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23-12-30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以打通雙循環堵點為目標,湖北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思路和具體路徑研究”(HBSKJJ2023136)
作者簡介:段世德,男,湖北武漢人,經濟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發展問題。
摘"" 要:我國的金融發展探索與實踐,依托人民政權、運用市場規律和通過主動改革,形成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路徑軌跡,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獨特路徑,支撐了經濟發展并提升了國家競爭力。在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實踐中,形成堅持黨的領導,保障金融服務的公益性,重視國外的經驗但不盲從,通過服務發展保障金融安全和堅持改革創新與有序漸進等鮮明特征。在理念進步和實踐積累的基礎上,形成了堅持人民性的宗旨、獨立性的原則、暢通性的目的和系統性的策略的發展邏輯依循。要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并更好地服務現代化建設,既要總結歷史經驗形成科學的認識,又要結合發展的需要解放思想推動實踐創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關" 鍵" 詞:金融發展;金融安全;路徑軌跡;實踐特征;邏輯依循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517(2024)02-0023-09
DOI:10.16620/j.cnki.jrjy.2024.02.003
百年變局之際,許多歐美國家承受高通脹低增長之痛,而屢屢被西方國家唱衰的中國經濟金融持續回升向好并走向高質量發展,傳統理論和歐美實踐的價值下降,亟須發掘中國的實踐和經驗,為全球金融發展尋找新的道路。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特征鮮明,正推動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
一、 我國探索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的過程和軌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1],探索并建立滿足我國發展需要的金融體制, 既決定了我國金融發展的路徑和軌跡,又為金融安全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金融發展的起點低且曾受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控制,將其改造并建設成為國家控制的社會主義金融,不僅是我國金融發展的初衷和邏輯起點,也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手段, 統籌發展和安全是新中國金融的底色。我國金融發展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根據發展的階段和需要決定金融發展的重點和內容,保障金融安全的方法手段也存在差異。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和發展任務,決定了金融發展必須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 切合發展需要的金融不僅服務實體和民生,也為自身的安全穩定提供了支撐和保障。新中國的金融發展曾經有過曲折,但從沒有偏離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主線。受金融發展的基礎與階段、目標與任務、條件與環境的影響,我國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有階段性的側重,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階段。
(一) 依托人民政權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1949—1978年)
新中國的金融發軔于革命年代,起步成長于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時期。要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建成工業國,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就要求金融必須服務于政治斗爭和經濟建設。歷史上國民黨堅持獨裁專政,就是因為它握有軍、政、金融等權力,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控制了金融發展,造成了國家的經濟凋敝和民生艱難。要讓金融服務人民與國家的需要,必須把發展權牢牢掌握在黨和政府手中,這是新中國金融發展的要求,是金融安全的需要,也是金融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和基礎。新生的人民政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改造舊的金融經營體制,逐步掌握了金融發展的主導權和經營權,逐步建立起滿足計劃經濟需要的金融體制,形成了中國人民銀行兼營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大一統金融體制。金融發展要契合國家的發展需要, 在1954年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分行行長會議上,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先念就明確指出,“要使銀行成為信貸中心、結算中心和現金中心。……,要保證工業建設和市場穩定的需要,……,為保證國家批準的生產計劃和商品流轉計劃的執行, 銀行進行監督是重要保證。 ……銀行是反映財經情況的一面鏡子, 是國家的總會計, 是國家領導企業實行經濟核算的一個杠桿”[2]。受經驗積累和政治環境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金融體制出現了多次變動, 中國人民銀行在1969年一度并入財政部,但人民政府主導金融發展的特征從未改變。我國能在改革開放前搭建起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并確保了人民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的獨立, 人民政府建設的金融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探索中也曾出現過偏誤和曲折,但沒有出現重大金融安全問題,人民政府掌握金融發展主導權是關鍵。
(二)運用市場規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1979—2012年)
為了釋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實“發展是硬道理”不能缺少金融支持,需要金融發揮現代經濟的核心功能, 推動資源配置由計劃轉向市場。要實現“改革、發展、穩定”需要金融安全,只有尊重發展規律的金融發展才能安全發展,金融只有服務經濟發展才有安全保障,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進入新的探索階段。1979年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的全國分行行長會議提出,金融要在經濟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銀行需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銀行不能只是簡單地做會計和出納業務, 必須為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提供多樣化幫助,建立現代銀行體系既是金融改革的重點,也是順應金融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1979年,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 中國農業銀行恢復運營,中國建設銀行脫離財政部獨立,1983年國家出臺《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1986年中國交通銀行以股份制出現, 我國逐步建立起由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以國有銀行為骨干的銀行體系。金融發展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3]。在國內推行股份制試點的基礎上,1990年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銀行體系協同服務市場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1993年國務院通過了《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提出建立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 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競爭的需要,2003年提出要逐步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 并在2004年開始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引導城市和農村信用社逐步改制為商業銀行,盡量滿足全社會差異化的金融需求。在堅持人民政府主導和控制的基礎上,我國推動金融安全保障體制改革,2003年后逐步建立了由中國人民銀行領導,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參與的“一行三會”金融監管體制,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穩健安全的金融體系, 使我國成功應對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 為國家出臺重大政策措施創造了條件,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保障自身的安全和發展有序。
(三)通過主動改革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2012年至今)
經過持續多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金融資源在體系內空轉與小微企業融資難并存,資本無序擴張與科創金融供給不足共存,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同時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 僅依靠市場平衡金融發展和安全還不夠,需要通過主動改革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才能適應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中國人民銀行在2013—2020年,分別引入短期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常備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工具(PSL)、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央行票據互換(CBS)和防疫專項貸款等金融工具。資本市場的改革不斷加速,2019年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出臺《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 等措施,2021年推動資本市場的注冊制改革, 圍繞提升服務能力推動金融發展。 以科學有效的監管保障金融安全,2017年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2023年通過黨和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成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提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地位,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優化, 統一金融管理部門工作的人員規范管理。通過供給側的主動改革, 我國形成政府+市場的統籌模式, 不僅有效應對了疫情沖擊和金融武器化的挑戰,還促進金融發展提升全球影響力,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由2016年的10.92%上升到2022年的12.28%。
金融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政策工具,其發展的主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切合我國發展需要逐步釋放金融的服務功能,這樣才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金融安全是金融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和基礎, 只有在黨和國家的統一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金融發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安全。 金融發展和安全是統一而不是割裂的, 能否保障安全是衡量金融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能否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是判斷金融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據。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既體現金融發展規律又反映了政府治理能力,統籌水平高低影響金融積極功能的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能取得偉大成就, 與我國持續提升統籌水平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 全球金融自由化加速,拉丁美洲、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曾迷失在新自由主義中, 正常的金融發展受危機影響面臨曲折甚至中斷, 只有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不僅在波譎云詭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還實現了向金融大國的轉變, 正在成長為欣欣向榮的金融強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不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總結,需要進一步發掘和提煉。
二、 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實踐特征
保障金融安全貫穿于我國的金融發展實踐中。受發展起點、理論認識、經驗環境和時代背景的影響,我國的金融發展理論可能沒有單獨提出金融安全問題,但在具體實踐中處處關注金融安全,這是我國金融發展不同于歐美國家之處,也是金融安全實踐的重要特征。不同于西方國家基于理性邏輯衡量金融發展和安全,我國的金融發展既考慮經濟效益也重視社會影響,以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作為出發點, 在安全治理中強調集體安全和個體協作參與,發揮黨和國家對金融安全的主導影響。西方國家排斥政府的合理干預,金融發展以市場主體利益最大化為原則, 金融安全以平衡個體財務收支為中心。我國堅持全體人民利益最大化,金融發展的目的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金融安全以秩序穩定和資金暢通為中心。重發展輕安全和碎片化的治理是西方金融實踐的特征,而我國的金融實踐有兼顧發展和安全的特點,這是我國金融體系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強的根本所在,是我國金融能成為發展正能量的關鍵所在。在我國金融發展實踐中,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有以下特點。
(一)金融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和統籌,突出公益性屬性,保障金融安全
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根本所在。“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4],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保障金融發展公益性的關鍵。在官僚銀行、外國銀行和封建錢莊銀號組成的舊中國金融體系下,官僚資本、外國資本和買辦資本通過相互交織形成龐大的剝削網絡,使民族工商業和廣大群眾深受其害,是國家貧弱和民生困苦的重要原因。新中國“決不能讓少數地主‘操縱國民生計’,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 也決不能還是舊的半封建社會”[5]。 在1949年頒布的具有臨時憲法屬性的《共同綱領》中,明確了貨幣發行權屬于國家,由國家對金融發展實施嚴格管理,同時禁止外幣在國內流通,目的就是要建設獨立自主的金融體系,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掌控金融發展, 用主權獨立權保障金融發展權的自主, 使金融安全有了強大的保障。“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6],改革開放不僅是金融發展的動力,也是夯實金融安全根基的重要契機。新時代堅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堅持普惠原則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明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7],社會主義制度保證金融的公益性和服務的普惠性, 黨的領導避免少數人利用金融綁架社會利益,確保金融發展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使金融安全有最堅實的底座與根基。
(二)探索適合自身的金融發展道路,重視國外的經驗但不盲從
后發國家學習其他國家的做法,能加快自己成長盡量少走彎路,但任何成功經驗都有特定的歷史時空和制度背景,善于借鑒而不盲從才能避免“南橘北枳”的窘境,重視國外經驗但不簡單照搬照抄,中國金融才能在發展中兼顧安全。 在1949年3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要加強與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學習, 新中國成立后學習蘇聯模式發展金融,照抄蘇聯做法不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要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改進和優化, 推動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堅持“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8],新中國形成自己金融發展道路生成邏輯。改革開放能接觸到基于歐美經驗的所謂“主流金融學”,我國更多是汲取教訓而不是照搬自由主義的做法。在西方的主流經濟學理論體系中,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了“矛盾”“不可能”“不尋常”和“反邏輯”[9],而事實是中國既沒有受“東南亞金融危機”之苦,也不曾受“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折磨,更沒有高通脹與高利率夾雜交織的后疫情之痛。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道路,在歐美國家“要么被視為不可持續的‘中國困惑’, 要么被視為對所謂經典的某種背離”[10], 符合發展規律的中國金融道路是西方理論無法解釋的, 有中國特色才能脫穎而出持續健康發展。 對于中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實踐的探索過程而言,西方所謂主流金融學理論和實踐僅提供了出發的起點而非必然路徑,不是也不可能成為我國金融發展的思想圭臬和道路指引。金融發展的長期績效差異并不主要取決于對經濟高增長的促進,更取決于金融安全問題引發的經濟衰退幅度和頻率,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效率提升”和“風險穩定”的雙重均衡與兼顧。 金融發展道路與國家的歷史傳統、政治制度和產業特征等密不可分,不是簡單抄發達國家的“作業”就能成功的。中國金融成功發展的關鍵,就是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不受干擾地做了符合金融發展規律的事情,獨立自主的發展才是保障金融安全應該遵守的指南。
(三)金融必須聚焦民生與實體,用經濟發展保障金融安全
不論是實踐邏輯還是理論邏輯都表明,金融內生于實體經濟, 發展取決于民眾的需要和參與,用經濟發展保障金融安全的理念,貫穿于我國金融發展始終,依靠人民并服務人民,是中國金融發展的鮮明底色。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既不能夠讓少數地主操縱國民經濟, 也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封建壟斷資本不服務民生與實體,帝國主義資本只想掠奪中國人民, 資本只關心自己能否獲得利潤,至于民生和與實體都與其無關,只有國家掌控的金融資源才能服務發展需要。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金融改革就是要讓銀行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通過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達到改善民生的目的,為民生和實體服務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初心和使命。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認識到“金融是提高生產力的‘黏合劑’和‘催化劑’,貨幣資金運動促進商品交易,按市場需要迅速黏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新的生產力”[11], 金融在持續改革發展中提升了服務能力。 現代金融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絕對安全可靠的金融制度,老百姓寧愿將貨幣“窖藏”也不參與市場循環,在商業信用不足以推動金融市場擴大時,需要更高等級的國家信用才能保持市場穩定,而生產力發展、商品交換以及產權的確立是國家信用誕生的前提和基礎[12],圍繞服務實體和民生發展的金融提升了國家信用,不僅是金融發展的方向,也是金融安全的保障。無論是革命時期發展經濟保障供給,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穩定金融物價和疏暢城鄉交流,再到新時代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民生與實體既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動力, 也是金融安全的保障。不同于西方學者提出的金融應該為實體經濟服務僅停留在學術探討的層面而缺乏政策影響力[13],我國金融服務實體與民生具有先進的理論指導和強大的執行力。
(四)改革創新堅持漸進與有序,重視結果形成的基礎和前提
發展中國家都有加快發展追趕世界領先的愿望, 在沒有掌握國情和參透金融發展規律的情況下,學習和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的模式和做法成為常態。而我國堅持循序漸進的改革創新,用金融的行穩致遠保障了發展的安全。20世紀80年代, 受信息化影響, 快速自由化成為全球金融發展趨勢,只有我國在“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原則下推動金融發展。金融創新是在國家的掌控下有計劃分步驟地展開,早期按照雙軌制加以推進,新時代又通過自由貿易區進行金融實踐總結經驗。政府推動市場化進程比市場經濟自然形成的成本更低,新制度確立的時間更短、更有效率、相對收益更大。2012—2021年,我國的金融業增加值增長了158.58%,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分別增長了238.9%和443.3%,全球最大的十家銀行有四家是中國的。不同于俄羅斯和東歐國家以激進的“休克療法”推動改革,我國的改革創新兼顧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的需要,不但重視金融制度的建設,還考慮全社會基本金融素養的提升,堅持金融發展必須教會普通人使用金融工具,形成學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完整閉環, 無論是建設銀行體系和發展直接融資,還是利用數字技術提高金融的普惠水平,我國的金融發展始終與提升民眾認知同步。民眾素質是構筑金融安全堤壩的基礎,任何金融創新改革必須契合參與者的現實,拔苗助長的超前過度發展只會釀成重大金融安全問題,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是集體理性行為,是穩中求進的體現。我國推進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我國金融發展的目的是服務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的生活。
三、 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邏輯依循
中國金融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金融,在推動金融支持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內在邏輯和依循。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邏輯依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宗旨:人民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性質決定了金融的屬性和目標。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隨后發行人民幣,將貨幣命名為人民幣,中央銀行命名為中國人民銀行,這是我國金融人民價值取向的鮮明標識。新中國確定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都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和生活,金融服務財政工作也要遵循這個原則。計劃經濟年代雖形成了“大財政、小銀行”的金融發展格局,但也成功打破了“誰來養活中國”的世界疑慮,為后續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創造了條件。包括金融體制在內的改革開放,根本目的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出現的通貨膨脹,1998年我國推動信用投放管理創新,2004年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 增強銀行信用管理的主動性,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就是踐行“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新時代結合市場環境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見表1)。2013年通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2015年出臺普惠金融發展規劃使更多的人享有金融服務;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宏觀審慎評估機制(MPA);2022年明確“反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2023年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通過形成強市場與強政府組合的機制, 提高新形勢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水平。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需要人民的支持,“只要我們信任群眾, 走群眾路線, 把情況和問題向群眾講明白,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任何障礙都可以排除”[14],只有堅持群眾路線和人民當家作主,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才能凝聚社會合力。
(二)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原則:獨立性
堅持獨立自主的金融發展,是我國基于歷史經驗和現實條件做出的選擇,是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前提和基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經濟發展缺乏獨立主權, 在多種力量的壓迫干擾下,始終沒有形成統一自主和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現代金融體系,這是金融支撐經濟發展不力的重要原因。新中國經濟體系建設遵循“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另起爐灶”的原則[15],獨立自主建設金融體系更好地維護自身發展安全和權益,舊中國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和主權受損的教訓,使“金融解決不好就會動搖政治基礎”成為共識,這既是我國金融發展的教訓也是必須堅持的發展原則。即便改革初期亟需資金,我國在利用外資問題上始終堅持“解決好償付能力問題”的原則。1983年出臺《關于對外借款有關問題的通知》, 嚴格對外借款發展的審批程序,強調解決發展資金投入主要立足自身,避免外債累積造成的政治被動。立足于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吸收FDI,1986年頒布《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1992年FDI在外資中的占比達到57.23%。在借貸和發債籌集外資時,“對于國外貸款,借、用、還要統籌考慮,做到借之有道、用之有效、還之有信”,恪守“沒有經濟上的獨立,政治上的獨立就沒有可靠的保證”[16], 成功規避發展中國家遭受的債務陷阱,使中國能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金融發展堅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 維護主權獨立是金融開放的目的和要求,面對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我國謹慎把握資本市場開放的時機和程度,堅持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自主確定金融開放的步伐步驟,既維護了金融安全又促進了發展。近年來歐美國家聯合施壓,依據他們的利益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但我國堅持按照自己的發展需要進行改革開放,自主把握金融開放發展的步伐步驟,在促進金融發展的同時也保障金融安全。沒有國家的獨立自主,要在開放環境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幾乎不可能實現。
(三)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目的:暢通性
金融因服務實體與民生而興盛,脫離實際交易的空轉是安全問題的根源,只有結合實際需要的金融資源才是發展要素,基于完全信息的改革創新才是金融發展的動力和安全的保障,金融資源和供需信息的通暢性,既是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目的又是手段。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改善民生和恢復國民經濟,穩定金融物價和疏暢城鄉交流成為金融工作的重要內容,1952年基本建成了總行、 區行、分行、支行四級機構相互銜接的銀行體系,既方便特定時期存儲信貸和城鄉發展,又便于依據資金信息制定相應的計劃。 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金融反映市場信息;促進經濟發展, 需要金融參與發展資源和要素的分配,“金融市場作為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商品市場和其他各要素市場的樞紐,也是貫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的橋梁”[17]。暢通性不僅關乎金融資源供給的有效便捷,也關乎改革創新方向的精準有效,暢通性是金融發揮現代經濟核心功能的前提。金融風險的原因復雜,是跨周期累積的結果,但爆發具有突然性和破壞性,在開放條件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探索如何讓金融市場在保證自身的安全穩定條件下高效服務實體經濟,不僅需要各國“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18], 還要用全球的集體力量保障國家地區的個體安全, 暢通信息和資源流動關乎所有的人。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投資銀行的成立,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等通道的建設,不僅暢通資金流動,更便于依據有效的信息做出科學判斷,能匯聚全球力量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改革開放初期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金融改革, 新時代基于頂層設計和全局謀劃的發展思路,是基于資源和信息暢通程度對金融發展和安全的統籌安排。
(四)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策略:系統性
我國金融發展聚焦民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金融發展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是金融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源,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就是讓金融體制適應生產力發展,金融發展超前或滯后于生產力都會產生金融安全問題, 堅持系統性觀點推動金融與經濟協同發展,是我國金融經歷重大風險考驗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認識到為了穩定通貨和物價,必須平衡財政收支和保證物資供給,要把防止通貨膨脹作為金融工作重心,受制于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 我國通過票證制度采取“綜合平衡”治理通貨膨脹,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 凝聚建設社會主義的磅礴力量。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通過主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金融服務更加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重視金融消費者與投資者保護的同時, 加強現代金融知識和意識的教育和普及,以提高市場參與者的素質為金融安全保駕護航。根據發展變化和實際需要推動與金融相關的法律建設,確保法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我國相繼出臺并修改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公司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法律。在全社會范圍內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對失信行為進行聯合懲戒,使金融發展的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在認識美元獨大危害的同時,積極推動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為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在綜合平衡協同的基礎上系統推進。
統籌發展和安全是為了更高質量的金融發展,在實踐中不能因為存在安全隱患就停止發展,發展是消除金融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二者是互動互促的動態平衡關系。 金融創新可能帶來安全問題,但不能靠停止發展實現靜態安全,要在發展中消除存在的風險隱患,通過統籌兼顧的手段實現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平衡。 中國金融的安全需要發展來保障,金融不發展是最大的金融安全問題,金融發展和安全相互支撐并不矛盾,既不能厚此薄彼又不能因噎廢食,高水平地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是治理能力的體現。 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最終目的, 是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與民生, 通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既為金融發展創造空間和機遇,又為金融安全夯實基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統一,通過金融發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結論與啟示
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探索和實踐,貫穿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整個時期,受認識水平和時代環境的影響各有側重,但始終堅持金融發展服務實體和民生, 依托經濟發展成果鞏固社會制度和凝聚人心,使金融安全擁有堅實的物質和民意基礎。“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深刻闡釋了二者的關系,展示了中國金融不同于歐美金融的發展邏輯與特征。金融史既是發展史也是危機史,同時還是金融發展和安全的統籌協調史。歐美國家金融危機周期性頻發的現實,說明其理論與實踐在統籌兼顧上存在缺陷。中國在消除金融安全隱患的同時促進了金融發展,終結了西方經驗和實踐普適且先進的神話,我國用自己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證明金融發展道路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西方金融發展基于理性和自由市場的道路是存在安全隱患的,在影響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誤導發展中國家。中國金融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和實踐具有先進性和競爭力,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選擇借鑒,是我國對國際金融發展的重大貢獻。
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都要經受創新適應與安全穩定的雙重考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金融發展之路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中國沒有全盤照抄西方模式,而是努力建設符合自身特點的經濟政治制度”[19]。 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我國金融發展能順應規律,“執政為民”在保證金融公益性的同時還廣泛動員群眾參與,金融發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工具而不是少數人獲取利益的手段, 金融安全才有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支持力量,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成為全社會的自覺選擇。
新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要統籌高質量的金融發展和高水平的安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 提升黨的理論認識水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的前提和基礎,科學的理論和先進的觀念需要黨的權威詮釋, 有效的實踐和有序的開展需要黨的組織和推動, 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崇高威望,黨的把舵導航不僅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還能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與發展。 要圍繞金融強國建設,提升全黨的金融發展理論水平,為更高水平的安全實踐創造條件。
二是認識金融發展規律和要求,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是金融理論的重大創新,是對金融發展規律的深度把握和順應,要根據中國現代化實踐需要推動金融發展,科學認識金融安全在發展中的作用和要求,金融安全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而不是金融發展創新的桎梏。金融發展需要秩序穩定和運行暢通,資本過度逐利和自我循環影響金融安全, 使金融不能圍繞實體民生提升服務效率,影響環境并對金融發展形成制約,金融安全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客觀要求。只有統籌發展和安全,才能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持獨立自主探索, 走中國特色之路。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國家掌控金融資源,決定了我國金融發展的使命與安全的要求不同于歐美國家,要結合中國的實際自主探索而不是對西方做法的模仿照抄,統籌金融安全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需要中國自己的專家和實務工作者進行總結探索。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博弈日趨激烈,金融武器化成為歐美國家打壓中國發展的重要選擇,因此只有自主探索并走出特色之路, 才能用實際效果擴大中國金融的影響。
四是強化治理能力建設,謀求集體安全和抱團發展。不斷增強金融治理能力,既要強化國內治理提升金融發展質量,又要通過國際監管合作改善環境保障安全,通過內外聯動創造環境和條件。對內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的職責,引導金融資源高效配置, 對外要摒棄歐美國家以鄰為壑的金融政策操作,用國內發展夯實人民幣在外的國家信譽[20]。以穩慎扎實的人民幣國際化服務其他國家發展,發揮中國金融在暢通全球循環中的橋梁功能,通過服務世界發展為我國的金融發展和安全匯聚力量,增強我國統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佚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N].人民日報,2017-07-16(1).
[2]習輝.新中國金融60年風云[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7]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N],人民日報,2019-02-24(1).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任保平.從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到經濟高質量發展[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6):3-34.
[10]劉守英,熊雪鋒.堅持問題導向的中國經濟理論創新[J].中國社會科學,2022(10):99-118,206.
[11]戴相龍.領導干部金融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
[12]李曉,李黎明.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國家信用邏輯[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1(2):95-105,237.
[13]BLIKHAR M,MYKHALITSKA N,VERESKLIA M,et al.Finanical Security of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 and Legal Causes of Crisis Phenomena in the Economy[J].Financial and Credit Activity Proble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2021:230-333.
[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段世德,馬國平.中國貿易利益觀的演進與啟示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6(9):16-26.
[1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王輝耀.中國模式:海外看中國崛起[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20]段世德,王躍生.論兩次危機應對與美國國家信用的透支[J].經濟學家,2020(12):116-124.
The Path,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 of China’s Coordinate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Duan Shide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eople’s political power, by utilizing market principle and taking initiative to reform, Chi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has formed coordinate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path, and developed a unique path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suppor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the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rocess, remarkable features have been formed, such as sticking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to ensure public welfa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oreign experience but not blindly following it, and ensuring financial security through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adhering to reform, innovation, and orderly progress. On the basis of ideological progress and practice accumulation, the principle of prioritizing people’s interest and independence, the purpos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 the strategy of system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e high quali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purpose of better serving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learn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develop scientific ideology, take what is needed in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promote pract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security; path trajectorie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logical adherence
(責任編輯:李丹;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