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汪重,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
通信作者:廖日洪,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E-mail:875217276@qq.com
【摘要】目的 分析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應用補陽還五湯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連云港一四九醫院收治的82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的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以及中醫證候積分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結果 較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更高;較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FMA、ADL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手足腫脹、舌歪語蹇、氣短乏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漿黏度(PV)、全血黏度(BV)及紅細胞比容(HCT)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Plt;0.05)。結論 補陽還五湯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效果更好,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有利于對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可取得確切療效和較好的預后。
【關鍵詞】補陽還五湯 ; 阿司匹林 ; 腦梗死恢復期 ;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02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08
腦梗死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腦部缺血障礙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多伴有偏癱、語言蹇澀、癡呆等后遺癥,造成較大的家庭及社會負擔。現代醫學認為,腦梗死恢復期治療主要采取腦循環改善劑和腦代謝賦活劑,以及積極的康復訓練治療[1]。阿司匹林是治療腦梗死一種常用藥物,發揮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對于急性期、恢復期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2]。從中醫學角度講,腦梗死屬于“中風”范疇,病機為機體氣血逆亂、陰陽失衡、上犯大腦,治療提倡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是治療恢復期腦梗死的代表中藥方劑,可發揮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等功效[3]。故而本研究旨在分析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應用補陽還五湯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連云港一四九醫院收治的82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54~78歲,平均(69.21±4.32)歲;BMI 19.25~29.25 kg/m2,平均(23.58±2.58) kg/m2;病程22 d~6個月,平均(2.92±0.62)個月;基礎疾病:糖尿病14例、高血壓16例、高血脂癥1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53~80歲,平均(69.67±4.69)歲;BMI 19.12~29.74 kg/m2,平均(23.84±2.85) kg/m2;病程25 d~6個月,平均(3.08±0.78)個月;基礎疾病:糖尿病13例、高血壓14例、高血脂癥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 [4]中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⑵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5]中氣虛血瘀證型相關標準;⑶由影像學檢查證實,發現腦部缺血性病灶,伴有偏癱、失語癥狀;⑷生命體征處于穩定狀態;⑸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排除標準:⑴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⑵腦出血;⑶對研究用藥存在禁忌;⑷合并惡性腫瘤疾病;⑸近
3個月有內腦部手術史;⑹伴有血液系統疾病、凝血機制異常。本研究經過連云港一四九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
審批。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J20160685,規格:100 mg/片)口服治療,100 mg/次,1次/d。觀察組患者使用補陽還五湯聯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方劑藥物組成為地龍、紅花各10 g,桃仁6 g,黃芪30 g,川芎、當歸、赤芍各13 g,蒲黃、蒼術各8 g,以上藥物加水后煎煮,取濃汁200 mL,藥液溫熱時分為早晚2次服用,每日
1劑。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參照《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 [6]擬定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各個癥狀體征消失,生活完全自理;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顯著改善,達到基本生活自理;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改變不明顯,無法生活自理。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神經功缺損程度、肢體功能和生理自理能力。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用神經功缺損程度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7]評估神經功能,分值范圍為0~42分,評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恢復越好;肢體功能使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 [8]評估,合計100分,評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恢復越好;生理自理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 [9]評估,ADL積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恢復越好。⑶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10],對偏身麻木、半身不遂、手足腫脹、舌歪語蹇、氣短乏力評分,分為輕癥
(1分)、中癥(2分)、重癥(3分)3個等級,分值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⑷血液流變學指標。取患者空腹狀態的靜脈血5 mL,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使用全自動血流變測試儀(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
SA-6600)測定血漿黏度(PV)、全血黏度(BV)以及紅細胞比容(HCT)水平并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顯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NIHSS、FMA、ADL評分比較 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FMA、ADL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手足腫脹、舌歪語蹇、氣短乏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PV、BV以及HCT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恢復期腦梗死患者臨床多實施抗血小板凝集、調脂等治療措施,阿司匹林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作為預防或終身使用的藥物[11]。對于急性期、恢復期患者應用阿司匹林,雖在改善腦部血循環方面有較好的療效,但并不理想。
中醫認為,腦梗死系由各種原因所致肝腎虧虛、瘀阻腦脈,導致氣血不通、清揚之氣堵塞,所以應當辨證治療。恢復期的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故中醫提倡治療腦梗死恢復期從益氣活血方面入手。本次研究應用補陽還五湯,湯劑中藥物黃芪主要功效為補中益氣,發揮補氣固表;當歸發揮活血化瘀、補充氣血的作用;地龍具有清熱息風兼顧通經活絡的作用;赤芍、紅花、桃仁等藥物均可祛風散寒和活血通脈;蒼術可以燥濕化痰、祛風散寒;川芎主要起到活血行氣、開郁作用,蒲黃能化瘀止血、散瘀通淋,藥物石菖蒲的主要功效為開竅化痰、醒神益智,以上藥物聯合應用可發揮活血益氣、化瘀通絡等功效。本研究中,較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中醫癥狀積分和NIHSS評分更低;而FMA、ADL評分更高,結果提示阿司匹林和補陽還五湯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改善患者癥狀,臨床療效更好,提高機體功能。
腦梗死發病與血液流變學水平密切關聯,腦卒中恢復期患者HCT增高,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影響血流動力學,增加心血管負擔,甚至影響組織氧供;腦卒中恢復期患者BV出現異常,影響體液平衡和心血管功能,影響血液流變學;卒中恢復期患者因炎癥反應、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等,引起血漿容積變化影響PV。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CT、BV以及PV均明顯較對照組更低。分析其原因是,赤芍中的赤芍總苷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流暢通[12];黃芪有助于改善紅細胞的形態和數量,維持正常的血液流變學
參數[13]。
綜上,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聯合補陽還五湯,可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患者預后良好,值得進一步加強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吳婷婷, 王興臣, 焉凱, 等. 化濁行血湯聯合常規治療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臨床療效[J]. 中成藥, 2023, 45(4): 1393-1396.
薛杰, 馬訓威, 鞏知晴. 尤瑞克林聯合阿司匹林對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影響及臨床觀察[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 2021, 30(7): 85-87, 92.
尤雪蓮, 梁晨, 李楊. 補陽還五湯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腦梗死后遺癥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四川中醫, 2022, 40(12): 130-13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5, 48(4): 246-25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7: 39.
高長玉, 吳成翰, 趙建國, 等. 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38(2): 136-144.
徐陽, 金凡夫, 趙麗, 等. 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與收縮壓變化值在顱內出血性轉化中的預測價值[J]. 安徽醫藥, 2021, 25(2): 250-254.
陳瑞全, 吳建賢, 沈顯山. 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5(4): 519-521, 522.
薛凱文, 劉翔翔, 張澤宇, 等. 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反應性研究進展[J]. 康復學報, 2022, 32(4): 374-380.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219.
鄭會芬, 張妙時, 牛悅虹. 溫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對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0, 29(2): 178-181.
董國菊. 赤芍總苷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環球中醫藥, 2017, 10(9): 1057-1060.
劉爽. 黃芪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北方藥學, 2015, 12(12):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