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標與考核角度的變化,從素質或應試的角度,都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進一步改進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紅樓夢》。近年來,圍繞《紅樓夢》的閱讀與理解逐漸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面對教學中“素質的”與“應試的”的不同要求,教師需要對高中語文關于《紅樓夢》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進行反思,發現《紅樓夢》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應對策略。
關鍵詞:《紅樓夢》; 高中語文教學;“教師為主導”;核心素養
2016年北京高考《考試說明》在語文科目中增加了對《紅樓夢》等12篇文學經典的考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在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課程中都設置“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且將《紅樓夢》列于首位。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中指定《紅樓夢》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內容。縱觀近年來高中語文教學政策的調整,無論從新課標要求或教材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探究《紅樓夢》愈發成為高中語文授課的重點。
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作,《紅樓夢》被譽為“中國歷代以來唯一以一本書的研究,而建立起一門專門學問的作品”。如何在新課標規定的“18課時”內引導高中生閱讀、理解這部文學著作成為近年來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
一、教材、考核與《紅樓夢》教學
“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強調教師要“引起學生能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并促進學生有效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即教師要“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講授《紅樓夢》是對教師實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的考驗。因為《紅樓夢》屬“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閱讀量大,而課堂能用于閱讀的時間又十分有限,有大量任務需要學生課后完成。正如新課標中提到的“整本書閱讀”應以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組織、交流與分享,擔當起“主導”的作用。所謂“教師主導”,不僅體現在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把控,更在于用自身對《紅樓夢》的閱讀經驗為學生進行方向上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情節與其所記錄的傳統文化。
閱讀、理解《紅樓夢》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這是由于高中語文教學存在兩個面向:即素質與應試。一方面,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養,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另一方面,語文教學的成果最終要接受高考的檢驗,高考考核方式的變化對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狀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兩個面向相輔相成,相互交織又各有側重,共同影響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
《紅樓夢》有著文學、語言、歷史、民俗等多維度的價值,對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從2019年高中語文統編版教材的推行,便能窺見《紅樓夢》對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在人教版教材中,《語文》必修三設置了《林黛玉進賈府》一課,只引導學生閱讀《紅樓夢》片段而不要求閱讀全書。在“名著導讀”單元,人教版教材簡單介紹了《紅樓夢》的寫作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并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形成屬于自己的理解。而在2019年后推行的統編版《語文》必修(下冊)中,《紅樓夢》被置于“整本書閱讀”單元,教材中設置了“閱讀指導”,為學生提供“把握前五回的綱領”“抓住情節主線”等提示,以引導方式帶動學生思考,強調的是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材為《紅樓夢》規劃的“學習任務”中展示了“詩詞”“日常描寫”等角度又對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大有裨益。
無論從本身特點,抑或教材改革的角度,《紅樓夢》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都應受到足夠重視。在授課過程中,為了推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教師更要進一步擔負起教學“主導”作用,注意給出盡可能多的角度供學生理解、感悟《紅樓夢》。同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思考“紅樓文化”對現實生活、當代社會的意義,增強文學與實踐的結合,進一步發揮《紅樓夢》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意義。
(二)考核方式的要求
高考對《紅樓夢》考核難度的增加同樣要求教師進一步重視《紅樓夢》教學。高考對語文教學起著積極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因此,探討《紅樓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亦離不開對高考相關命題內容、考核方式的分析。
以北京卷2019年和2020年的高考模擬考試為例,2019年共考查《紅樓夢》7次,題型多為“微寫作”,只有部分試題涉及對《紅樓夢》的深度閱讀。如2019年海淀區二模的閱讀便以“大觀園試才對額”為題,要求學生深入理解賈政、賈寶玉的人物想象。豐臺區二模又涉及《紅樓夢》中的節日習俗,并為《紅樓夢》設計文創產品。在2020年對《紅樓夢》的9次考查中,考核方式多為簡答題,且題目都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深入閱讀、研究《紅樓夢》情節及其敘事藝術。
近年來關于《紅樓夢》的考查愈發細化,對原著情節、意涵的考查逐步加深,難度上有所提升。其中,最常考查的是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與分析,人物關系的理解也逐漸受到重視。通過高考命題趨勢可知,僅理解“寶、黛、釵”已不能滿足當下要求,學生對《紅樓夢》中襲人、晴雯、紫鵑乃至王夫人、趙姨娘等人物同樣需要形成自己的認識。這便需要教師進一步發揮教學“主導”身份,給予學生對應的提示。此外,《紅樓夢》的“草蛇灰線”敘事手法也成為考核的重點,同樣需要教師給予相應指導,帶領學生自主探究判詞、曲詞等與后文情節的對應。最后,如何理解代表性評點也是《紅樓夢》考核的重點。如《紅樓夢評論》《西江月·批寶玉》的以試題的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分析,這也提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將經典文學批評作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紅樓夢》的抓手。
二、《紅樓夢》教學要求的反思
《紅樓夢》教學是“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面對新課標與考核的共同強調,目前的《紅樓夢》教學設計雖有進展,但仍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無論是課上的教學設計,還是課下輔導、延展讀物,都向教師的教學“主導”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在過往的教學研究中,學者們往往關注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反思不夠深入,有時會因“未能處理好教師課內指導與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的關系”導致“整本書閱讀”效果不夠理想。進一步結合高考考情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進行分析,則又有下列問題可進行深入反思:
(一)學習任務管控卡片的設計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設計“學習任務卡”對學生課下的閱讀、學習情況進行把控。然而,目前的卡片設計多注重“內容提要”“短評”“人物分析”等內容,這雖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升思維靈活度,但對學生思考的深入程度缺乏足夠的引導。因此,若課上未對此進行進一步強調,學生便較難全面理解考核中常出現的名家評點、判詞曲詞。
(二)解讀書中人物的過程
人物在《紅樓夢》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人物的分析也是授課的重點。但在以往授課中,教師往往只請學生梳理人物關系,并引導學生對自身感興趣的人物進行深入分析、交流,而對其選擇人物的過程缺乏進一步的引導,對人物關系與人物性格的分析關注較少。這便容易出現班級中同學集中討論“寶、黛、釵”或王熙鳳、劉姥姥等主要人物,而對襲人、晴雯、紫鵑、王夫人等關注較少,這便難以滿足當下考核中對《紅樓夢》人物理解的要求。
(三)探究角度的局限
在《紅樓夢》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會以原著片段帶領學生進入深度閱讀,并設置一定的主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但是,教師所提供的探究角度又往往局限于“判詞”“人物討論”等,難以滿足現有的考核體現出的更為豐富的角度。例如,《紅樓夢》中第二十二回的猜燈謎與人物命運、第四十八回如何品鑒香菱學詩的過程都可作為新的探究角度。考核的變化要求教師進一步細讀文本與“紅學”前沿,選取盡量多的角度供學生思考。
高中語文教學除滿足考核的需求外,也要重視通過《紅樓夢》教學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其中,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至關重要。新課標指出“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需要“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寬文化視野”,同時又要注重語文學科的“實踐性”,這便提示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時要注意“走進書本”又“走出書本”,思考文學與當代社會的關系。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僅要提示學生盡量了解考核中重復出現的研究角度,更要嘗試超越考核范圍,為學生展示更為豐富、廣闊的思考角度,這些都有賴于對課堂設計的不斷改進。
三、《紅樓夢》教學模式的改進
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身份對“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影響。“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成效如何,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過程性指導的水平”,為使學生對《紅樓夢》的理解更為深入,貼合新課標與考核的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借鑒上述問題進行改進,進一步打磨教學設計,在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中完成名著閱讀。
首先,在閱讀《紅樓夢》開始前,教師應著重強調閱讀原著的重要性,及原著與課外讀本的差異,引導學生感悟原著的語言之美與敘事之細膩。此外,教師可查閱《紅樓夢》版本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相應提示,使學生盡量選取注釋完整、準確的原著進行閱讀。
其次,在設計閱讀任務表對學生課下閱讀情況進行監控時,教師應進一步發揮“主導”作用,可將相關章節的名家評點、經典試題融入學習任務卡,并引導學生進行簡單作答。如閱讀“劉姥姥進大觀園”可加入對劉姥姥“黠而俠”的評論幫助學生理解劉姥姥的人物形象、借助“敏探春”“醋鳳姐”等人物的“一字評”引導學生解讀《紅樓夢》人物性格。通過評點、試題的引入,能幫助學生真正深入文本,理解人物、情節,避免浮于表面。
再次,在課堂教學環節,小組合作與討論常常是教師用于引導學生研讀《紅樓夢》的方法。通過交流合作學生得以承擔起學習的“主體”地位,加深對經典作品的理解。對于小組分工的過程,教師同樣應承擔起“主導”的作用,盡量提供豐富的研究角度,注意對過往考點的覆蓋與總結,保障學生思考角度的多樣性。教師可引導各小組分別選取《紅樓夢》中詩詞、判詞、曲詞、一位或幾位人物進行探究,但小組間要避免重復。教師還應引導各小組定期反饋,形成研究報告,并在班級內展示成果,與同學間相互交流、學習。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引用原文詞句,品讀《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對白、情態,必要時可借助影視資料分析人物與情節。在解讀《紅樓夢》人物時,教師可嘗試以一個人物為基點,帶領學生沿人物關系圖,在特定情境中分析人物關系、解讀人物性格,在重視主要人物的同時不忽視人物群像、人物關系的分析。如在討論“黛玉進賈府”一節時,可以王熙鳳為切入點,分析她在榮國府的身份,她與賈母、王夫人的關系,以此解讀他們之間的互動,以便加強學生對《紅樓夢》人物的理解。
高中階段的教學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又是將學生引導向大學階段研究、學習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身份構成了學生“主體”身份的前提和保障,是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體悟《紅樓夢》的關鍵。為滿足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需要兼顧學生興趣、考核要求、核心素養培養、文學與現實關系等多個角度,多種需求共同為教師的教學過程提出了考驗,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教學,引導學生體會經典、感悟語文課程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童慶炳.《紅樓夢》、“紅學”與文學經典化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2005(4).
[2]陳佑清.學習中心課堂中的教師地位與作用——基于對“教師主導作用”反思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7(1).
作者簡介:張歆(1991— ),女,博士研究生,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研方向為文學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