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有很多選擇。
幾十年來,我是在選擇的迷惘中走過來的,因為興趣寬泛,愛好太多。
文學是我一輩子奮斗的事業,不用說,這是我最看重的,也是投入精力最多的。
文學之外,書法、體育、音樂、玉器、古陶、旅游、垂釣、養犬,都喜歡,而且不是泛泛的喜歡,是深深的愛,沉迷其中難以自控。
我知道,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做了這樣,就荒了那樣,各樣都想搞出名堂,很難,對某種事物保持持久的專注度,也很難。
因此就不免生出擔心,生怕這些愛好耽誤了正事,荒廢了時光。
猶猶疑疑,徘徘徊徊,幾十年就這樣走了過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樣一種狀態有得有失。
正如最初的擔心,失去的正是對事業大目標的把控。
對于文學,計劃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深感時間和精力不夠而延宕,這讓自己很難釋懷。
這遺憾只能交給未來,假使老天假我以時,我想多多少少是能補回一些的。
慶幸也有所得。
這“得”,牽涉權衡考量的角度。
我固執地認為,精彩的人生,不是大紅大紫,不是外在的輝煌,不是身上金光燦燦的標簽,而是內心的充實,是精神的豐贍,是能夠張開好奇的眼睛注視這個世界,是對美好和新鮮事物保持敏銳的感知,是心中時時都有愛和喜悅的漣漪在蕩漾。
人怕無知,更怕無趣,這“趣”不會毫無來由自然生長出來,它是在人格的“活土”里生根、發芽、生長,最終綻放出迷人的花朵。
生命里的任何時段,都要保留心中的這片“活土”。
這樣,你就會在身邊的尋常物事里發現讓你心旌搖曳的東西,比如一個場景、一片風景、一樣器物,如一把砂胎泥坯陶土壺。
當然作家的發現,會有自己的著眼點,一把陶土壺,要看見它背后的文化蘊涵,要引導讀者“格物致知”。
器物背后的知識和文化,有時貫穿著長長的歷史脈絡,需要作家去梳理,去解讀,這就逼著作家必須成為一個學問家,作家必須做功課,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到頭來,你寫出的文章才會有味,進而你這個人才會有味。
這是大文化。
人間有味是清歡。
興趣、愛好,以及寫作,有時并非完全是功利性的,而是在心愫的驅動下,去申舒表達自己體會到的“清歡”。
這樣,你面對的器物不再是單純的器物,而是豐富情感、提升境界的一種介質。
我們的精神,就在這種滋養里獲得調適和成長。
白描,作家、教授、文學教育家、書法家、玉文化學者,曾任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玉雕專業委員會會長?,F任中國作協作家書畫院執行院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佛造像專業委員會會長。兼任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延安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駐院作家,廣西“文化北海”建設高級顧問。作品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并多次獲得十月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大地文學獎、陜西“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著有《天下第一渠》《蒼涼青春》《荒原情鏈》《秘境》《人獸》《恩怨》《被上帝咬過的蘋果》《人·狗·石頭》《飛鳳家》《筆架山上的丹陽(五卷本)》等作品。文學論著有《論路遙的小說創作》《作家素質論》等。出版《課石山房墨存——白描書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