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讀《臺階》這篇小說有多個視角,研究小說中的情感描寫應當是文本解讀的應有之義。基于情感線索,從追求高臺階過程中的情感、搭建高臺階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高臺階過程中的情感三個方面來解讀本文,分析父親這一角色特征,開辟一條新的文本解讀路徑,并從中發現那些指向情感、激活內心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臺階》;情感描寫;父親形象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選入了李森祥的《臺階》一文。自從該文被選入語文教材之后,便引發了研究熱潮。解讀這篇小說有多個視角,研究小說中的情感描寫應是文本解讀的應有之義。情感具有主觀特征,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一篇小說,不同的人在同一階段面對同一篇小說,通常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但所有的基于情感的分析都離不開對文本中情感描寫的梳理。分析情感不是孤立的,必然伴隨著對小說中的人物與事物描寫的分析。只不過基于情感的分析,意味著情感是分析的主線,而人、事、物都伴隨著這條主線演繹故事,進行情感的傳遞。擬對《臺階》中情感描寫展開分析與討論。
一、追求高臺階過程中的情感
李森祥的《臺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充滿溫情的父親形象。相對于其他文本而言,《臺階》中的父親一改往日傳統的嚴父形象,多了一點“人情味”和“精氣神”,當然還有李森祥潛藏在文本中的對“父親”命運的深深惋惜。這樣的宏觀概括,準確地描述出一位追求高臺階的父親的形象。從情感脈絡的角度來分析,父親在追求高臺階的過程中,具體有著怎樣的情感追求呢?
即使是初次閱讀文本的讀者,也能夠發現“臺階”就是父親心中的執念,父親孜孜以求的就是“高臺階”。課文的第一句話就是“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即使不繼續往后讀,也能夠發現在這句話有著豐富的內涵。大多數讀者都能夠讀出“臺階低”顯然不只是指真正的臺階低,更意味著父親所張羅的這個家地位低。通過臺階來彰顯一個家庭的地位——“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應當是某一時代下某種社會現實的反映。因此,這個臺階就是社會關系的縮影。當然,這里還有值得分析的地方,那就是“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是“父親”的執念。為什么是父親呢?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家的臉面就是父親的臉面,父親的臉面也就是家的臉面。
從文中的描寫可以發現,作者自己家已有的三級臺階原本也是父親努力的成果,搭成臺階的三塊青石板是父親從山上背下來的,父親背石板的過程,隱含著父親為這個家庭付出的過程。盡管父親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還為磨破了一雙麻筋草鞋而感覺可惜,這個時候所搭建起來的三級臺階,其實并沒有完成父親的心愿。所以,當臺階成為作者兒時玩耍天地的時候,在父親的心目當中,這絕不是理想的臺階。可以說父親一生的追求都只能通過他心中的臺階來體現。
這是一個樸實父親心中最簡單的想法,卻也是這個父親一生的情感所系。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說“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累了一輩子”,這也就意味著父親的理想其實并沒有被充分宣揚過,絕大部分是父親內心的所思所想,偶爾在自己的家人面前提過。這種深埋在心中的情感,成為父親永遠放不下的追求。所以父親“日夜盼著,準備著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當所有的情感都濃縮于臺階這一事物時,父親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對搭建高臺階的不懈追求。
二、搭建高臺階過程中的情感
從《臺階》情感內蘊賞析的視角來分析這篇課文,會發現這篇小說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巨大的教學價值。情感元素顯然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認為搭建高臺階是父親的愿望,搭建高臺階的過程就是父親將隱藏在內心的情感抒發出來的過程。
文中強調,父親為了搭建高臺階,有一個“十分漫長”的準備。用后文的話說,“父親就是這樣準備了大半輩子”。這種準備既有磚和瓦的材料準備,也有金錢的準備。因為這樣的準備十分漫長,幾乎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水滴石穿式”的準備。在這樣的準備過程中,父親心里存在著永恒的動力,這一動力來自“父親坐在綠蔭里”“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在這一動力的驅動之下,“塞角票的瓦罐滿了”“鵝卵石堆的小山般高”。當所有條件滿足后,就“選定一個日子,破土動工”。
動工的那一刻,就是開始搭建高臺階的一刻。搭建高臺階的過程也成為幫助父親打開心結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父親所要抒發的情感其實并不來自家庭的貧窮,也不是因為生活的潦倒,甚至也不是因為鄰里之間的攀比。對于父親而言,搭建高臺階是一種非常純粹的追求,是源自父親心中追求高地位的執念,是父親認為能夠安慰自己的情感所系。
最終當高臺階搭建好之后,面對九層的新臺階,父親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卻出乎作者的意料,甚至也出乎父親自己的意料。在這樣的高臺階之上,父親沒有尋找到期待中的成就感。坐在臺階上磕煙的時候,父親的手感是不對的;坐在臺階上跟路人打招呼的時候,父親的回答是出錯的。在后來坐臺階的時候,父親越坐越低,因為“他總覺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更令人嘆息的是,父親擔了一擔水走過九層臺階卻閃了腰……所有這些都與父親預期中的情感體驗有很大差距。這個時候父親的心情是復雜的,當“父親閑著沒什么事兒可干”的時候,終于“覺得很煩躁”。這個時候高臺階卻成了橫亙在父親面前的一道障礙,父親“也不愿意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臺階”。兩個“也”字將父親的落寞描寫得淋漓盡致。
可以想象,在擁有了高臺階之后,父親內心的情感變得更加復雜。說到底就是父親更加茫然了:自己大半輩子的追求真正實現之后,似乎并沒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情感體驗。作為讀者此時就需要探究:當父親擁有了高臺階之后,他到底有著怎樣的情感訴求呢?
三、體驗高臺階過程中的情感
回答上述問題,必須站到文中父親的角度去揣摩。在解讀文本時不妨思考:“如果我就是文中的父親,會經歷一個怎樣的情感演變過程?”可以肯定地講,父親的情感伴隨著他的努力以及目標的一步步實現,已經在深刻地發生變化。當父親心中的執念數十年一成不變時,其實執念本身已經淡化了意義,而努力也就成了一種直接的選擇。當高臺階搭建好之時,實際上就是父親面前沒了選擇的時候。所有的情感在這一刻被消弭了,父親也就茫然了。
有人說,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中訴說一個深刻的道理,往往更容易打動讀者,《臺階》就是這樣的一則文本。當看到作品中的父親為了改變自己的地位,奮斗了大半輩子,終于建成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時,人們會認為這樣的一個故事反映了普通農民的內心對贏得他人尊重的渴望。筆者認為更需要看到其中的情感線索。在解讀課文時,既要看到文中的父親性格鮮明,善良質樸,勤勞節儉,致力改變現狀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同時也要從父親身上看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平凡和偉大。這種平凡和偉大從來不是空洞的符號。就文中父親這個角色而言,高臺階搭建好之前情感的堅守,與高臺階搭建之后情感的消散形成了鮮明對比,恰恰能夠在平凡之中折射偉大。基于情感線索解讀本文,解讀《臺階》中父親這一角色,可以開辟出一條新的文本解讀路徑,并從中發現那些指向情感、激活內心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石杰.《臺階》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述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21).
[2]李小強,李森祥.《臺階》的情感內蘊[J].文學教育(上),2022(8).
[3]王霞,李森祥.《臺階》文意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8).
作者簡介:郭時賢(1985— ),女,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外國語實驗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