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春發生的好雨喚醒了徽州,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了美妙的春季風情。這里好竹連山,春筍鮮香;這里艾葉青青,艾粿清香;這里茶味悠長,糕餅甜香。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刻,邀二三好友,來徽州品味春筍的鮮美、清明粿的深情、毛峰點心的雅致,親身感受徽州的韻味,沉浸在這個時節里的美好時刻
掃葉就行傍林鮮
文/ 宮小雨
『客中雖有八珍嘗,哪及山家野筍香。』這是春天的味道,也是屬于徽州人的味道,這味道萌生于青山之上,最終化歸于天地之間。有故事,有味道,在這樣一個桃花初綻、雷筍抽芽的美好季節,你是否想親口嘗一嘗這里的雷筍,聽一聽徽人與筍的故事?
春分已過,晝夜平分,雷乃發聲。沉睡了一冬的筍被春雷春雨喚醒,轉眼生滿林,“新筍迸龍雛”,徽人欣赴廚,醬肉蒸春筍、雷筍腌篤鮮、手剝筍、雷筍干紅燒帶骨肉……不勝枚舉,有人愛烈火烹炒,有人愛文火慢燉,筍在徽人手中變出百般花樣,撫慰百種人心。
不同的地理條件造就了不同滋味的筍,東經118° 05′,北緯30° 45′的黃山市黃山區新華鄉,處于皖南丘陵的腹地,這里的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質,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
冬去春來,亞熱帶的季風逐漸吹散春天的涼意,這片土地在晴雨交替中緩慢回溫,這樣獨特的天氣變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致筍苦澀的“紫杉氰醣苷”的形成,成就了獨屬于新華雷筍的清甜細嫩,新華鄉家家戶戶的生活大多以雷筍為中心。
在中國人的飲食年歷上,春天是食筍的季節。三月,黃山新華的筍農正日夜守候著這場期待中的收獲,這是與全年收入密切相關的季節。春雨過后,雷筍怒發,天一放晴便會瘋長,漫山遍野的雷筍亟待采掘,筍農們日日穿梭于浩浩竹海之間,拔下獨屬于春日的這一口鮮甜。
一年中雷筍的上佳賞味期只有二十日左右,雷筍一旦破土而出,“見風則觸本堅”,它的采摘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游戲。這是一門功夫活,經驗豐富的筍農能迅速從竹林中找到成熟的筍取出。與需要刨取的毛竹筍不同,新華雷筍的采摘無需動土,等它發出地面后便可獲取,看準大小適中、外形緊實飽滿的那一個,握住根部,施一份巧勁兒,聽得脆響一聲,根部截斷,汁水從斷口處迸出,一根雷筍便收入囊中。
采摘后的雷筍木質素和纖維素會在短期內達到峰值,筍的口感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打折扣,筍農們不能停歇,削蔸、去皮、剝殼,以最快的速度處理完畢,將這一份春日滋味端上餐桌,靠的是眾人的爭分奪秒。
雷筍, 顧名思義, 是春雷響后生的筍,是春筍里最早冒尖的筍。春筍貴早,越早越甘脆,越早越溫潤, 越早越縝密。雷筍嬌嫩, 文人“ 掃葉就竹邊煨熟”,稱“其味甚鮮”。名其為“傍林鮮”,鮮筍難溶性草酸鈣含量高,直接食用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焯水后大量草酸鈣被分解, 些微的澀口感消失,這樣的筍味道更上層樓。
清水烹煮對于徽人而言,略顯寡淡, 他們稍作調味, 將雷筍的滋味推向極致,剝而食之, 仿若嚼春, 人世間的俗物是無法體味這一份真味的。此外,當地人愛將其與老鴨結合,燉煮得當, 湯清味美, 滋陰補腎。新華鄉竹林山莊的王勇大廚將地道的農家做法呈現出來,保留這份時令鮮味。
春筍雖好, 不宜寡吃。徽人將鮮筍與肉類結合,筍的清淡與肉類脂肪形成了美妙的平衡。取早晨摘得的雷筍去衣,“紅籜白肉,落地即碎”這種狀態極好, 搭配各色徽州臘味, 或蒸或炒, 或燜或燉, 醇厚的味道滲透筍身,鮮香隨熱氣擴散,入口后,在雷筍的脆嫩間咂摸出臘味的咸香。
青青春筍隨竹出, 細細黃魚入饌來。徽人食筍, 花樣百出, 刀板香切小塊, 小黃魚僅取中段, 魚、筍雙鮮與刀板香的咸鮮相和,一口便能鮮掉食客的眉毛,同一食物精心烹飪,巧妙組合,終呈百般滋味。
時令鮮物轉瞬即逝, 若想再次品味,人們通常只能靜待來年,筍則不同。春日的筍是最適合制成筍干的,鮮筍脫水后,呈味氨基酸占領高地,筍干呈現出超越鮮筍的滋味,再次泡發,與鮮肉同燉,在火力與油脂的共同作用下,筍干被重新賦予潤滑口感,吸飽湯汁的筍,無論是賣相還是滋味,都進入最迷人的狀態,這種被時間二次加工出來的食物,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
筍干延長了雷筍的生命,也延長了筍農的收入周期,除售賣新筍外,曬制筍干也成了新華筍農三四月的重頭戲,正是如此才讓食客們無論在哪個季節都能品嘗到這一抹春味。干制后的筍保留了鮮筍脆嫩口感的同時增加了一分嚼勁,寒冷的冬日里,發一碗雷筍干,燉一鍋雷筍干帶骨紅燒肉,燒肉軟糯,筍干脆爽,為人們帶來春的希望。
筍是極適合制為干菜的,晾曬需要天時的配合,若遇好天氣三四天便可曬干,若遇上連日陰雨,筍有霉變的風險,聰明的徽人因地制宜,將半干的春筍放至焙茶的爐上,“貯糠煨火,烘烤潮氣”直至徹底干燥,這樣制成的筍干沾染了茶香,另成一番滋味。
竹與筍是自然的饋贈,是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對于常年在外行商的徽人,路遠如何念鄉味?唯有鄉筍,能撫平徽人年深恐忘鄉的惆悵。
“餐餐筍煮肉”,徽人愛春筍不亞于莼鱸之思的張翰。歷史的指針指向南宋,在臨安經商不能歸鄉的徽人,為了能吃上家鄉春日這一口鮮,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每到春筍破土之日,留在徽州的家人都早早上山,挖筍裝船,一刻不停,上了船的鮮筍被剝去筍衣,與臘肉共同燉煮,隨船自新安江入錢塘江,一路直達都城臨安,此時火候剛好,這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再次綻放在唇齒之間,春筍的日夜兼程,撫慰了異鄉的徽人。
手剝筍
手剝筍的制作極為簡潔,取新華雷筍洗凈,帶殼下鍋,經過高溫燜煮的筍殼釋放出獨特的香氣,與筍本身的鮮味融合,放涼后即可食用,鮮嫩的雷筍極易剝開,去衣后留下鮮嫩的筍肉,入口脆爽,帶殼烹煮極大地鎖住了筍本身的鮮味。
拌筍絲
拌筍絲強調筍的鮮香味道,雷筍的清甜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焯水瀝干,去除鮮筍所含難溶性草酸鈣,筍的口感更上層樓,筍的鮮味也更加濃郁,佐以香油,為雷筍滋味增添一份醇厚。
雷筍腌篤鮮
腌篤鮮,究其本意,是指將咸貨與鮮物一起燉湯。這道雷筍腌篤鮮,使用農家自制而成的臘肉,搭配新鮮采摘的雷筍,小火燜煮,直至湯白汁濃,雷筍的清香與臘肉的醇厚形成了美妙平衡,使整道菜肴味道更為立體,山珍與家畜共同譜寫了一出精彩絕倫的美食協奏曲。
雷筍老鴨煲
選用山區散養的老鴨和新鮮的雷筍為主要食材,搭配多種香料和輔料,經過慢火燉煮,使得每一種食材的味道都能完美融合。老鴨肉質酥爛,雷筍脆嫩,兩者的口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整道菜品層次分明,湯汁醇厚鮮香。這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體現,適合追求健康飲食的現代人。
雷筍干帶骨紅燒肉
這道菜以精選的帶骨肉和干制的雷筍為主要食材,結合傳統紅燒技法,將肉質的鮮香與筍干的爽脆巧妙融合,是一道充滿家常情懷的美味。不僅能夠滿足食客對肉類菜肴的渴望,還能帶來筍干的清新感受,是一道適合四季享用的經典菜肴。紅燒肉的傳統做法講究醬香濃郁,而其中的雷筍干則帶來了一絲絲清新的氣息,平衡了紅燒肉的油膩。雷筍干在燉煮過程中吸收了肉汁的精華,釋放出淡淡的甘甜,其獨有的嚼勁與肉的軟糯形成鮮明對比。
干鍋雷筍
干鍋雷筍,保留了雷筍脆嫩的口感,略佐以辣椒,增加味覺層次。雷筍與辣椒的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味覺享受。這道菜的辣味適中,不會過于刺激,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同時,干鍋的烹飪方式使得雷筍的營養成分得以保留,既美味又健康。
筍鮮臘味間
春筍的伴侶,大概非徽州臘味莫屬了,臘味的咸香與竹筍的清甜相和,在烹飪中創造出獨特的風味,在這些菜肴中,臘味既可以作為主料搭配,也可以作為輔料增香,全江臘味將這二者結合,不僅豐富了菜肴的口感層次,也體現了中國烹飪中對食材季節性和地域特色的雙重重視。
醬肉蒸春筍
徽州臘味中的醬香黑豬肉獨樹一幟,在咸甜之間找到了美妙的平衡點,醬肉切片,春筍打底,在蒸籠中上演一場絕妙的博弈,最終二者和解,醬香滲入筍身,筍的清甜解去油膩。
春筍香鹵發酵肉
發酵肉是徽州臘味的一種,經由時間、溫度、濕度相互配合,最終發酵出獨屬于徽州的風味。雷筍的清新與發酵肉的獨特風味相互融合,鹵汁的香氣滲透到每一口肉和筍中,使得整道菜品既有傳統的風味,又有春筍的時令新鮮感。
臘味焐雙鮮
精選金寨黑豬所腌制而成的刀板香,取小黃魚中段、新鮮雷筍,將臘肉與魚鮮、筍鮮相融合,筍的清新味道平衡了肉類的油膩,魚肉的加入豐富了鮮味的層次,也為整道菜增添了另一種口感。
薺菜春筍炒風吹肉
徽州的冷冬鍛造出獨屬于當地的風味,風吹肉精選五花肉,低鹽腌制后掛在通風處等待,時間賦予它滋味,-4°到0°的冷風帶走豬肉的大部分水分,肉質緊縮帶來了不同于其他臘味的爽脆口感,與春筍同炒,咸鮮重疊,以過油薺菜打底,脆上加脆。
毛峰點心:一盞春意,一碟春光
文/ 薛瑩倩
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清明前,黃山煙雨裊裊,茶農們背著鮮茶簍子在彌漫的云霧間采摘毛峰。
黃山毛峰又稱徽茶,屬于綠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黃山山高林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加之土質好,才孕育出黃山毛峰。而黃山遍地蘭花,花香的熏染使黃山毛峰多了份清香風味。
最早創制黃山毛峰并命名的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歙縣人謝正安。清光緒年間,謝正安開辦了“謝裕泰”茶行。為打響招牌,他四處尋找優質茶葉。清明前后,他來到黃山一帶選采肥嫩芽葉,經過精細炒焙,創制了風味俱佳的優質茶。由于該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他取名“毛峰”,后名為“黃山毛峰”。
如今,每年清明谷雨,茶農們便要上山選摘“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良種茶樹的初展肥壯嫩芽,尤其要選芽頭壯實茸毛多的。上好的黃山毛峰外形細嫩扁曲,形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鼻尖輕嗅,清香撲鼻,或近似蘭香,或近似板栗香味。
用80 度沸水沖泡茶葉,3 至5 分鐘后,將茶湯傾倒于另一盞茶杯內。此時,霧氣結頂,湯色澄澈明亮,泡開的芽葉“輕如蟬翼,嫩似蓮須”,香氣馥郁高長,味鮮濃清醇,回味甘爽。
在黃山胡興堂,毛峰不僅可以制茶,還可以做徽州點心,風味獨特。黃山毛峰酥當是徽州毛峰點心的代表。它一共有四層,層層包裹,精致小巧。最外層是酥皮,加入黃山毛峰調味,色澤青碧,香氣如蘭。第二層是糯米皮,軟白有韌性。第三層是青梅餡料,色澤黃潤。最里面則是一顆黃澄澄的流油蛋黃。一枚黃山毛峰酥集合了酥、糯、滑、沙四種口感,豐富有層次。細嚼之下,微甜不膩,濃郁的毛峰茶香韻味深長。
再說毛峰茶酥,這道點心用的是曲奇制法,加入了牛奶和黃油。方形的嫩黃茶酥,口感酥脆,加入黃山毛峰調味,黃油香味十足,茶味悠然,清新爽口。
毛峰芝片酥棕色圓形薄片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芝麻和堅果碎。芝麻香濃,酥餅同紙一般薄,一口咬下脆生生。雖然薄脆,里面不僅添加了黃山毛峰,還有各式堅果。茶的清香與烤制后的堅果形成美妙平衡。
先喝一口茶水,口中充盈茶香,再品嘗點心,甜得有滋有味。正如徽州人招待客人先喝茶、再品茶點,所謂“先苦后甜、茶飯無憂”。
品一杯黃山毛峰,嘗一碟毛峰點心,霎時身臨黃山,遠眺翠靄青海,靜聽鳥鳴啾啾。
他山青點點,行春不要忙。
四月清明粿,春日茸茸綠
文/ 薛瑩倩
時節輕寒乍暖,天氣才晴又雨。細雨紛紛的清明將至,徽州的灶臺上多了一籠籠冒著熱氣的清明粿。
徽州清明粿來歷傳聞有二。一是百姓用以祭祀先人,祈求庇佑,一年平和安康,順順利利。二則與朱升的兒子朱同有關。相傳,明成祖朱棣發起政變,成功奪取皇位后,要賜死政敵朱同。朱同本想用明太祖的免死契免除一死,可明成祖不饒,說,只有竹能成薪葉成馃才可免死。這話傳到徽州,徽州人感念朱氏父子,便用艾葉做成馃,送到京城時,為時已晚,朱同已懸梁自盡。朱同自盡的那天恰逢清明節,從那以后,徽州百姓為緬懷朱氏父子,做清明馃的習俗就這樣世代相傳下來。
清明粿不過巴掌大小,青翠欲滴,帶著清新草香。正如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所寫:“搗青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
制作清明粿前,徽州人先從田間地頭采摘沾著露水的艾草。新鮮的艾草做出的粿,不僅味道更好,還能消食。艾草洗凈后,煮熟瀝水,搗成艾草汁,和著糯米粉,揉成粿皮。清明粿餡料分咸甜兩種。咸口之中又有地區差異,如休寧流口山區一帶喜葷餡,常以煙熏豬腸蘿卜絲或熏肉做餡,而屯溪、歙縣等地大多用豆干、腌菜、春筍等素菜。甜口有經久不衰的豆沙餡和芝麻餡,也有迎合年輕人口味的蛋黃肉松餡和紫薯餡。
包餡的時候通常將清明粿捏成扁圓,彈軟可愛。有的則仔細捏成如同飽滿月牙的餃狀,手藝好的不僅能捏出對稱整齊的小褶子,把兩個清明粿拼一起還能變成一輪圓月。也可以用月餅模壓出花紋。做好的清明粿顏色碧綠,猶如初春萌芽。
徽州清明粿可以蒸吃,也可煎炸。蒸吃便將清明粿放在柴火灶上蒸。時間和火候相當重要。蒸的時間久了,清明粿會硬如石頭。時間短了,粘牙甚至不熟。時候到了,揭開籠蓋,裹挾著草木香的熱浪撲面而來,等蒸騰水汽散開,只見清明粿的顏色變深了,一個個玲瓏剔透,春意盎然。
將清明粿放在竹匾上稍微晾涼,即可捻起一塊放入嘴中。牙齒先是陷入軟糯,隨后感到面皮的韌勁與艾草的獨特清香。些許用力,就可咬到熱乎乎的餡料。餡料的味道已被完全激發,或咸鮮或甜糯,因艾草調和而無半分膩味。煎炸的清明粿從金黃油鍋里撈出,表皮泛著油潤光澤,味道酥軟噴香,比蒸清明粿多了份滾燙熱烈。
對于徽州人而言,清明粿無論哪種烹調方式,都是家鄉氣味。
桃李笑,草木柔,鶯飛蝶戲,柳色徽州翠。挎起一籃清明粿,正是踏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