態下保持俯臥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胸部及骨盆墊高,懸空腹部行體位復位,C形臂X線機(奇目成像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42065110,型號:Ziehm 8000)透視定位擬置入螺釘的節段,在體表作好標記,以標記為中心,后正中縱行切口,逐層顯露,充分暴露傷椎及上下椎等病灶部位,并在C形臂X線機引導下觀察患者病灶情況,逐步用力按壓傷椎棘突,確定復位效果,基于椎板邊緣,準確定位患者的椎弓根進釘點。給予跨傷椎固定組跨傷椎固定,確定傷椎及其上下椎體后分別置入1枚螺釘,固定在上下椎體兩側椎弓根處,固定鈦棒后撐開,C形臂X線機透視下確認螺釘位置良好后,固定椎弓根釘尾帽、安裝橫連,撐開復位傷椎,逐層縫合創口,手術結束。給予經傷椎固定組經傷椎固定,選用常規椎弓根釘固定患處相鄰上下椎體,根據患者損傷節段調整鈦棒曲度,分離形成肌間軟組織通道,進入傷椎及下位椎弓根釘的“U”形槽內,通過三點定壓方式固定、復位,確定復位良好后,撐開上下椎弓根螺釘,以中間螺釘為支點向前推頂傷椎以糾正畸形,鎖緊各頂絲,安裝橫連,放置引流管,然后清理、逐層縫合創口,手術結束。術后均給予兩組患者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留置引流管,術后48~72 h內拔除引流管,記錄總引流量。囑患者術后臥床休息,術后3 d根據情況輔助患者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②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5]、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 [6]、功能獨立性評價量表(FIM) [7]。采用VAS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疼痛程度,總分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采用ODI評估腰椎功能情況,總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采用FIM評分評估康復效果,總分為18~126分,患者的分數高低與患者康復情況成正比。③影像學指標。分別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采用數字化醫用X射線攝影系統(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DSD3801A)測量兩組患者傷椎前緣相對高度、局部后凸Cobb角、傷椎楔形角。④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癥(神經根損傷、切口感染、內固定松動、鄰近椎體骨折)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為多并發癥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術前術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與跨傷椎固定組比,經傷椎固定組患者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多,下床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均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術后引流量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疼痛、ODI、FIM評分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均降低,FIM評分均升高;且經傷椎固定組VAS疼痛評分、ODI均更低,FIM評分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影像學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傷椎前緣相對高度均升高,局部后凸Cobb角、傷椎楔形角均降低;且經傷椎固定組前緣相對高度更高,局部后凸Cobb角、傷椎楔形角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經傷椎固定組患者術后6個月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跨傷椎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常出現椎體不穩,受傷椎體若不及時進行固定,易進一步引起塌陷、后凸畸形,影響患者預后。手術治療可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既往治療中常采用跨傷椎后路復位內固定術,以恢復骨折斷面及脊柱穩定性,但術后可能因定因懸掛效應和四邊形效應易致脊柱固定欠穩,不能保證骨折修復的效果。經傷椎固定在傳統跨傷椎固定治療的基礎上,在傷椎上建立一個支點,經傳統兩點固定轉變為三點固定,可以起到向前的推動作用,在生物力學上比跨傷椎短節段固定更穩定,可進一步促進骨折復位。另外,經創傷椎體固定治療通過使椎弓根螺釘插入受損椎體,增強椎體的抗垂直、抗旋轉作用力,使縱向牽引穩定性高,提升胸腰椎軸向與向心強度,使各方向的應力分布更均勻,緩解因骨折導致的疼痛癥狀[8]。
本研究中,經傷椎固定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跨傷椎固定組,術中出血量更高,下床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均縮短,且患者術后6個月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上述結果說明跨傷椎固定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經傷椎固定在促進患者快速恢復方面效果更優,且術后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經傷椎固定避免骨與金屬界面的活動,具有良好的抗扭轉力,減少傷椎壓縮移位現象,極大降低內固定松動風險,且有利于增加整個內固定系統的抗拔出力,減少相鄰位椎間盤壓力負荷,進一步降低患者的術后鄰近椎體骨折并發癥發生率 ;但經傷椎固定的手術操作更為復雜,術中增加2枚螺釘,由于內固定數量增多,理論上會延長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及引流量也會相應增多[9]。本研究中,經傷椎固定組術后6個月VAS疼痛評分、ODI均更低,FIM評分更高,說明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在降低腰部疼痛感,改善患者功能障礙方面效果更優。
本研究中,經傷椎固定組患者術后傷錐前緣相對高度更高,局部后凸Cobb角、傷椎楔形角均更低,說明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在促進影像學指標好轉方面效果優于跨傷椎固定。分析其原因,經創傷椎體固定利用椎間盤與脊柱韌帶之間的張力重新定位受傷的椎體結構,可促進術后應力合理分布,恢復受傷椎體高度。經傷椎內固定在撐開復位、擰緊尾帽過程中推動傷椎向前,可加強脊柱的抗軸向旋轉強度,有效矯正脊柱后凸畸形;經傷椎固定在骨折上下錐體聯合傷椎進行螺釘固定,利用向前推動力加強復位和整形,可直接抬高終板以輔助恢復傷椎高度,改善椎體楔形改變程度,縮小傷椎楔形角[10]。
綜上,兩種方式治療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療效,跨傷椎固定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經傷椎固定治在促進患者快速恢復,降低腰部疼痛感、減輕患者功能障礙、改善影像學參數方面效果更優,且術后并發癥少。但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單一研究、樣本量少等),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張彥東, 韓斌, 金添. 跨傷椎固定和經傷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 評《脊柱外科新進展》[J]. 世界中醫藥, 2023, 18(8): 1211.
王榮生, 石裕明, 許育東, 等. 經傷椎固定與跨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比較[J]. 廣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8, 46(3): 83-86, 100.
趙豪, 高山, 陳文恒, 等. 經傷椎與跨傷椎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比較[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2, 30(22): 2039-2044.
胥少汀. 實用骨科學[M]. 4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4: 1064-1065.
呂晨,鄒建玲,沈淑華,等.視覺模擬量表和語言評價量表用于術后疼痛評估的比較[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2004, 2(4): 214-219.
劉綺, 麥明泉, 肖靈君, 等. 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評定慢性腰痛患者的反應度研究[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0, 25(7): 621-624.
吳毅, ESSELMAN P. 功能獨立性評價量表作為康復治療前后和隨訪的功能評價指標[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01, 23(6): 331-333.
趙錦勝, 曹漢岐, 楊寒石. 經傷椎與跨傷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療效及生物力學特征[J]. 實用醫學雜志, 2022, 38(12): 1465-1469.
王金寧, 宋達煒, 喬渝森, 等. 胸腰段脊柱骨折內固定: 經傷椎與跨傷椎短節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系統的應用[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9, 23(28): 4479-4484.
王濤. 跨傷椎固定和經傷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21, 21(16): 2833-2835.
作者簡介:吳剛,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創傷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