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傳播實踐不斷煥發新活力。本文以微紀錄片《美美與共——“一帶一路”上的文明對話》為例,探析其共情傳播策略。從共情傳播意義看,“一帶一路”題材微紀錄片能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偏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共情傳播條件看,《美美與共》具備“情境:環境條件”“內容:情感條件”“方式:身體共在”三個條件;從共情傳播策略看,該紀錄片通過“自我”與“他者”雙重講述加強角色認同,通過符號互動,構建共通意義空間,網狀化敘事,構建集體記憶等策略,實現共情傳播。
【關鍵詞】一帶一路;共情傳播;微紀錄片
【基金項目】本文系“一帶一路”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構研究(18BXW023),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研究成果。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客觀要求和社會基礎,其中,人文交流成為沿線各國在不同文化、制度、習俗背景下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1]紀錄片具備紀實性的特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它更易于被人們所了解和接受,也就更易實現共情傳播的目的。
在2023年初,新華社海外版賬號推出了系列微紀錄片《美美與共——“一帶一路”上的文明對話》,瀏覽量超千萬,好評如潮。《美美與共》分為四集,分別是《絲路千年 共織和合》《凝土為器 共繪光彩》《古法造紙 共書美好》《古韻新聲 和鳴共奏》,主要記錄了中國與絲路節點國家在文化上的共通、共享、共情之路。可見,以紀錄片為載體,通過共情傳播方式,傳播“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涵與要義,有助于促進民心相通和文化認同,實現共情傳播。
一、共情理論與共情傳播的理論溯源
共情概念最早起源于心理學和神經學科領域。共情也叫“移情”“同理心”,指的是有意識地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并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思想,同時作出相應的反應。[2]廣義上,共情包括情感、認知、行動三方面,這三種成分互相影響。
隨著學科的交叉發展,共情理論逐漸被引入傳播學、傳播心理學領域。有學者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共情傳播”的概念,認為“萬物皆可共情、人類普遍共情,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3]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學者趙建國對共情傳播的定義是:共情傳播是指具有相同或類似情感的形成、傳遞和擴散的過程。共情傳播最終形成情感共同體,也叫群體情感。[4]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微紀錄片的共情傳播意義
(一)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而推動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美美與共》以“一帶一路”為背景,從文明對話的角度闡釋了“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與各國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體現了各國人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共識。
第一集《絲路千年" 共織和合》,由古及今從絲綢的生產、加工、貿易等方面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歷程,展現了中國與印度手工藝人的傳承之道,經緯交織的絲線鋪墊出合作路、創新路、致富路,呈現出了中國傳統手工藝人與各國手工藝人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影像畫面,通過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傳統文化間的關聯,提升受眾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加深各國人民在情感上的共鳴,更有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打破偏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和合作的重要因素,正面的國家形象有助于推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政治經濟合作。[5]“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始終秉承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取得了很多成就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然而,由于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地緣政治等因素,“一帶一路”倡議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在國際傳播中,紀錄片作為傳播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國家良好形象。
紀錄片《美美與共》與其他“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有所不同,它記錄的是千年絲路文明中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傳統文化的共通之處,中外文明的交流之道,以及中外文化的交匯之情。紀錄片第四集《古韻新聲 和鳴共奏》講述了中東地區傳統弦樂器與中國琵琶的故事,隨著古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與沿線各國商業、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烏德琴從遙遠的中亞地區來到中國,不斷演變發展成中國琵琶。它展現了不同文明能夠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在各國文化的相互影響中推動自身發展,也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從而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微紀錄片《美美與共》的共情傳播條件
(一)情境:環境條件
在心理學上,情境是共情形成的環境條件。情境是指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呈現的環境狀況,它涵蓋一切事情或信息,可以對個人的情緒、情感、認知、判斷產生影響或制約。情境理解系統能直接影響被感染的人的情感,讓他們更傾向于共情。從古至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未曾中斷,紀錄片《美美與共》中展現的真實場景、真實故事就是“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能夠進行共情傳播的情境條件。
(二)內容:情感條件
從傳播內容來看,共情需要靠情感來催生。在新聞中,報道真人真事可以催生共情;在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歡離合,情節的跌宕起伏,都會引起讀者的共情。紀錄片作為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具有紀實的特性,能夠建立比較真實的影像文本,記錄真實的人物和事件,這更容易獲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理解和認同,也就能夠達到共情傳播的目的。
以第一集《絲路千年 共織和合》為例,講述了西安石泉縣的養蠶人劉小蘭、印度紡織者阿南德·曼達爾、英國民間藝術家杰夫·科格倫等人與絲綢的真實故事。中國絲綢在印度進行印染,印度的帕格亞村里超過1萬名女性以繅絲為生。無論將絲綢做成絲巾、紗麗,還是藝術品,絲綢都融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見絲綢,就能看見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淵源,也能夠激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眾記憶深處的共情。
(三)方式:身體共在
從傳播方式來看,身體共在更容易激發共情,比如演講、集會、游行等。要達到有效的共情傳播,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這需要兩個引發共情的條件,一是可以激發群體共情的情境。二是大范圍的身體共在,身體共在會讓情緒迅速地相互感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上的共通之處可以促進情感和情緒聚合,紀錄片雖然能為共情奠定基礎,但還無法促成共情傳播,這時就需要一個虛擬身體共在情境。
虛擬身體在場可以通過互聯網打造,如社交平臺的跟帖、轉發等,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虛擬的身體在場也能以更多樣化的形式完成,最終聚集情感能量完成共情。新華社播出微紀錄片《美美與共》后,在海外社交平臺反響熱烈,得到很多國外媒體的轉載,受到當地受眾歡迎。紀錄片一經播出,海外網民瀏覽量突破千萬,不少網友直呼“驚艷”“引人入勝”,此時,虛擬身體共在氛圍就被營造出來,起到了聚攏人氣促進共情的作用。
四、微紀錄片《美美與共》的共情傳播策略
(一)角色認同:“自我”與“他者”雙重講述
紀錄片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敘事方式,已發生“自我陳述”向“他者敘事”的轉向。[6]第一人稱自我敘述可以更好地促進角色認同和觀眾共情。在紀錄片《美美與共》中,講述個人或群體絲路故事時通常采用“我”或“我們”的視角,這樣可以更加貼近人物內心,展現其情感和思想,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認同。用50年制作琵琶的李兆霖的匠人故事、從事絲綢行業200年的阿南德·曼達爾的家庭故事等都展現出了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絲綢之路”,而他們對絲路的體驗和感悟,則觸發了觀眾對他們的情感共鳴。
紀錄片《美美與共》呈現了英國、土耳其、墨西哥和埃及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在文化藝術上相互合作、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故事。該片以新聞紀實的手法拍攝,參與拍攝的記者雖然沒有出鏡,但實地參與了不同地區的日常生活場景,紀錄片的聲音包括解說和被采訪人物的表述,對當地民眾和專家學者的采訪,展示了他們對文明對話的看法和經驗。通過“他者的話語”來講述“一帶一路”故事,使海外觀眾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并從他們的視角來理解和思考文明交流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產生共感、共情。
(二)符號互動:建構共通意義空間
從符號互動理論出發,國際傳播中共情是建立“共通意義空間”的必要條件。共情傳播的目的是探尋“共同話語和經驗”,從而縮小“我者”與“他者”的認識鴻溝,增進雙方的深度了解。只有傳播主體從他人的視角,以同理之心“換位思考”“感同身受”,才能構建出一個“共通的意義空間”。
第二集《凝土為器 共繪光彩》以瓷器為主角,從制作淵源的角度介紹了土耳其伊孜尼克瓷和中國青花瓷的故事。自元朝起,商人們就通過絲綢之路將青花瓷帶到土耳其,由此,青花瓷就進入了土耳其的上層社會,并逐漸在社會中普及。紀錄片先講述了中國瓷都景德鎮的瓷業發展,民間陶藝人的故事,再通過張婧婧等學者遠渡土耳其交流訪學的故事,引出土耳其古老的瓷都伊孜尼克鎮的起源,通過景德鎮和伊孜尼克鎮的對比介紹,用“瓷器”這個符號,建立互動關系,探尋中國與土耳其在瓷器上的“共同話語”和“共同經驗”,在這方面,土耳其與中國有一種文化上的聯系,這種聯系能夠填補兩種文化上的認知溝壑,有利于加深彼此的理解,促成共情傳播。2017年,土耳其伊孜尼克鎮和中國景德鎮簽署了友城結好(意向性)協議書,2021年11月,以視頻形式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這種以“瓷器”為媒的文化互動依然在延續。
(三)敘事技巧:網狀式敘事構建集體記憶
這部紀錄片采用網狀式敘事結構,將“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要內容,包括文化交流、政策落地和民間交往等,清晰地組織成一張縱橫交織、條理分明的網。在剪輯上,四集內容獨立為點,每集都講述一類故事,這些內容聚零為整,突出“合作共贏”的理念。例如,在第一集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和印度手工藝人技藝傳承的故事;在第二集中,我們又看到了中國和土耳其在瓷器上的不解之緣;在第三集中,我們看見了中國、墨西哥的古法造紙的技藝交匯……這有利于加深觀眾對紀錄片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也能讓受眾在短時間內產生共情。
在網狀式敘事結構下,紀錄片《美美與共》以非線性方法展示了歷史事件和個人故事,觀眾能夠通過網狀敘事拼湊起一幅完整的歷史畫卷,構建集體記憶。德國學者阿茲曼夫婦基于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提出了文化記憶理論,認為通過具體可感的符號可以重建和再現記憶。首先,通過梳理古絲綢之路的起源,用文化圖像喚醒受眾對其所存儲的記憶。該紀錄片呈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通過具體的文化符號和記憶來重建和再現這段歷史。其次,闡述古絲綢之路與現今區域仍有關聯,并在歷史、社會等因素的作用下,將其存儲記憶轉化為功能性記憶,從而形成“文化認同”。該片穿插了古今中外的人物與故事,將中國的力量、精神與當地文化結合,透過影像化的場景重現,喚起觀眾的共鳴,并重建集體的記憶。
第三集《古韻新聲" 和鳴共奏》以“三重奏”的敘事結構來呈現。該片以“古城蘇州”開篇,無論是京杭大運河或是阡陌小巷都有數百年歷史的痕跡。隨之介紹的是蘇州琵琶匠人李兆霖的故事,由此引出琵琶是一條連接古今、貫通中外的紐帶。琵琶的原型是來自中西亞地區的烏德琴,通過絲綢之路從中西亞引進中國,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了琵琶。這一發展豐富了幾千年來絲路精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內涵。在網狀敘事結構下,文化在多維時空中交流碰撞,建立了在集體記憶基礎上的文化理解,這有利于打破文化認知上的壁壘,增強共情體驗。
五、結語
紀錄片《美美與共》從多角度解讀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共通的情感訴求、文化記憶等符號意義,增強了人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精神內核的認同。從“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的視角來看,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目前我們的國際傳播依然面臨很多挑戰,其中富有針對性、解釋性、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共情傳播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關鍵一環,讓各國民眾認同“一帶一路”倡議,認識到這是造福各國人民的世紀工程。
注釋:
[1]高傳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視域下的紀錄片故事化操作[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7):97-99.
[2]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3]崔維維.國家形象的共情傳播及其引發機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2(01):60.
[4]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6):47-52.
[5]彭又新.新時期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探析[J].中國電視,2019(12):105-108.
[6]周翔,付迎紅.中國影像故事的“敘事—共情—跨文化”互動機制模型——基于對“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6):108-114.
(作者:馬秀蘭,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周麗,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