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師表》的教學要在傳承中創新。文中的真情與憂思是解讀的著力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一言一語,都是“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感情凝聚,文中所表露出來的憂國思國之情,既是諸葛亮對劉禪的言說,又是對自己的言說。諸葛亮以這種言說的方式,錘煉自己的認知,鞏固自己的信念,兌現自己的承諾。解讀《出師表》的真情與憂思對掌握文章主旨大有裨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分析;《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對于耳熟能詳的《出師表》,毫無懸念地繼續被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所收錄,進一步彰顯了這篇作品的經典地位。在年復一年的教學中,面對這些經典作品,相應的教學活動、教學方式等既需要傳承,又需要創新。當很多同行致力于為經典課文的教學開辟新空間的時候,筆者想強調的是創新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經典文本一定有其不變之處。圍繞這些不變之處,將課文中的營養進一步汲取,這無論是對于學生的知識積累,還是對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出師表》中的真情與憂思是解讀的著力點。
一、情真且意切
《出師表》的作者是三國時代蜀國丞相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勤勉治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當時其治下的蜀國,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在軍事上亦能以弱國之力五伐中原。由此可見,諸葛亮是治國、治軍的能臣。但這樣的能臣也有自己的擔憂,這份擔憂寫在了《出師表》中,內容真實、情感真摯,是一篇千古絕唱。解讀這篇課文,首先應感悟的就是文中的情真意切,這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從情感上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收獲親其文而信其道的效果。那么,《出師表》中的情和意又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
文章第一段中有如下一些真情訴說: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一句中,諸葛亮用一個“誠”字表達自己對形勢的判斷與憂慮,即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而所追求的是后主劉禪與自己的共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這一句則在強調“侍衛之臣”與“忠志之士”之所以“不懈于內”和“忘身于外”,正是因為有“先帝之殊遇”,至今仍然心有“追”念,這是用作者和大臣對舊人、舊事的感念,來讓劉禪認識到“侍衛之臣”與“忠志之士”與其雖非血脈相通,但卻是志氣相連的;“誠宜開張圣聽……不宜妄自菲薄”這一句,是對劉禪的諄諄教導,且同時指向為君者的內外修煉,即內心要認識到自己的重任并以之激發自己的強大,這樣才能不輕易看輕自己,對外要認識到良臣謀士的重要,只有開張圣聽才能博采眾長,才能招聚更多的英才。
文中還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于是內心“由是感激”,于是也就作出了“遂許先帝以驅馳”的回答。這一諾,就是“二十有一年”。這是用一生來完成一諾,是我國古人的士之風骨,至今讀來仍然令人感慨。
類似于此的語言在文中還有很多。多次教學《出師表》一文的教師對此或許沒有太多感覺的時候,如果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認識這樣的告誡,就會發現這是一位父親對孩子的話語。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場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語言。有過父母經歷的教師都知道,自己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是多么地追求全面,生怕自己的認識趕不上孩子成長的需要。以這樣的視角來看諸葛亮在文中的話語,就能夠讀出諸葛亮以丞相或者相父的身份,在《出師表》中的一言一語都是“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感情凝聚,是諸葛亮在特定交際語境下對后主劉禪的真情言說。
二、憂國又思國
在讀到了濃郁的情感之后,當然還不能止步于此。諸葛亮在文中所體現出來的憂國、思國則更令人動容。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后世所感懷,其憂國、思國之意在《出師表》中也有著充分地體現。教學此文可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傳統意義上的大義之言轉化為學生能夠感知、能夠聽得懂的語言。
比如,文中說“郭攸之、費祎、董允”是“良實”,是“志慮忠純”之人。所以“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這里因果關系在于只有“志慮忠純”的“良實”,才能咨以宮中之事。又如,文中說“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三國演義》中的向寵并不是名將,但他出現在《出師表》中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學生帶著這樣的思路解讀“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就可以發現這里同時寫了向寵的品行與才能,一個善良公正的人就能夠立于天地之間,一個曉暢軍事的人,就能夠馳騁于疆場之上。這其實也在告誡劉禪,要知曉“營中之事”,就要選擇這樣的人。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從內外兩個方面給劉禪提出了治國建議。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提出這些建議,恰恰是因為諸葛亮看到了劉禪的不足。如果說軍事方面還有諸葛亮自己來主持,那么當其率兵出征的時候,后方就有很多的隱憂。所以,相對于后方的軍事而言,對于“宮中之事”,諸葛亮一口氣推出了三個良臣,且要求“宮中之事,事無大小”,要“悉以咨之”。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后方的擔憂溢于言表。
文中最有名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則更是為劉禪、為后人指出了治國立身之道。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擁有辨別小人的能力,而這一點在文中并沒有直接寫出來。因為以這樣的話語來教導劉禪,很容易亂了君臣之道。因此,諸葛亮只能將這樣的教導隱藏在言語當中,以期待劉禪自己去揣摩感悟。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表露出來的是憂國思國之情,既是他對劉禪的言說,同時又是對自己的言說。諸葛亮以這種自我言說的方式,錘煉自己的認知,堅守自己的信念,兌現自己的承諾,并試圖以自己的言說去影響劉禪。這種飽含在語言文字當中的對國家的憂思,至今讀來仍然令人動容。
三、憂思顯真情
初中語文教材收錄《出師表》一文是因為《出師表》是一篇感人肺腑、名垂后世的表文佳作。從真情與憂思兩個角度來解讀這篇課文,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讓學生在感知真情的同時受到熏陶。初中學生學習《出師表》,引導學生在解讀文中真情的同時,感受作者對國家的憂思之情,不僅能夠從情感上建立起解讀文本的基礎,而且從認知上形成靠近作者的動機,讓文本解讀的邏輯更加清晰,促使學生透過《出師表》,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關于諸葛亮更加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
解讀《出師表》一文后,諸葛亮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智者”形象,就增添了“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內涵。諸葛亮用自己的付出給后人樹立了一個賢臣的形象與榜樣。在這一形象與榜樣的背后,是他對國家憂思形成的精神脊梁。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表達了真實的情感,一片赤誠,用心良苦。筆者認為只有真實的感情,才有可感知的必要;只有真實的感情,才有可親近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后人,都會因為憂國思國之情而繼續感動后人。因此,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品質也就能夠不斷地延續、繼承和弘揚。今天每一個學習《出師表》的初中生都會從中受益,用實際行動傳承和弘揚家國情懷,堅守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曹慧(1981— ),女,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實驗初級中學康橋路校區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