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對青少年脊柱側彎康復進程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就診的136例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納入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68 例,進行姿態訓練)和觀察組(68例,進行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比較兩組患者Cobb'角、頂椎旋轉度(AVR)、頂椎偏離距離(AVT)、腰部活動度(屈曲、伸展、左側屈和右側屈)和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obb'角、AVR和AVT均減小,且觀察組減小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屈曲、伸展、左側屈和右側屈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增大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各維度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對青少年脊柱側彎康復的效果較好,可改善患者腰部活動度并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脊柱側彎;青少年;矯形器;姿態訓練
【中圖分類號】R6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4.0127.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4.042
脊柱側彎是指脊柱的一個或多個節段向側方彎曲或椎體發生旋轉的脊柱畸形,X線影像學圖像提示脊柱側方彎曲≥10°[1]。脊柱側彎多發于青少年群體,會影響患者正常發育,若不及時干預,隨著脊柱側彎程度加重,會導致患者心肺功能受損,甚至壓迫神經造成癱瘓[2]。運動訓練是青少年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之一,能夠改善輕、中度脊柱側彎患者的病情[3-4]。姿態訓練屬于運動訓練的一種,以鍛煉腰部、背部等各處肌肉來達到提高肌肉強度,從而減輕脊柱側彎程度[5]。姿態訓練雖有一定療效,但維持時間較短,需長期鍛煉,且步驟較多、需在固定地點進行,部分患者治療依從性較低。矯形器即支具治療,通過對脊柱進行物理固定,使脊柱曲度逐漸恢復正常,可長期佩戴,與姿態訓練聯合用于脊柱側彎患者可獲得更好的效果[6]。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用于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就診的136例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納入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68例)和觀察組(68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13~18歲,平均年齡(15.43±1.42)歲; BMI 18~23 kg/m2,平均BMI(20.61±2.22)kg/m2;主彎類型:胸彎17例,腰彎21例,胸腰彎3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13~17歲,平均年齡(15.04±1.37)歲;BMI 18~24 kg/m2,平均BMI(21.04±2.15)kg/m2;主彎類型:胸彎16例,腰彎19例,胸腰彎3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法定監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脊柱側彎的診斷標準[7],并經X線檢查確診;⑵年齡13~18歲;⑶Cobb'角為20°~45°。排除標準:⑴合并神經肌肉病變者;⑵合并先天性遺傳病者;⑶合并其他脊柱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姿態訓練。⑴頭頂觸壁:距墻壁一臂處俯臥,展開雙肩,肘部保持彎曲,并向前伸直雙臂,并盡量前伸,指尖觸到墻壁時立刻縮回手臂,3~5 min/次,2~3次/d。⑵左右偏坐:患者取跪位,患者雙手抬起后使臀部向右、左保持偏坐,5~10 min/次,2~3次/d。⑶仰臥起坐:患者取仰臥位,使患者雙臂上伸,與上身呈90°,進行標準仰臥起坐運動,盡量保持動作穩定,訓練頻率同⑵。⑷雙臂平伸:患者取俯臥位,患者雙手置于額前,慢慢抬高雙臂,向前慢慢伸直并慢慢縮回初始位置,訓練頻率同⑵。⑸下肢后伸:患者取仰臥位,打開雙肩后彎曲肘部,支撐下肢,并盡量抬起下肢,雙腿保持上、下交叉運動,訓練頻率同⑵。⑹五點支撐:患者取仰臥位,彎曲其肘部、膝部、頭枕部,保持患者雙足足底著床,抬高患者臀、腰背部,30 s/次,20次/d。⑺單杠單臂懸吊:使患者左臂握單杠懸吊,持續30 s,休息60 s,5次/組,3組/d。姿態訓練時長為2年。觀察組患者給予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姿態訓練方法同對照組。矯形器佩戴:使患者平躺,拉合并牽緊矯形器的搭扣,使患者雙手放于腰間,向下按壓矯形器,使脊柱保持伸展狀態,佩戴3~4次/d,佩戴時長:佩戴第1~2天,佩戴時長0.5~1 h/次,睡前取下;佩戴第3~4天,佩戴時長2~3 h/次,睡前佩戴2 h;佩戴第5~14天,佩戴時長4 h/次,睡時依舊佩戴。自第15天起4 h/次,睡時仍可佩戴。矯形器佩戴治療持續2年。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Cobb'角、頂椎旋轉度(AVR)和頂椎偏離距離(AVT)。于治療前后使用數字X線攝影系統[珠海和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粵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2301095號,型號:HGYX-Ⅲ-DR]測定兩組患者Cobb'角、AVR及AVT。⑵比較兩組患者腰部活動度。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部的屈曲、伸展、左側屈和右側屈的活動度。患者取站立位,雙足處于肢體軸線,采用電子脊柱測量儀(西安金昌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陜械注準20212070051,型號:King-9000A)軸心對準腰部直立位,患者最大程度進行相應腰部活動,記錄屈曲度數。⑶比較兩組患者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于治療前后采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SF-36包括8個維度[軀體疼痛(BP)、生理職能(RP)、總體健康(GH)、精神健康(MH)、生理功能(PF)、活力(VT)、社會功能(SF)和情感職能(RE)],各維度總分最高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8]。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Cobb'角、AVR和AVT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obb'角、AVR和AV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obb'角、AVR和AVT均減小,且觀察組減小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腰部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腰部屈曲、伸展、左側屈和右側屈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屈曲、伸展、左側屈和右側屈活動度水平均增大,且觀察組增大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維度SF-36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各維度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青少年脊柱側彎是以某段脊柱持久地偏離機體中線,脊柱向側方凸出弧形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特發性、先天性和神經肌肉性等,其發病機制尚為完全明確,可能與年齡、神經肌肉功能、創傷和遺傳等因素有關[9]。對于側彎角度超過 40° 的病情嚴重患者,需進行手術矯形,但對于脊柱側彎角度不超過 40° 的患者,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能夠獲得明顯療效[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obb'角、AVR和AVT均減小,且觀察組減小幅度均大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屈曲、伸展、左側屈和右側屈活動度水平均增大,且觀察組增大幅度均大于對照組,這提示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脊柱曲度。有Meta分析顯示,運動訓練能改善脊柱側彎患者Cobb'角,提高肺活量[12]。姿態訓練通過對各部位肌肉的力量訓練,使肌肉更加有力,增強維持脊柱正常姿態肌肉的支撐力,有利于骨骼的穩定,可以減少脊柱側彎[13]。但姿態訓練的效果維持時間較短,且無法隨時進行。脊柱側彎矯正器根據青少年生長發育特點、胸廓等情況設計,通過對胸廓施加壓力進而將壓力傳導至脊柱,可限制脊柱異常活動,避免脊柱側彎進一步加劇,并通過調整對脊柱的支持以減小側彎角度,恢復脊柱正常力學關系,進而改善由脊柱支撐進行的腰部活動功能。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SF-36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均大于對照組,這提示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能更好地改善脊柱曲度,減少脊柱彎曲對患者的影響,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需要長時間佩戴矯形器,患者可能因矯形器與軀干不適配或壓迫過度而產生不適感。因此,在治療期間,需要正確佩戴矯形器,并密切關注患者身體發育情況,以便及時更換匹配的矯形器。同時,由于矯正周期較長,部分患者可能無法堅持,在治療過程中,還需及時跟進隨訪,并發動青少年患者家屬進行監督,避免延長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矯形器輔助姿態訓練能夠減少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脊柱曲度,改善腰部活動度并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張浩,張寧,陳宣銀,等.青少年脊柱側彎流行病學調查現狀[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2, 62(6): 97-100, 106.
趙云欣,孟繁媛,趙智,等.青少年脊柱側凸患者生活質量的現狀調查[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22, 43(5): 50-57.
鐘煜,張學軍,曹雋,等.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結合支具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刊, 2022, 57(9): 966-970.
馬偲銘,王連成,杜良波,等.物理治療脊柱側彎特定運動對輕度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康復療效[J].中國臨床研究, 2021, 34(9): 1240-1244.
曹江,楊小紅,呂欣.支具矯正聯合姿態訓練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療效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 2020, 12(20): 82.
杜建業,江標,趙資堅.支具矯正聯合姿態訓練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J].臨床骨科雜志, 2018, 21(6): 647-650.
NEGRINI S, DONZELLI S, AULISA A G, et al. 2016 SOSORT guidelines: Orthopaedic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coliosis during growth[J]. Scoliosis Spinal Disord, 2018, 13(1): 3-50.
楊小湜,王陽,李秀君,等. 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解剖科學進展, 2009, 15(4): 383-385.
廖粵生,白莉莉.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發病機制及運動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 2022, 43(9): 1436-1440.
徐輝,沈陽,劉巍.脊柱側彎矯形器聯合有氧體能訓練治療小兒特發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藥, 2023, 45(16): 2465-2467, 2471.
陳豪杰,朱賢友,董亮,等.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矯形術中機器人輔助植釘的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1, 35(11): 1457-1462.
張威,卜淑敏,王濤,等.運動干預對青少年輕,中度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2, 22(8): 896-900.
王傳生.姿態訓練聯合脊柱側彎矯形器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2, 3(6):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