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流域為單元,統籌生產、生活、生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以及路和村莊的系統性綜合治理已成為新時代流域治理的主旋律。結合縣級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制研究和實踐成果,以問題為導向,系統制定流域綜合治理思路、方案及措施,并歸納總結經驗和方法,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南方縣級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關鍵詞:流域綜合治理;統籌規劃;系統整治
中圖分類號:F127;F32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0 引 言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建設完成大批水安全保障、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項目,通過總結項目經驗,逐步形成了“以流域為單元,以水系、村莊和城鎮周邊為重點,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治山、治水、治污協同推進,統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生活污水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培育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省內流域綜合治理指導思路。
2022年12月,湖北省發布《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省、市、縣三級遞進關系,逐級細化流域分區,針對各流域分區單元進行綜合整治。《綱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是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重要支撐,對全國各省級流域的綜合治理工作具有指導作用。
本文以《綱要》為背景,以湖北省黃梅縣為例,分析解讀黃梅縣流域綜合治理方式和實踐成果,探究可復制、可推廣的南方縣級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1 研究區概況
黃梅是華陽河流域的一部分。在這片土地上,反復上演過治水—圍田—防洪逃難—再治水的歷史,一部黃梅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高質量發展,對黃梅尤為重要。
黃梅縣流域十分具有代表性,主要表現在:①地形齊全。縣內地形自北向南分別為山區、丘陵區和平原湖區。②水系發達。江河湖港庫一應俱全。③位置突出。縣域處于鄂贛皖三省交界,北靠大別山脈,南臨長江水道,縣外東西向有鄱陽湖和洞庭湖包夾,縣內東西向有龍感湖和太白湖擁簇。以黃梅縣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為例開展研究,對于探討國內南方縣市流域綜合治理具有示范意義。
2 研究區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研究區流域綜合治理模式重在明確安全底線,即水安全底線、水環境安全底線、糧食安全底線和生態安全底線。在明確安全底線后,分析區域現存的問題和短板,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抓手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整治,守護各類安全底線,構筑地區安全本底,統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2.1 確定安全底線
在落實上級省、市安全底線要求的基礎上,細化縣級安全底線清單,通過點線面要素相結合、空間與質量共約束的方式,明確水安全底線、水環境安全底線、糧食安全底線和生態安全底線,確定流域綜合治理的“底圖單元”,形成發展藍圖。
(1)明確水安全底線。一是保障江河湖庫港防洪安全。長江干堤(黃廣大堤)、西隔堤等二級堤防防洪標準達到100 a一遇,太白湖圩堤防洪標準10 a一遇,太白湖流域排澇標準10 a一遇,新縣河、老縣河城區段防洪標準20 a一遇,縣城區排澇標準20 a一遇,小池濱江新區20 a一遇,大中小型水庫遇標準內洪水不垮壩,大中型水庫、大中型閘站等重點水利工程安全運行達標率95%。二是保障華陽河蓄滯洪區安全有效運行。長江湖口段水位22.50 m(吳淞高程)時,達到啟用條件,規劃蓄洪容積25億m3不減少。三是保障供水和重要河湖生態流量安全。城鄉供水、農村安全飲水保證率、水稻區灌溉保證率、旱作區灌溉保證率分別達到95%、80%、75%。
(2)明確水環境安全底線。確保3個國控及5個市控水質斷面整體優良率不低于50%,其中3個國控水質監測點位優良率不低于67%;保障1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9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
(3)明確糧食安全底線。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保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98.1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83.51萬畝。
(4)明確生態安全底線。嚴控全縣45.58萬畝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2.2 當前現狀
在明確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研究分析現狀存在的問題,抓準區域短板和薄弱環節,為守護安全底線提供導向。
黃梅縣級流域現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防洪形勢嚴峻。黃梅縣位于三川節點(長江、鄱陽湖、華陽河),華陽河流域中游,除縣域自身北部山區來水外,上游還承接武穴來水,而且由于缺乏直接入江排水通道,全縣洪水只能經龍感湖入安徽境內,每逢大汛就出現“長江下壓、鄱陽湖頂托、華陽河關閘”的被動局面;既要防長江大汛,又要防山洪災害,更要防湖港內澇,主要堤防長度達564 km,但堤防標準不高(16個五級堤防,2個三級堤防,2個二級堤防),大汛之年最長汛期達4個多月,防汛難度較大。
(2)水安全保障程度低、洪澇災害風險大。北部山區中小河流亟待系統治理,流域內古角、永安、垅坪三大水庫需要安全鑒定;中部丘陵地區中小河流防洪標準不足,行洪不暢;南部平原湖區入江排澇能力不足,沿江涵閘多存在病險,蓄滯洪區尚未正常啟用。
(3)供水保障能力不足,節水水平較低。供水水源單一,供水設施薄弱,干旱時期難以保障;灌溉基礎設施老舊,灌區灌溉保證率不足70%;節水水平不高,民眾節水意識低。
(4)河庫水質總體有待提升。2021年黃梅縣境內2個長江國控監測斷面、3個大中型水庫監測斷面、1個縣級及9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斷面水質均為II~III類,水質達標率100%,江庫水質總體良好。縣內25個湖泊中僅廣場湖水質達到III類,國控斷面龍感湖(鄂)及市控斷面太白湖(黃梅縣湖心)斷面水質均為V類,龍感湖黃梅水域共有9個主要入湖口,其中老縣河水質為劣V類、大源湖為V類,嚴家閘、老縣河、梅濟港、軍圩港、王大圩港等入湖口總磷濃度均呈重度污染狀態。受長期水產養殖影響,湖泊普遍存在富營養化現象,水生態環境形勢較嚴峻,水環境改善壓力較大。
2.3 守護安全底線
在明確安全底線的前提下,以現狀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抓手守護安全底線。
(1)守護水安全底線。一是提升工程防洪排澇能力。推進長江堤防提檔升級;整治加固西隔堤;對考田河、梅濟港、新縣河、老縣河及八一港等中小河流進行防洪整治;更新改造清江口泵站、八一泵站,增大流域外排能力。二是推進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加快推進華陽河蓄滯洪區建設工程,保障蓄滯洪區順利運行。三是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推進黃梅引江灌區現代化改造和古角灌區、永安灌區、垅坪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四是優化水資源配置,推進重點水系引水調水。積極推動城東水廠擴建及管網延伸工程建設;建設永安水庫應急備用水源工程;研究推進大別山南麓水資源配置工程。五是推進水庫及重點水閘除險加固。積極推動縣域內病險水庫進行新一輪除險加固,加快推進清江口閘、蔡山閘、紅衛閘、新開閘及楊公閘等存在安全隱患的水閘進行整治加固。六是建設節約用水機制體制。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總量強度雙控。加強節水管理宣傳工作,推動全社會參與節水行動。七是推動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設。積極推動黃梅縣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設,包括山洪災害自動監測站網、水工程安全監測平臺、水文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監測系統等。
(2)守護水環境安全底線。一是加強源頭治理。加強全縣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及環境綜合整治,積極謀劃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系統開展龍感湖、太白湖等重點湖泊及入湖支流的水系綜合治理;重點實施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補短板建設,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石膏開采加工源頭污染治理。二是加強生態修復。重點開展黑臭水體整治和龍感湖入湖支流生態修復;重點實施龍感湖西隔堤生態修復(一期)、原順達化工污染地塊修復與治理、老縣河上游和中游段生態修復項目。三是加強風險防控。濱水地區重點防范紡織、印染等工業污染;中部地區實施龍感湖入湖污染物通量監測與管理,提升實時管控、監測溯源能力。
(3)守護糧食安全底線。一是穩面積。堅持良田糧用,到2025年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8萬畝以上,成為“中部地區重要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二是提標準。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高標準農田達到73.26萬畝。三是育良種。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堅持選良種、用良法,推進品種改良,實現優質稻全覆蓋。四是建機制。落實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政策體系,實現政策保本。落實耕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要求,做好“占補平衡”質控標準與補償。
(4)守護生態安全底線。一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北部以“三大水庫”治理、大別山水土保持治理及馬尾山、筆架山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為主;中部以龍感湖流域、長江支流為重點,開展河湖庫生態治理;南部以長江沿岸生態保護與修復為重點,大力實施生態修復。二是全面開展國土空間綠化。推進城市綠化工程、鄉村綠化工程、生態屏障工程、創森工程建設,重點實施荒山荒灘造林、國省干線及長江干堤植樹補綠、口袋公園等建設。三是加強生態要素管控。劃定北部大別山自然山體紅線,守護中部“兩湖多廊”自然格局,嚴格實施南部“長江大保護”管控要求。四是落實生態保護機制。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決扛起治水護林政治責任,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和林長制,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2.4 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初步效果
黃梅縣自2022年始正式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但流域綜合治理思路由來已久,本節以2022年為界,分兩個階段對黃梅模式下的流域綜合治理效果進行分析。
2022年之前,雖沒有形成當前完整的流域綜合治理體系,但所建設的工程基本符合綜合治理理念。如2012年,黃梅縣以水利新縣河治理為基礎,結合公路、城區生態補水需求,統籌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和水景觀,建設了“一河兩岸”工程,把新縣河河水調入縣城王橋河等城區內河,增加了水動力,提升了水循環,改善了水質量,獲得了城區居民一致好評;2018年,黃梅縣推進柳林河小流域治理工程,項目建設內容涵蓋河道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農田灌溉條件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和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流域的防洪標準,改善了流域的水生態和水環境,進一步助力了區域的農業發展,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為更好地推進落實流域綜合治理,2021年12月,黃梅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由縣委常委領銜,成立縣十大重點工作指揮部,統籌謀劃項目推進落實,并實行每季拉練評比結賬。由此開始了黃梅縣流域綜合治理全面建設階段。
2022年以來,黃梅縣一方面緊盯國家發展戰略及行業投資方向,統籌推進了長江干堤提檔升級、蓄滯洪區建設、三大水庫除險加固等防洪工程實施,構筑抵御江水、湖水的防洪安全屏障;實施八一、清江口泵站更新改造,論證新建沱湖泵站、八一(二)站,提升入江入湖排澇能力;加快推進引江灌區新建擴建、大別山南麓等水資源配置工程,保障糧食安全;謀劃推進以梅濟閘除險為節點,以邢港、軍圩港為聯通水系,串聯王大圩、清江、八一等三大泵站,實現三閘聯調、三站聯排,進一步筑牢了水利在黃梅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定位。另一方面,推動建立跨部門跨行業協同治水管水體制。加強各級部門協調配合,統籌各部門需求與資源,探索流域協同共建共治理共管模式,共同謀劃水旱災害防御、水利規劃、工程建設、水資源配置、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調度管理等重大事項,提高決策功效。探索建立華陽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聯動機制。協調推動與武穴市、宿松縣配合,探索流域間協同共治共管共享模式,推動太白湖、龍感湖等湖泊跨區聯保共治,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3 南方縣級流域綜合治理模式討論
黃梅縣以流域安全底線管控助力地區發展的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實施思路可行,實施路徑明晰,實施效果良好,且黃梅縣在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理特征等多方面均具有代表性,可作為國內南方縣級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的示范,予以推廣應用。
(1)流域綜合治理組織模式。治水工作應統籌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等多方面,單一的主管部門難以協調整個綜合治理過程,需由縣級領導牽頭組織,各主管部門配合。
(2)流域綜合治理問題研究。黃梅縣在地理特征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在抓準問題方面,其他南方縣級流域可以參考復制黃梅縣流域綜合治理經驗。
(3)流域綜合治理措施體系。黃梅縣提出的流域綜合治理措施體系主要包括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等四大體系,統籌流域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所制定的措施體系能夠切實可行地解決流域內突出問題,可作為其他南方縣級流域綜合治理的參考。
新形勢下,要統籌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統籌生產、生活、生態,要堅持點源治理和面源控制有機結合,以水系、村莊和城鎮周邊為重點,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以及路和村莊的系統性治理,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進,李青云. 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技術支撐體系探討[J]. 人民長江,2011,42(2):94-97.
[2] 夏漢平. 試論長江流域洪災與綜合治理對策:以1998年長江全流域洪水為例[C] //長江流域洪澇災害與科技對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8-22.
[3] 黃明知,江濤,吳兵. 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模式研究[C] //人水和諧理論與實踐. 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6:879-881.
[4] 孫越崎. 長江流域綜合治理和三峽工程[J]. 群言,1990 (9):17-19.
[5] 張秀敏,劉麗萍,馬生偉. 星云湖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方案研究[J]. 湖泊科學,2001,13(2):175-179.
[6] 朱丹丹,曾曦,肖靜. 城市流域綜合治理總體規劃編制探索[J]. 水電站設計,2023,39(1):19-24.
Exploring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l of County-level River Basins in South China:A Case Study on Huangmei County
DING Mingyang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Planning,Design and Research Corporation,Wuhan 430010,China)
Abstract:In the modern era,river basin governance focuses on uniting the river basin,coordinating production,livelihoods and ecology,and promoting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 and grasslands,as well as roads and villages.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actical efforts in the preparation of county-level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plans,this paper presents ideas,programmes and measures for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a problem-oriented manner. Moreover,experiences and methods are summerized in the aim of exploring replicable and scalable models of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at county level in South China.
Key words: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overall planning;system remed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