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灌籃高手》電影版TheFirstSlamDunk在觀眾群體中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懷舊浪潮。本文基于皮埃爾·布爾迪厄社會學區分理論的場域合法性、資本配置、趣味慣習三方面維度關聯,分析了《灌籃高手》The FirstSlamDunk用戶群體對于該文本的情懷重逢之緣由,旨在為社會學與傳播學耦合關聯探索提供借鑒。
關鍵詞:區分;關聯;情懷;重逢;成因
中圖分類號:J9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4-0100-04
一、布爾迪厄區分理論的內容梳理
(一)概念內容
皮埃爾·布爾迪厄(以下簡稱“布爾迪厄”)在其著作《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中提到的區分理論含有三項重要指標:“合法性”“審美配置”“趣味”。本文通過該文獻梳理出關于區分理論中的三項關鍵性概念及關聯內容:
一則,合法性-場域。布爾迪厄的視角中,事物需具備合約性、合理性的認可或規約,得到相關專業領域內的“專家”“權威人士”審核通過,或者通過圈層內約定俗成的認同。由此得出,通過合法性原則可以分隔出合規性場域的概念性區域劃分。
二則,審美配置-資本。布爾迪厄認為,學歷、閱歷、財產收入、家庭背景等均是相關合法性場域內或占據某一位置的人員所應具備的基礎配置。基于此,人們才有對應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學識資本等。這些資本要素能夠對于同一審美對象或評判事物進行區分性審美或判斷,由此區隔出不同“審美”價值判斷力的群體愛好者和專業人士。
三則,趣味-慣習。布爾迪厄認為,“趣味產生實踐,其是對實踐的自我合理性認知,而且趣味也是被建構出的結構?!盵1]本文認為,趣味之所以能夠認識實踐并產生實踐活動,究其原因是合法性和審美配置的共同協作之下形成的慣習層面。場域中的合法性給予對應位置的承接者相關的權力因素,并且場域內的位置能夠較大程度上決定承接者所在何種圈層及相應資本或配置要素。綜上所述,場域內的合法性與審美配置的關聯直接影響了該區域內承接者們的綜合發展,并使場域中的承接者們較大程度上具備同一趣味,即趣味的同源性。
(二)特征特點
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融合文化:新媒體與舊媒體的沖突地帶》中,以新興媒體與傳統或原有媒體在展演形態、信息渠道、受眾人群、信息內容制作、媒介權力等方面的“沖突”或“不合”為基礎,由此進行兩類媒體融合層面的挖掘并探究其可融之處[2]。
與亨利·詹金斯的媒介融合文化的邏輯起點不同,布爾迪厄在《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中所提及區分、分隔、區隔之意,以上詞意均以場域之中的合法性、趣味、審美配置相互關聯所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布爾迪厄的“區分”理論或邏輯是建立在場域、資本與慣習這三項要素進行相互“關聯”的基礎之上,從而使得場域中的合法性、資本之內的審美配置以及慣習衍生出的趣味彼此之間無法完全獨立而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場域之中確定了某人或某物的合法性地位,從而使得占據場域中對應位置的群體成員能夠有機會獲取與之匹配的配置要素。
可以看出,布爾迪厄的“區分”理論與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論邏輯起點迥然不同。前者的“區分理論”以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為基礎,再進行場域內的差異化區分。后者則以事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作為起因,由此對應領域范圍的文化功能、作用、對象等范疇,并進行融合。
二、《灌籃高手》電影文本的區分呈現
《灌籃高手》動漫以男主角櫻木花道的籃球成長經歷為主線,從而進行湘北高中熱血籃球文本的創作?!豆嗷@高手》動漫的最后一集,以中鋒赤木、小前鋒流川楓、組織后衛宮城良田、大前鋒櫻木花道、得分后衛三井壽、替補隊員木暮學長以及神奈川著名籃球教練安西與球隊經理彩子等為代表的球隊成員乘坐高鐵前往參加全國籃球大賽為結局?!豆嗷@高手》TheFirstSlamDunk電影版銜接并關聯原著籃球賽事劇情文本。不同的是,電影版《灌籃高手》TheFirst SlamDunk在影名文本、情節文本、手法文本三方面與原著均有所區別。
(一)表征意涵:影名文本
《灌籃高手》TheFirstSlamDunk電影,根據電影導演及原著作者井上雄彥對電影名稱的構思:“這是灌籃高手題材的首部電影,因此命名為TheFirstSlam Dunk。‘灌籃高手’四字未變保持與原著一致,這是對早期熱愛這部作品的觀眾們的情懷回饋?!?/p>
新觀影人群作為《灌籃高手》TheFirstSlam Dunk電影文本的潛在觀眾,較大程度會受到關系場域中好友、家人等圈層的直接性影響,由此對影片內容產生慣習式內生趣味。他們在觀看電影時,通過影片話語文本和視聽呈現形式,不斷理解影片文本內容、認同相關價值觀念。影片最終以原有粉絲與新觀影人群節點式連結的網格化傳播達到名譽廣度的最大化,即“傳播的圈層有效化?!盵3]
部分新媒體博主或出于對《灌籃高手》漫畫、動漫的喜愛,或為了獲取部分流量關注,進而成為《灌籃高手》TheFirstSlamDunk電影的前期“宣傳大使”。影片如此命名的緣由是減少新觀影人群的心理落差感。電影文本從宮城良田視角出發重新梳理故事情節,讓新觀眾知曉故事脈絡并使原有粉絲體驗“異化”的“新”灌籃高手元素。
此外,在《灌籃高手》動漫的終章內容中,湘北籃球隊奮勇追分、永不言棄,但最終因外線神射手三井壽的三分球被封蓋而錯失勝利。幸運的是,湘北籃球隊憑借此前的勝利場次積分,順利獲取晉級全國大賽資格。當動漫中湘北高中籃球隊眾人吶喊出“我們去稱霸全國,全國大賽見”的話語,讓80、90后圈層群體等待了近30年之久。以話語為代表的原著元素無不表征著觀眾青年時期的種種“回憶思緒”,促使他們前往觀影[4]?!豆嗷@高手》TheFirstSlamDunk電影播出后,觀影人群以80后、90后為主體,他們帶著與青春重逢與訣別的心情,既興奮又略帶傷感前往觀影,現場座無虛席[5]。北京日報記者前往觀影場外隨機采訪觀眾,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這場比賽,足足等了近30年,從少年步入現在的青壯年,感慨至極?!?/p>
(二)內容表達:情節文本
《灌籃高手》動漫與電影TheFirstSlamDunk在情節文本的呈現方式上存在內容表意區分,且故事邏輯存在延續性、關聯性。動漫內容情節主要圍繞自稱“天才球員”的櫻木花道如何成為一名籃球專業運動員展開,且穿插著櫻木花道與同隊“宿敵”流川楓的籃球技術博弈情節。在動漫中,湘北高中籃球隊挺進全日本高中籃球大賽爭霸的熱血局面,影響了80后甚至90后兩代群體,他們對籃球更加追逐與熱愛,進而形成了龐大的觀眾群體[6]。與此相似的“回憶”盛況還出現在湖南衛視出品的《乘風破浪的姐姐3》中,王心凌的歌曲《愛你》解封了80后心底的懷舊回憶,一股王心凌男孩兒之風頓時席卷全國。
而電影版是圍繞后衛宮城良田的成長展開,講述了宮城良田因為哥哥與家庭的緣故,逐漸成長為全優后衛的故事。與此同時,影片呈現了因宮城良田比賽時的萎靡不振導致湘北籃球隊暫時不敵山王隊的賽事情節。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宮城良田的成長史與湘北和山王的比賽穿插呈現,讓電影內容文本的視覺呈現有所“紊亂”,內容情節的“沖突”之感跌宕起伏程度較大,易產生“懷舊重逢”的間離性效果。
(三)視聽交融:手法文本
在視聽手法層面,《灌籃高手》電影版TheFirst SlamDunk與動漫版本同樣存在區隔,即使電影是動漫版本在故事情節、邏輯方面的賡續。例如,電影的背景音樂《第零感》,是由動漫最終章延續產生的“超然”之聲,主要表現在宮城良田在比賽關鍵時刻突破山王球隊的雙重包夾,打破連續失誤的僵局,迎來籃球隊勝利曙光等畫面中。動漫版音樂《好想大聲說愛你》《直到世界的盡頭》等耳熟能詳的旋律出現,總能讓觀看過、了解該部動漫的觀眾在內心深處激起少年時的“籃球夢”。高涵認為,“懷舊來源于個人經歷和集體圈層?!盵7]然而,“耳熟能詳”的原著音樂未能出現在電影版,這也是部分觀眾對于電影版不太滿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電影文本在視覺感觸維度上與動漫文本存在差異。《灌籃高手》動漫版本符合一般動漫畫質映像,且插播卡通版的“人物廣告”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電影版中的人物從膚質、肢體行為等方面接近于現實籃球隊員的實在性、質感性特質,但原著讀者仍然存在“先入為主”的主觀思維,因此對影片的畫質視覺體驗褒貶不一。
三、區分理論視域下用戶情懷重逢成因分析
布爾迪厄所提出的區分理論圍繞“合法性”“審美配置”“趣味”三個維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諸多“病態”現象進行了實例論述分析。本文通過將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場域”“資本”“慣習”與區分理論的各個層面進行關聯分析,得出“場域合法性、資本配置以及趣味”的維度。由此分析觀影用戶與《灌籃高手》TheFirstSLamDunk電影在情懷重逢層面的原因。
(一)外因
1.電影文化場域:合法性元社區
《灌籃高手》漫畫以及動漫版在全球聚合了較多的80后90后觀眾,并且這些觀眾均具有不同的職業劃分,如程序員、新媒體主播、剪輯師、電影評論員、教師、醫生等職業。這些占據各自場域中分隔位置的《灌籃高手》粉絲依據文本中某位人物進行鏡像投射,觀影過程中隱喻般形成情懷聚合效應場域,使得該粉絲圈層逐漸從各自的節點化朝著同一文本媒介方向集中。此外,由于井上雄彥在《灌籃高手》TheFirstSLamDunk電影版即將“登陸”國內之前,便在自媒體賬號中宣傳推廣,所以懷舊萌芽熠熠滋長。
動漫文本的媒體宣傳與原創作者井上雄彥對該文本黏合度較為穩定的圈層群體情懷回饋的聯合化學反應下,形成了沉浸式、場景化觀影場域,即合法性元社區,并凸顯了數字化時代元社區場景化表現[8]。
2.用戶周邊資本:圈層文化配置
媒介融合環境下的消費社會中,模型技術在質量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之下生產出了衍生品的迭代產物,即“周邊”。這些“周邊”產物憑借產品樣式多樣化、做工精美等優點,受到了粉絲的特別關注?!豆嗷@高手》動漫盛行之際,我國流行的相關衍生品便是漫畫書和影視文本中湘北高中籃球隊相關人物的球衣,例如櫻木花道10號球衣、流川楓11號球衣等。
在原著作者兼導演井上雄彥于個人媒體賬號發出電影即將上映的相關消息時,我國的“周邊”生產商制作了該文本中的相洋籃球隊、海南籃球隊、湘北籃球隊主要隊員的隊衣以及湘北五虎海報等。此外,文本中“反面”角色鐵男的服飾被眾多觀眾青睞,他們紛紛身著該服飾來到影院觀影。“周邊作為2.5次元或中介性產物,是愛好者們與《灌籃高手》文本共聯的建構性場域。用戶可通過周邊產品進行再符號化活動并實行文化情懷表達,關聯自我認同并建構編碼的暫時性意義共同體。”[9]
《灌籃高手》電影版TheFirstSLamDunk的“周邊”產品應和著社會場域中占據不同位置的文本個體。因為年少時具有相同文本劇情收看與周邊購買等經歷,關聯著彼此,協同“建構了沉浸式解碼《灌籃高手》文本場域,共筑該文本‘永不言棄’價值觀的解碼圈層[10]?!?/p>
(二)內因
《灌籃高手》文本用戶情感的延續、賡續是因為具有同源性的趣味所導致的,趣味的形成與文化場域以及資本配置有關。《灌籃高手》電影版TheFirst SLamDunk的用戶圈層雖個體的場域占位不同,卻因共同的文本愛好而內在關聯。由于市場資源配置占比的宣傳策略原因,致使用戶周遭的“信息繭房”不斷擴大,用戶接收相關信息的頻率較高、信息面擴大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排除新媒體博主對于流量的獲取、蹭熱度等,但也是這種行為協助了《灌籃高手》電影文本的宣傳廣度、寬度不斷拓展。
因此,用戶群體對于《灌籃高手》電影版的上映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源于該文本場域的合法性與市場資本的共同建構促使用戶圈層重拾趣味慣習”[11]?!豆嗷@高手》電影版TheFirstSLamDunk終與鐘愛該文本的群體相逢,這也是他們與年少情懷重逢。
四、結 語
本文以布爾迪厄的區分理論作為解讀《灌籃高手》電影文本的理論邏輯與寫作邏輯,同時將該理論與場域理論相融合,對場域區分理論之合法性場域、資本審美配置、趣味慣習三維度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說明及案例研究,由此客觀化解釋該文本的用戶圈層與自我青春情懷重逢之緣由所在。需要強調的是將布氏的社會學方法使用于文本中,能使用戶研究相對系統性與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皮埃爾·布爾迪厄.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M].劉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357-376.
[2]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95-128.
[3] 黃駿.傳播是觀念的交通:查爾斯·庫利被忽視的運輸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3):57-74.
[4] 圖亞特·霍爾.表征[M].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5-30.
[5] 袁云兒.觀眾感慨:“我們與青春重逢了”[N].北京日報,2023-04-22(07).
[6] 葛怡婷.《灌籃高手》票房逼近4億元在電影院里聽見熱血青春的回響[N].第一財經日報,2023-04-25(A12).
[7] 高涵.從懷舊心理解讀《灌籃高手》重制熱潮的原因[J].視聽,2018(12):94-95.
[8] 謝靜.場景化:數字時代的元社區生成[J].南京社會科學,2023(5):112-122+134.
[9] 陳霖,王冶.體驗“周邊”:2.5次元文化實踐———以《灌籃高手》粉絲為例的考察[J].當代傳播,2019(6):64-67.
[10] 鄭和明,葉鳴.體育動漫影響青少年籃球價值取向的接受理論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3):84-88.
[11] 劉暉.從趣味分析到階級構建:布爾迪厄的“區分”理論[J].外國文學評論,2017(4):48-67.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