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是國家人才輸出的基地,研究生更是高端人才的主力軍,家國情懷的思想教育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人才需求來說必不可少。從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人才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意義出發,分析當下研究生教育中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以衡陽師范學院材料工程碩士培養為例,提出幾點兼具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人才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 家國情懷;創新能力;材料與化工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7-0-03
0" 引言
家國情懷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這個時期的家國情懷具有狹隘性。在歷史長河中經歷“分與合”“戰爭”“國破家亡”等傷痛,個體的家國情懷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特定時期社會歷史的思想產物,如司馬遷的“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等,這些警句之所以被后世廣泛傳揚,正因為它們符合人們精神深處對“國和家的情感”認同。
和平年代,家國情懷應該是個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對價值共同體的一種高度認同。這種認同感最終在社會建設、國家統一、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作用。
高校是國家人才輸出的基地,研究生更是高端人才的主力軍,研究生的培養直接關系著國家高質量人才的供給。研究生家國情懷的思想教育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人才需求必不可少,如何培育好人才,如何引導好人才,激發人才潛力,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是當下高校探索人才培育發展的重點。
1" 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人才對建設
創新型國家的意義
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有一種執念,那就是希望自己能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正是這樣的執念才有千千萬萬的先輩在為國家的獨立、家人的幸福默默奉獻自己的一切。而在當今世界形勢下,單有家國情懷還不夠,還需要有創新能力,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一論斷闡明了創新的核心要義。兼具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更有激情、熱血來建設創新型國家。如大批科技工作者本著對國家的熱愛,不計個人得失,才有了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升起的蘑菇云,使我國從此不再受其他國家的核恐嚇;作為高科技產品離不開的“工業味精”——稀土,先進提煉技術受限于外國,“稀土之父”——徐光憲老先生潛心研究,打破國外的壟斷,使我國的高純度稀土資源提煉技術不再受制于人;“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更是憑著對祖國的熱愛,歷盡千難萬阻回到新中國,才有了現在引以為傲的中國航天工業。如此種種,皆是前輩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鋪墊好的基石,而這些成果的產生也正是靠家國情懷的驅動,前輩們以榜樣的力量告訴后來人,我輩當自強。
要建設好創新型國家,家國情懷是根本,創新能力是關鍵。研究生教育是當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了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大批人才,但也存在高尖端人才外流嚴重的現象,尤其近年來人才流失現象明顯。培育出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并且愿意服務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高尖端人才,更能符合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2" 研究生教育中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
2.1" 創新能力教育模式多樣化,家國情懷教育模式較單一
以衡陽師范學院材料與工程碩士培養為例,創新能力教育模式多樣化表現在:教師通過課堂引導學生用“求異”思維看待和思考問題;通過實驗現象自發討論,引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團隊實驗總結,促進學生學會整體地、宏觀地看待整個事物;通過組織競賽等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地、系統地運用知識進行創新探索實踐;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完善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等。綜合上列創新能力教育模式,能夠極大地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我國教育體制下,從義務教育開始到本科階段,學生主要是通過課本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多數學校教育僅僅停留在書面的教育上。研究生是已經具備特定專業能力的個體,形式單一的書本教育已很難激發他們的興奮點,結合個體素養、時代背景,開展豐富多樣的家國情懷的教育模式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2.2" 研究生大體對創新和創新能力理解清晰,對家國情懷理解不深刻
研究生大體對創新和創新能力理解清晰,能明確所在專業內的創新指的是在本領域內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等。創新能力包括本專業的學習、分析、綜合、想象、批判、組織、協調、實踐、解決問題等能力,而最重要的創造力是指提出新的概念、思想、思路、方法、理論、工具、方案等的能力,這些也最能體現創新人才的稟賦、知識、經驗、動力和毅力。
研究生學習的家國情懷案例大多是歷史人物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難時挺身而出的事例,長此就會有部分研究生認為身處和平年代無須談什么家國情懷。這屬于典型的對家國情懷理解不夠透徹,因為無論哪個時代的人物都會有家國情懷。例如:漢代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家為”,說明那個時代的人們深受匈奴的危害,有誓破匈奴,讓國家長治久安的需求;唐朝詩人杜甫,通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向世間發出沉痛的悲嘆,憂國和愛民躍然紙上,表現其感嘆統治階層的腐朽和心系國家危機的家國情懷;宋代岳飛在《滿江紅》中有“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憤慨,體現其勉記恥辱、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這些無不體現家國情懷的時代性。研究生對當代的家國情懷意識普遍不全面,沒能深刻地認識到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為發展創新型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的意義。
因此,家國情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國情懷已不再局限于動亂時代的保家衛國思想,新時代背景下的家國情懷更應該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下,個體對價值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形成濃厚的愛國使命感和責任感,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社會建設、國家統一、民族凝聚力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2.3" 創新能力教育與家國情懷教育未能很好地有機結合
主要表現為高校雖然培養了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但他們大多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家國情懷意識模糊,表現為研究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不全面,多數理工科研究生認為只有像古人那樣以慷慨激昂的語句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或者親赴戰場與敵人戰斗才是家國情懷的體現,對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并不關心,并不認為自己的專業能對“國”和“家”起重要的作用,缺乏到祖國需要“我”的地方去發光、發熱的思想動機,沒有把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國家發展相結合的情感意識。
3" 具有家國情懷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建議
3.1" 銜接課堂,創新與思政融合,展開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驅動型教學
大多數研究生已經具備了開展創新的業務能力,他們缺少的僅僅是精神上的驅動。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驅動型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中,要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導出國家重大需求,以家國情懷激發學生在業務上的創新能力,實現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的轉變,讓學生具有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做新技術的開拓者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同向同行,在發展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家國情懷。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如鹽入水般地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課程思政是在當下立德樹人的背景下,有效豐富學生家國情懷等元素的重要途徑。如在研究生配合物教學過程中,可以某些還原態的金屬能穩定存在于配合物中為例,如“醋酸鉻(Ⅱ)水合物”,引導學生綜合設計、開展實驗探究,學會在無氧條件下制備易氧化的物質的方法,理解其中的化學本質。同時,能根據實際條件,開展創新設計,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服務國民經濟的奉獻精神,從而實現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統一。
3.2" 以項目立項背景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驅動學生創新
研究生的課題研究往往依托導師申請的課題,大多數課題得以立項通常是建立在國家發展、社會建設、經濟發展需求的背景下。以往大多數研究生僅僅把課題研究當作教師交代需完成的學業任務,沒有深刻理解項目的完成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意義,很難賦予情感去積極主動攻克項目難關。一旦研究生理解項目背景后的意義,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都會被點燃,具有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會在科研項目中不斷涌現,高校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輸送人才的任務才能有更高的實現度。例如,當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實現彎道超車。然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電池,而制備電池所需的Co、Ni、Li等金屬元素,國內資源不足,礦藏品質差、難處理,大量依賴國外進口。高校教師可以此為背景展開項目研究,鼓勵研究生參與項目,在項目研究中,以家國情懷鼓勵學生在材料與化工領域去創新技術補資源短板。采用項目立項背景激發研究生的家國情懷是必要且效果明顯的方式。
3.3" 開設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國家,鼓勵創新
培育研究生家國情懷需重視發揮實踐育人功能,如:組織開展突出思政培養的實踐活動,推動學生走到基層群眾中,進一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體會民生,了解民意,傾聽百姓訴求,培養學生愛國愛民的情感;進行“三下鄉”等志愿活動,引領學生為社會服務,為國分擔,把遠大的理想抱負和現實追求落實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行動中,全面認識自身價值、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開展學習歷史先賢的紅色活動,引領學生牢記歷史、牢記使命,以歷史名人的家國情懷為榜樣,激發奮斗精神。
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走入一線,在實踐中能夠充分了解到國家和人民需要什么,深刻體會到自身的創新能力能夠為“國”和“家”帶來變化,從而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激發,產生為國分擔的想法。應不斷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思維、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
4" 結束語
材料與化工工程碩士是適應創新型國家對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需求而設置的專業學位,衡陽師范學院以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并重的培養理念,以思政教育促創新能力教育,以項目立項背景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開設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需求,鼓勵創新。通過這些舉措,有效解決當下研究生培養中家國情懷教育模式較單一、對家國情懷理解不深刻和創新能力教育與家國情懷教育未能很好有機結合的三個問題,為社會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創新型人才,引領研究生樹立深耕家園、服務國家的崇高理想。
5" 參考文獻
[1] 陳麗婷,張倩.習近平“家國情懷”重要論述研究[J]." " 實事求是,2020(3):5-10.
[2] 劉余莉,聶菲璘.家國情懷的精神境界與歷史文化內涵" " [J].甘肅社會科學,2021(5):152-159.
[3] 張凱,趙玉梅,代秀峰,等.理工科院校學生家國情懷" " 培養路徑研究[J].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8(4):" " 37-39.
[4] 謝偉瑜.新時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及其培育路徑[J].吉" " 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4):52-55.
[5] 鄭流云.創新型國家建設背景下我國研究生批判性思維" " 培養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13):132-133,135.
*項目來源: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背景下,科研項目融于‘課程思政’”(項目編號:2021JGSZ102);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與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項目編號:2021JGYB205);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線上—線下’(O2O)教學模式對師范生專業核心素養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湘教通〔2019〕291號);湖南省一流本科課程“無機化學實驗”。
作者簡介:盧偉紅、毛芳芳,講師;孫俊彬,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