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探索散文教學的獨特模式、提高散文教學水平為目的,以統編版高中語文課文《荷塘月色》為例,從通讀課文、再讀課文、細讀課文和研讀課文四個方面出發,通過梳理游蹤、賞析美景、體悟情感、挖掘內涵等方式,研討散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礎上歸納和總結散文教學經驗,不斷提升散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教學;有效策略;《荷塘月色》
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情文相融、形式開放的文體,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古今中外的多篇名家散文,涵蓋了寫景、抒情、敘事、哲理等多種類型。其中《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懷的代表性散文?;诮杈笆銘焉⑽牡奈捏w特點和主要內容,教師要選取有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還原文章中鮮活靈動的景色、挖掘文章中深藏不露的文化內涵,感知作者獨特的氣質和情懷。擬圍繞《荷塘月色》的文本內容展開具體的研討和分析。
一、通讀課文,梳理游蹤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懷的現代散文,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展現了作者的游蹤。在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指導學生通讀課文,尋找作者的游覽蹤跡、明確作者的視角變化。
游蹤,即作者觀賞景物的先后順序。當學生明確散文的游蹤后,也能明確整篇文章的布局線索和構思特點,進而為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做鋪墊。從《荷塘月色》的整篇課文來看,學生可以梳理出作者的游蹤,為“家——出門——小路——荷塘——四周——回家”。在梳理游蹤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布局線索和構思特點。依據“家——出門——小路——荷塘——四周——回家”的游覽蹤跡,學生可知,在文章的開頭部分,作者為了排遣內心的不平靜不得不出門,這是游蹤的起始點。出門后,作者在月夜下欣賞荷塘的美好景色、展開了神游和遐想。而到了文章的結尾處,作者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回到家門口,原因是思緒頗多、心緒煩亂。表面上看似歸于平靜,但作者內心的波濤洶涌反而更加強烈。由此可見,“頗不寧靜”是作者出門的原因,“排遣心中的不寧靜”的具體手段是觀賞月夜荷塘的優美景色,“表面上獲得寧靜”是最終的結果。這樣的安排使得整篇文章邏輯清晰、布局精巧、嚴謹有序。在閱讀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欣賞了月夜景色。
以梳理游蹤作為散文閱讀的首要任務,目的是理順文章的邏輯線索、明確作者的心境變化。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游蹤,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還原文章的邏輯線索,還能夠為后續的細讀和研讀活動打好基礎,以便學生與作者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再讀課文,賞析美景
寫景是散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在借景抒懷的散文中,景物描寫更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而再讀課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賞析散文中的美景,體會作者傳情達意的方法。在賞析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細品慢賞,讓學生反復咀嚼文章中精妙的表達方式和描寫手段,并引導學生著重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怎樣觀看景色”“產生了怎樣的感覺”以及“引發了何種感受”等多個問題。
以《荷塘月色》一文教學為例。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概括文章中的景色,如“小路的美景”“荷塘的美景”等,由此明確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梳理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觀景技巧。通過品味課文的語句學生可知:在觀看小路上的美景時,作者是四處打量的;在觀看荷塘的美景時,作者采用了由上到下的描寫順序;在觀看月夜下的景色時,作者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描寫順序;在觀看四周的美景時,作者采用了眺望的角度描寫。
在觀景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深挖作者的主觀感受。比如,在觀看荷塘的美景時,作者用“荷葉如舞女的裙”“荷花如明珠”等語句,概括性地展現了自己的感受。從這篇文章的寫景語句中可知,作者所形成的觀景感受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變形夸張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撲朔迷離的情調。
通過再讀課文,學生被代入到作者的視角中觀賞文章中的美景,可以直觀地體會散文的景色特點、了解作者的寫景方法,同時也可以還原文章中的畫面,進而感受散文的審美意蘊和別致韻味。隨著閱讀深度的增強,學生可由景入情,進一步感受作者的主觀情思。
三、細讀課文,體悟情感
散文大多都是抒情的,尤其是借景抒懷類的散文,作者會通過細膩刻畫景物的特點、寄托自己的主觀情感。只有深入地體悟景色背后隱藏的情感,才能發掘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心境變化,才能真正與作者感同身受,進而獲得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因而,在散文閱讀指導的第三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讓學生潛心尋找文章中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表達情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等問題。由此,學生便可更深入地體悟散文的情感。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以藝術化的形式將自身的情感寄托在文章的語句中。在文章的首段,除了開頭處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直接抒發了感情之外,后面“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一句,從正面展現了作者心里的“不寧靜”,體現了作者內心的煩躁與不安。而正是因為不安,作者才產生了出去走走的想法。通過細讀第一段,學生可以還原作者輾轉反側、郁悶難安的心緒,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煩躁和苦悶。
讀到“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等語句時,學生可以看出,與之前煩躁難安的情緒相比,作者的情感悄然發生了變化,他慢慢變得平和了。尤其是在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作者巧妙地運用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描寫方法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月夜荷塘的色彩、大小、氣味和聲音等特點,營造了一種安逸美好、朦朧浪漫的氛圍,打造了一種如詩如畫的美好意境。從這里不難看出,此時的作者已經暫時獲得了內心的寧靜。作者在美好的月夜中拋卻了復雜的情緒。但是,作者的寧靜又被打破了,當他聽到了樹上吵人的蟬聲以及池塘里叫個不停的蛙聲時,作者內心的寧靜、美好轉變為焦躁、不安、郁悶,這種情緒濃得化不開、吹不散。當現實中無法排遣情緒時,作者又轉而走進歷史的情境中,通過回憶經典詩句,感受人世間景物和人物的美好。但是美好的情緒是短暫的,當回憶結束后,作者又陷入自己“淡淡的哀愁”之中。
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教師聚焦文章中表現情感的語句,指導學生細品和分析這些語句。在品讀時,學生細致地分析文章中的關鍵字和關鍵詞,領會句子的深意,同時也體會了作者的情感變化歷程。
四、研讀課文,挖掘內涵
《荷塘月色》一文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挖掘文章中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
首先,關注文章中的詩意之美?!逗商猎律芬晃牡挠迷~頗有講究,沿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風格,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和對意境的刻畫彰顯了獨特的構思以及高超的用語藝術,增強了整篇散文的畫面美、色彩美。
其次,關注文章中的文學理論?!霸娭杏挟?,畫中有詩”是宋代詞人蘇軾對唐代詩人王維的評價。這一文學理論對后世的文學創作、藝術創作具有深遠影響。雖然《荷塘月色》是一篇現代散文,但是在文中,作者也融入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文學理論。作者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勾勒了絕美的“月夜荷花圖”,又在寫景的基礎上表現了理想旨趣、尋找了精神寄托,這與古代文學中的“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相承接。
最后,關注文章中的疊詞藝術?!逗商猎律芬晃闹羞\用了大量的疊詞,如“亭亭”“田田”“脈脈”等。通過運用疊詞,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增強了荷花的情態和風韻,使得整篇文章實現景與情的深度交融,塑造了一種典雅和清麗的美。此外,疊詞的運用也強化了荷花的意象特征,彰顯了朱自清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質。
總之,作者以極具詩意特征的字詞和語句,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面,塑造了獨特的荷花意象,寄托了作者的情志。通過深挖散文文化內涵的方式,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還獲得了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
綜上所述,以《荷塘月色》一文教學為例,圍繞通讀課文、再讀課文、細讀課文和研讀課文四個階段,從梳理游蹤、賞析美景、體悟情感和挖掘內涵四個方面研討了高中語文散文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鉆研了一套獨特的閱讀方法。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既領悟了散文中美好的景色、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還掌握了閱讀散文的獨特技巧,這對學生的散文學習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王飛.論借景抒懷散文的六個教學環節——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J].學語文,2022(6).
[2]徐裕華.怎樣開展散文閱讀教學——以《荷塘月色》的教學為例[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2022(10).
[3]郟峰.以《荷塘月色》為例談文本解讀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20).
作者簡介:陳雪萍(1984— ),女,甘肅省武威第一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