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素質人才作為智力支持,高校教師則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建設高質量高校教師隊伍和評價機制成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構建高校教師評價機制需糾正教育評價和教師評價的錯位、評價方式的趨同性、保障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等問題。基于評價機制與人才培養、學科高原建設、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的相契合的原則,構建多契合度視角下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同時不斷完善保障機制,促進教師評價機制的高效落實。
關鍵詞" 高校教師;教師評價機制;多契合度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7-00-05
0" 引言
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是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保障,為我國現代化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凸顯了教育極為重要的地位。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而教師是實現這一根本任務的中堅力量。高質量的教師決定了高質量的教育。在當前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承擔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社會、國際交流合作等職能,因此,高校教師的發展成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師評價改革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何種方式引導和評價教師發展是現代大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現行教師評價體系表現為片面性和單一性,不同類型的高校往往采用的是同樣的標準體系,然而教師的能力差異、學校的定位差異、區域的差異等實際被忽略,造成評價結果偏差大,教師發展并不如愿。如何實現教師評價機制與學校的發展目標同頻共振是高校現代治理的重要研究課題。
1" 高校教師評價存在的問題
教師評價機制是學校基于教師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階段性、發展性、差異性的綜合發展信息,包括立德樹人、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所表現出來的特征,通過定量、定性的評價方法,對教師發展進行多元評價,并以此對教師進行激勵。在實際評價過程中,科研成果的多樣性,教學成果的復雜性,社會服務結果評價的周期性長等造成教師評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對高校教師的評價不能是“一刀切”式的評價,而是要根據教師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方式。分類評價有效性的關鍵在于要基于高校教師的分類,尊重教師教學科研成果的多元性,綜合個人評價、同行評價、社會評價等評價結果,積極引導高校教師將個人發展目標與學校內涵式發展相適應,積極主動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學校職能的有效實現。當前高校在實現教師分類評價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教育評價和教師評價的錯位
傳統的教育評價方式是以量化指標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評價方式,并未真正實現全方位、全周期、分層次的評價,因此,對于高校發展的激勵性成效并不明顯[1]。對教育的評價及高校的評價決定了高校對教師的評價。當前對績效式的教育評價方式更傾向于選擇易于衡量和評價的量化指標,比如專利數量、基金獲得數量、人才頭銜等,這種評價方式及指標選擇容易導致高校發展唯“量”論,從而滿足教育評價的要求,進一步獲得更多的財政支持和更高的學校排名。同時,對高校的評價結果與高校發展資源的獲取緊密相關,資源的有限性深刻地影響著高校的行為選擇。教育評價與教師評價的錯位既難以實現教育評價的持久激勵作用,也難以真正促進高校教師發展。
1.2" 評價方式的趨同性
不同類型的高校的發展路徑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高校的發展目標應該也具有差異性。但是在高校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出現了高校定位發展模糊和發展目標趨同的情況。普通高校在推動教師分類評價的過程中,一直在模仿高水平大學的做法,忽略了學校發展和教師特征的差異性,未能建立起真正符合自身發展目標和師資隊伍結構特點的評價機制。
1.3" 現行的評價機制對教師的實際貢獻和能力重視不足
高校在制定教師評價體系,選擇評價指標的過程中,尚未充分考慮學科的差異性,長周期評價和短周期評價運用不足,創新能力和貢獻的導向體現不足。教師評價機制是破立并舉的過程,“立新標”既是難點也是突破點,部分高校在“立新標”方面仍面臨困難,難以形成符合學校特點的評價機制[2]。
1.4" 評價機制運行的保障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教師評價限于在職稱、聘崗等管理層面嘗試性的、粗放化與形式化的變革,具有正向激勵價值的配套政策缺位[3]。以“代表作”為主要內容的同行評價機制的作用尚未充分顯示。隨著學科分類越來越細,同行評價中很難實現“小同行”評價,因此,評價過程中容易出現評價失效的情況。
2" 多契合度與教師評價的邏輯關系
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合理的組織架構、科學的制度設計、高效的多方協同、定期的反饋與引導,逐步構建滿足高校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雙達標”教師評價體系,服務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建設目標。教師評價改革的多契合度是指教師評價改革和優化不是獨立運行的體系,而是要與學科群、專業鏈、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產業升級相契合的系統性改革,這四個契合明確了高校教師評價的方向。同時,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也會不斷促進四個方向的發展和自我修正。
構建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目標培養的教師評價機制。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教師質量。教師的發展方向首先是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那么具有指揮棒作用的教師評價機制的內核就是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滿足立德樹人的核心要求。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高校需要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斷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變化,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
構建有利于學科“高原”培育與發展的教師評價機制。教師既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又是學校教學、科研團隊的成員,因此,既要考慮教師個體特征,又要綜合團隊特點才是教師評價機制有效運行的前提。將學科理念納入教師發展和評價體系中,可以有效地將個體和團隊、個性與共性有效結合。面向學科特色,立足于高原學科的培育,完善教師評價通道,在職稱晉升、人才計劃、有組織的科研與活動等方面,探索符合特色學科發展的人才發展通道是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構建有利于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師評價機制。服務社會發展是高校的重要職能,該職能的實現必然是通過高校教師知識轉移及應用。教師隊伍要成為科技強國的關鍵支撐,高校教師隊伍承擔著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是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關鍵資源,建立與產業需求和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教師評價機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構建破立并舉的教師評價機制。高等教育的改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破除教師評價體制中與時代特色不符的方面,尤其是“五唯”。破除“五唯”和樹立“新標”是辯證關系。立“新標”是在破除“五唯”的基礎上建立更符合時代特點和教師特色的評價體系。怎么立,立什么才是構建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的關鍵所在。評價體系是真正能反映高校教師實際貢獻的評價考核方法和指標體系,結合科學評價激勵機制,引導高校教師發展、高校內涵式發展、國家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4]。
3" 多契合度視角下教師評價體系風險點探析
改革必然帶來風險,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對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的風險點進行排查和分析,關系著評價機制改革的成敗。
3.1" 評價多元化,存在對教學質量的潛在沖擊可能
由于分類評價指標的多重性與分類的多樣性,不同類型的教師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向開展教學和科學研究,并不斷強化自身特色。比如,科研型教師會專注新技術的創新和新方法的探索,社會服務型教師會將專業與企業咨詢管理、知識產權轉移等聯系得更加密切。但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分類的多樣性可能會使得一部分教師對于教學的關注度減弱,造成教學投入減少,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為此,可以在各類型評價指標里對于教學的基本質量要求進行明確,做到教學工作是評價前提。
3.2" 社會服務型的引入,教師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行動偏差
不同類型的教師各具特點,社會服務型教師的主要特征是實現知識和技術創新與經濟的融合發展,通過知識和技術的轉移,實現高校和經濟社會的聯動。同時,由于社會服務型教師需要與業界有更多的接觸,可能會造成該類教師在對學生的培養方面過多強調實際的價值觀,甚至可能會出現以“有用”為價值觀。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在制定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既需要考慮教師的專業發展,更應該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基礎,以本為本,立足學生培養,統籌兼顧社會服務和學生發展。
3.3" 評價指標的科學設置,高校沒有統一的范式
高校教師評價指標存在趨同的情況,導致同樣的評價指標體系在不同高校之間產生的效用不同,存在部分失效的情況。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同時兼顧學校發展特色和教師發展特點。由于各高校校情與定位的差異,教師能力結構差異,區域產業結構與水平的差異,對于教師的評價沒有統一的范式,也沒有直接的樣板去借鑒,只能各自探索。因此,高校不僅要加強相互交流與學習,還要加強這方面的科學研究,為科學的評價體系構建提供理論支撐。
4" 多契合度視角下高校教師評價策略
構建適合高校發展特色和教師特點的教師評價體系既是高校內部治理的重要課題,也是教師發展的現實需要。
4.1" 樹立科學的評價觀,創新發展理念
高校教師發展的評價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創新教師素質提升舉措,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高校教師評價既要符合教師作為社會人的屬性,又要符合新時代教師的職業屬性,尊重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高校教師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和共性問題,尊重教師差異化發展的需求。教師的評價主體是高校,高校發展成效評價主體是政府,因此,從政府到高校均需樹立科學的評價觀。
首先,政府對高校評價要基于高校發展定位,開展分類型評價。高校評價的差異性決定了高校對教師評價的差異性和發展方向。政府職能部門對高校進行評價和管理過程中,適當提高對高校的穩定性支持力度,著重對發展性指標進行評價。實現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引導高校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
其次,高校在構建高校教師評價機制的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扭轉不適合教師發展的評價方式,突出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性,突出教師的實際能力和貢獻,教師評價改革要走出困境,需要在量化和定性、物質和精神之間,把握適度平衡。
4.2" 夯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師德師風建設
高校要以教育涵養、考核評價、懲戒警示,推進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建立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完善各種教師的評價制度。研究制定教師職業道德標準、運行及結果應用[5];建立師德師風正負面清單,動態更新教師師德師風庫,健全師德師風定期考核制度;健全教師榮譽制度,樹立典型人物,定期宣傳先進典型,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制定師德師風培訓方案,開展卓有成效的培訓活動[6]。營造務學悟真的師風學風。深化師德理論研究,加強師德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和教育基地建設,推動各類師德教育入腦入心。深入推進優良學風建設,著力打造立體化、精細化、全程化的學風管理體系,努力營造好學、樂學、善學的氛圍,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4.3" 聚焦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探索面向不同專業類的教師評價新機制
教師發展的差異性和階段性決定了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是教師評價的根本出路。學校分類、學科分類、崗位分類、考核評價性質分類都是構建高校教師評價機制的重要影響因素。對開展基礎研究的教師,著重考察教師的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學術的價值等;對于開展應用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教師,著重考察轉化成果對市場的助推力,著重實際貢獻,將社會評價納入評價體系中。評價維度的多元性是分類評價的內在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影響著教師的評價方式。教師評價方式充分體現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問題導向的特征、高度分化和異質性的特征、多學科集群、跨學科合作導向的特征[4]。
對高校教師的評價要基于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應具備的支持性特征和發展性特征,包括師德師風、教學、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多重維度。教師發展評價需要與教師發展特征相匹配,不能簡單地將教師評價理解為成果評價。構建制定基于教師人才成長規律的教師分類管理專業標準、建立教師分類評價標準指標體系、改進完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評估制度、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參與、高校教師評價新機制、完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為主要內容的高校教師評價新體系[7]。充分考量并具體分析專業屬性的差異,進一步優化職稱評價體系的分類屬性與指標體系,最大限度滿足不同類型評價的合理要求;注重應用型的“能力”核心要素培養,通過有組織的教學競賽鏈,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在教學評優、職稱晉升等環節明確“能力”標準與要求。
4.4" 培育并打造優勢學科高原,助力有學術潛質的教師個人快速發展
逐步完善面向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的教師評價通道,在職稱晉升、人才計劃、有組織的科研與活動等方面,探索符合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發展的人才發展通道;探索較為科學的學術型人才評價體系,團隊代表性業績產出、團隊人員穩定性、國內外學術影響力等多要素綜合衡量。更強舉措推進人才團隊建設。緊緊圍繞學科和專業建設,分層分級分階段開展人才團隊(梯隊)建設,形成學科有穩定方向、方向有支撐團隊、教師在團隊成長的良好局面[8]。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團隊模式,完善“專業負責
人+核心課程負責人+教學骨干”為基本構架的教學團“高端領軍人才+中青年帶頭人+學術骨干”為基本構架的科研團隊。
4.5" 鼓勵各類教師人盡其才,靈活科學評價社會服務型人才
通過對教師進行分類培養,結合區域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注重社會服務型人才評價的科學性。加強社會服務型績效評價機制,通過正確引導并規范科學服務型人才的行為,積極宣傳為學校辦學帶來良好社會聲譽的教師,以業界第三方評價為主,結合貢獻導向,促進學校人才與地方的深度融入。
4.6" 依托信息化數據共享,形成多主體評價的教師評價格局
基于統一平臺下的信息化系統,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將與不同類型教師發展過程中有資源共享的主體納入評價體系中,綜合發揮政府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同行、第三方等多元評價主體的作用,構建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結合高校“四大功能”,構建教師能力發展與教師評價相統一的“有界雷達圖”;做實教師發展中心功能,加強面向各類教師各類評價指標的研究。
5" 完善保障機制
教師評價機制建設是全局性、系統性的工程,為推進評價機制的高效運行,相應的保障機制是不可或缺的。健全高校教師發展制度,完善教師發展培訓制度、保障制度、激勵制度和督導制度,營造有利于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環境。
5.1" 要完善教師多元評價的組織運行機制
定期對教師評價體系進行論證與修訂;強化頂層設計,引培用并舉,為各類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完善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以及與行政職能部門的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教師評聘、教學指導、科學研究、師德師風評定等方面的作用。
5.2" 構建并完善有利于教師分類發展的平臺與制度建設
加大平臺建設、制度保障、學術環境氛圍營造等方面的投入;進一步推進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實現與教師發展相匹配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形成更有利于人才發展與評價的政策與發展通道。完善更具發展性的人才通道,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人才的工作活力和發展潛力。暢通學校教師評價的監督與保障體系,通過多主體介入、多通道反饋、多部門協同,構建不斷趨于優化的評價生態系統,確保教師評價的公平、公正、公開。穩步推進分配制度改革構建以貢獻為導向的分配制度。進一步賦予學院更多人才管理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
5.3" 夯實高校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的專業化需要有專業的教師發展機構,通過機構建設,建好高校教師發展平臺,加強校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和院系教師發展共同體建設,支持高校教師教育教學創新和專業素質能力提升[9]。將教師發展的資源進行整合,依據教師職業生涯階段的不同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師發展項目,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專業的服務支持[10]。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管理經驗,著力開展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科研研討交流、教學服務咨詢、教學學術研究等,推動建設卓越的大學教學文化。
建立教師專業提升項目申報制度。教師發展經費通過項目制形式使用,驅動教師通過申報項目提升內部動機。提供競爭性項目資助教師課程開發和研究,鼓勵教師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成果,鼓勵教師進行研究性、探索性教學改革,引導教師開展教學改革與科研創新。鼓勵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共建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支持高校專業教師與?業企業?才隊伍交流融合,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11]。
5.4" 完善同行評議制度
通過制度設計,提高同行評議的質量。高校在進行同行評議時,需要基于學校發展定位和教師發展特點,制定符合學校特點的同行評價準則,包括同行評價的形式、目標、基本原則、評價的成果形式選擇、評價組織及同行選擇等,以保證同行評議是建立在符合學校特點的評價,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12]。建立同行評價專家庫,對專家依據學科及研究方向進行細分,實現“小同行”評價,提高評價的有效性。同時,引導評審專家遵循“價值導向”,對高校教師及成果作出專業化評價。高校要及時總結分析同行評價的成效,及時根據學科發展調整評價的準則和標準,更新同行專家評審庫。
6"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不斷深入,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和構建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成為亟須滿足的現實要求。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的構建不僅僅需要高校人事部門的努力,高校更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形成跨部門的協同工作機制,真正地解決教師發展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和最為關心的問題,構建符合人才發展目標、學科建設需求、地方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轉型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
同時,政府也需要不斷完善教育評價機制,使得教育評價和教師評價同軌并行,以高質量的教育評價促進高質量的教師發展,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不斷推進教育評價的修正。教師評價機制的構建和完善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其運行的外部發展環境和內部發展環境更具多元化,因此,教師評價機制需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更需要具有自我變革、自我修正的特征,充分體現高質量的教師評價機制的時代性特點。
7" 參考文獻
[1]薛姝,張文霞.科技人才評價 亟須進一步突出用人主體的作用[N].科技日報,2022-06-06(8).
[2]張帥,段姝.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師分類評價體系建設探究[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3):100-106.
[3]叢春秋,張新亞.焦慮中的變革: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創新的困惑與反思[J].中國高校科技,2020(9):25-29.
[4]管培俊.改革教師評價方式 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J].中國高等教育,2022(Z2):22-23.
[5]秦軍.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23(1):137-139,148.
[6]呂培明.新時代教師發展體系構建的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5):30-32.
[7]潘梅森,聶方彥,熊佳慧,等.新工科視域下高校教師發展機制中的困境和突圍[J].中國高校科技,2021(9):30-34.
[8]張穎,葉愛山.新時代地方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0):66-67,70.
[9]常杉杉.高校教師發展及其主體回歸[J].江蘇高教,2019(12):89-93.
[10]張穎.基于組織支持理論的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支持體系構建[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6):101-106.
[11]李保強,欒兆云,黃鈺涵.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發展管理整合系統模式探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1):87-95.
[12]張帥,張穎.“學術代表作”制度下教師評價機制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0(4):27-30.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教師發展視域下高校教師分類評價機制研究”(項目號:2021SJA1402)階段性成果;蘇州科技大學“本科教學工程”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高校教師發展服務支持體系研究”(項目號:2021JG-30)階段性成果;2023年江蘇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課題“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的關鍵要素與路徑研究”(2023JSETKT127)。
作者簡介:張帥,助理研究員;叢春秋,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