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譚嗣同《仁學》中的平等觀是其思想要旨。面對近代社會救亡圖存的時代呼喚,他重視并依托近代自然科學,以“以太”這一本體概念為理論基點,建立起了一套“以太—仁—通”的思想體系,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命平等理念,為近代社會追求現實平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旗幟。其平等觀主要包括“上下”“男女”“中外”“人我”在內的四個維度,建立大同社會是其平等思想的最終追求。
[關" 鍵" 詞]譚嗣同;《仁學》;平等;大同
平等是西方近代哲學中的重要觀念,中國古代雖沒有系統的論述,但平等思想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墨家的“天下為公”“兼相愛”思想。盡管受君主專制統治與傳統儒家倫理的影響,中國古代平等思想具有局限性,未能發展成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平等觀念,但也為近現代平等思想埋下了發展的種子。伴隨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傳入,近代中國平等思想開始快速發展,戊戌變法雖以失敗告終,卻因紛涌而至的新思潮而成為近代思想變革層面上的一場成功的啟蒙運動。在新舊更替、中西方思想碰撞交匯的社會變革過程中,譚嗣同上下而求索,吸收各家思想,在《仁學》這一著作中強調要重塑人的內心和精神世界,進而改造世界、重組社會與道德秩序,其中蘊含了深刻的自由與平等思想。本文立足于《仁學》,對譚嗣同平等觀的理論基礎、展開維度以及終極旨歸進行系統的研究,探討其平等思想對于近代中國平等觀念形成的影響,并闡釋其指導當下的理論意義。
一、“以太—仁”:平等觀形成的基礎
中華民族的思想啟蒙伴隨著對平等的呼喚,盡管有許多思想家談及平等,但只有譚嗣同在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結合儒家仁本位倫理觀,對人何以平等做出了合理的分析與論證。譚嗣同以儒家核心思想“仁”來為其著作《仁學》命名,足以看出他對“仁”之觀念的推崇,但其平等思想濫觴于“以太”這一自然科學的本原概念。17世紀,笛卡爾首次將以太的概念引入自然科學領域,到了19世紀,以太的概念得到廣泛的認可,譚嗣同便是從西方傳教士接觸到以太說。在古希臘哲學思想中的以太是一種被設想出的電磁波的傳播媒介,以太之所以作為譚嗣同思想體系的邏輯起點,主要是由于以太作為一種本體,是構成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本質基礎。首先,譚嗣同肯定世界萬物是由“原質”構成的,“然原質猶有六十四之異,至于原質之原,則一以太而已矣”,又強調構成“原質”的單位是以太,也意味著認定構成萬事萬物的“原質”是以太。其次,譚嗣同認為以太的無所不在不僅決定著世界萬物的生成,而且決定著萬物的存在方式,具有維系萬物的感通作用?;谶@一認識,他闡述道:“遍法界、虛空界、眾生界,有至大、至精微……無以名之,名之曰‘以太’?!闭J為以太是維系宇宙、粘砌萬物的主宰力量。任何事物和任何系統都依賴以太的維系,都憑借以太才得以存在和運動?!暗亟y月,又與金、水、火、木、土、天王、海王為八行星;又與無數小行星,無數彗星,互相吸引,不散去也?!≈中∫灾劣跓o,其中莫不有微生物,浮寄于空氣之中,曰惟以太。”從微觀世界小分子的運動聯結、粘砌到宏觀世界的運轉,至人類、自然、家國天下的運行發展,世界萬物之所以能夠有條不紊地運行,歸根結底都源于以太的作用。也是在以太的維系下,腦氣筋通往人的各個器官,使得骨骼與筋脈、血肉、五臟組成了人的身體。一言以蔽之,所有的人都是由以太作用組成,而人身體中的氣之“通”都是以太的作用,以太通天地萬物人我為一身。既然世間萬物都由以太而聯結匯通,是故人與人、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都應該是平等的,以太這一概念為譚嗣同平等觀的形成奠定了本體論的基礎。
譚嗣同通過對仁之本原意義的明晰,厘清了“以太—仁”的理論邏輯。譚嗣同明確了仁是宇宙的本原,成為推崇仁為本原的近代哲學家。譚嗣同在《仁學》開篇便開宗明義地闡述道:“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當仁將現象界的所有精神囊括在自己范圍之內時,它無疑地成為“天地萬物之源”,成為世界的本體。譚嗣同視界中的仁與以太有其不同之處,他強調:“無以名之,名之曰‘以太’。……由一身而有夫婦,有父子,有兄弟,有君臣朋友;由一身而有家、有國、有天下,而相維系不散去者,曰惟以太。精而言之,夫亦曰‘仁’而已矣。”以太與仁同為不生不滅而同質,不同的是以太以現象界為居。簡而言之,以太與仁同質卻不同處,以太是存在于現象界的精神力,而仁是脫離了現象界的精神本體。如果將以太作為人我平等的基礎,那么譚嗣同思想中的仁則是平等的形而上依據。早年他受王夫之“道不離器”思想的影響,追溯其源,認為道器的概念來自《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他提出“境能生心,心實造境”,前半句說的是仁來自現象界,后半句總結仁成為世界的本源。然以太又居于現象界,是存置于形而下的精神力,通過以太形下與形上之間的活動,最后將精神送出了現象界,形成了形而上之“道”,就是所謂的仁。因此,仁來自現象界,由脫離現象界變為形而上的“道”,以太對于仁的不可或缺恰恰體現于此。
譚嗣同從傳統儒學中借鑒了仁的概念,但他所說的仁與傳統儒學的仁有很大的區別,儒家的仁崇尚仁愛,但愛有差別,有差別就不能平等。譚嗣同猛烈抨擊封建禮教、綱常倫理,認為人人平等,大同社會的實現不能有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由此可見,譚嗣同雖然以儒學中的仁為核心理念,但卻借助以太構建仁學體系,對仁學進行了全新的發展。他直接將以太之微生滅即不生不滅與平等聯系起來,形成了“以太—仁”的邏輯進路,奠定了其平等觀的理論基礎。
二、“通”:平等觀的四維度
如果說首倡平等的是康有為,那么第一次從本體哲學高度系統論證平等的則非譚嗣同莫屬。他通過將平等與以太、仁愛相聯系,賦予平等以權威性和正當性,闡明“通”的重要意義,“仁以通為第一義;以太也,電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仁以通為第一義,且以太是通之具,使世界存在的萬物有了共通性,通是平等的前提與基礎,譚嗣同形成了“以太—仁—通—平等”的理論框架體系。他指出通有四個維度:“中外通,多取其義于《春秋》,以太平世遠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內外通,多取其義于《易》,以陽下陰吉、陰下陽吝、泰否之類故也;人我通,多取其義于佛經,以‘無人相,無我相’故也?!彼膫€維度的通體現了譚嗣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所倡導的平等?!爸型馔ā痹谟趯崿F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平等交往,“取義于《春秋》,以太平世遠近大小若一故也”,這種平等觀念不僅適用于國家與國家、群體與群體之間,還涉及個人與個人、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譚嗣同倡導的中外通還包括中外通商,他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國正在融合發展,閉關自守是行不通的?!肮释ㄉ陶撸嗳手滓玻瑑衫酪???凸汤饔壤病!弊T嗣同把貿易通商看作是各國雙贏的過程,也是仁之平等的體現。
譚嗣同積極地推崇“上下通”,在探尋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時,他指出,中國貧困、衰微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內部上下隔絕,嚴重不平等。譚嗣同對這一點深惡痛絕。他一面將不平等視為中國致弱的根源,從不同角度揭露不平等的種種危害,一面通過提倡平等挽救中國的劫難。這就是說,譚嗣同認為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三綱”造成的不平等,在對“三綱”的批判過程中,將焦點集中在“君為臣綱”這一觀念上。譚嗣同質疑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強調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其內部嚴重的不平等,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君主專制。譚嗣同將實現平等奉為拯救中國獨一無二之道路,于是發出“改今制,廢君統,倡民主,變不平等為平等”的呼聲。
對男女平等的呼吁也是通的維度之一,譚嗣同從小喪母,目睹了傳統禮教對婦女身心的殘害,對婦女充滿憐憫之情。在《仁學》中,他以佛學和自然科學為基礎,提出了“性別平等”的主張。他認為,從生理結構而言,萬事萬物包括男女都是由以太這一原質組成,本質相同理應平等。他提出:“夫男女之異,非有他,在牝牡數寸間耳,猶夫人之類也?!埫髂信瑸樘斓刂加?,同有無量之盛德大業,平等相均。”譚嗣同對傳統禮教中關于性別的固有觀念提出了批判,他從科學的角度理性地看待性,強調男女之間在性方面應享有平等權利,嘗試為封建社會中的女性爭取自由發展的空間。
如果中外、上下、男女內外不通,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就會導致人我的不通。而譚嗣同之所以提倡平等,并不只是因為西方自由平等思潮的涌入,更重要的是救亡圖存的時代需要。近代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為迫切地追求平等,其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將救亡圖存這一主題融入平等觀念之中,賦予平等思想覺醒和救亡的使命內涵。譚嗣同吸收各家思想,通過“通”這一抽象內涵覆蓋了社會秩序中包括中外、上下、男女等各個層面的社會關系,進而形成平等觀,并以平等的視界檢視近代社會現狀,更具系統性和目的性,最終為中國平等思想賦予近代社會的時代內涵,將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大同社會:平等觀之理想社會
大同是古代儒家最高政治理想,其源于《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儒家大同思想的根本要義??鬃铀岢拇笸鐣匀蕿榛A,希望建立天下為公的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譚嗣同的大同理想不同于儒家天下為公的社會理念,而是包含著對中西方關系的思考,他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哲思上吸收了西方平等、自由、人權等啟蒙觀念,融合眾多思想要素,內容更具豐富性和多元性。
從譚嗣同大同社會的內涵界定看,他的“大同”理念與對“仁”的推崇是有內在一致性的,他在《仁學》中對仁作出了界定:“十三、不生不滅,仁之體。十四、不生與不滅平等,則生與滅平等,生滅與不生不滅亦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謂也。一則通矣,通則仁矣。”他認為仁是不生不滅的,由此得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平等的,而這種不分天地彼此的仁之社會的呈現也就是大同社會的境界。譚嗣同“以太—仁”的思想奠定了其平等觀的基礎,而“仁以通為第一義”“通之象為平等”,“通”的四維度成為他描繪大同理想社會的思想圖式,中外、上下、男女內外不通導致人我不通的困境,隱含著他對中國社會的現實剖析?;趯ι舷虏煌?、人我不平等的社會現狀的認識,譚嗣同以平等為核心確立救亡之路,企圖消除社會存在的一切不平等,從而構建大同社會。從這個角度來說,平等觀是他建立大同社會的基礎與中心,而建立大同社會是他平等思想的最終追求。
譚嗣同思想中的大同社會有三個特征:第一,在大同社會中,包括父子、君臣、中外在內的所有人一律平等。他認為:“夫大同之治,不獨父其父,不獨子其子;父子平等,更何有君臣?”然而父子君臣不是大同社會的全部特征,平等還貫徹到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中,他建構的大同社會是一個沒有歧視和壓迫、沒有差別的絕對平等的社會。第二,大同社會的特點還包括通過消除國家、取消國界,從而在根本上實現人人平等?!叭巳四茏杂桑潜貫闊o國之民。無國則畛域化,戰爭息,猜忌絕,權謀棄,彼我亡,平等出;且雖有天下,若無天下矣。君主廢,則貴賤平;公理明,則貧富均。……若西書中百年一覺者,殆仿佛《禮運》大同之象。”譚嗣同認為有君主和國家,人民就要受到君主的壓迫和政府的管治,只有取消國家,徹底廢除君主專制,才能保障天下人人自由平等。第三,譚嗣同的大同社會構想呈現出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展望。他提出:“封建世,君臣上下,一以宗法統之。……宗法行而天下如一家。故必先齊其家,然后能治國平天下?!弊T嗣同提倡鞏固宗法關系以維系家庭與國家的聯系,從而擴大到整個世界,使得“天下如一家”,這體現了譚嗣同對大同社會在政治上的一體化設想。除此之外,他還提出“故行井田封建,兼改民主,則地球之政可合為一”的暢想。在譚嗣同的大同社會里,行井田制,倡民主,各族人民都能同一發展。譚嗣同大同思想的關注焦點在處理各國的關系上,力求救亡圖存,從根本上擺脫西方列強奴役的道路,達到“中外通”的境界,因此它的大同社會構想蘊含著全球化的思想。
譚嗣同基于平等觀的大同思想作為一種未來社會的美好愿景,為現代人類應對世界問題、處理國際關系提供了借鑒。譚嗣同期望構建“完全平等”的大同社會,蘊含著處理各國關系的哲思,面對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分歧與摩擦,不能區別對待,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合作。他提出中國處于生死存亡的危難境地,究其根本是人之機心造成的劫運,仁與心同義,心卻不可統稱之為仁,這是因為他所提倡的仁是慈悲之心,靠心力挽劫就是通過慈悲之心來感化、挽救中國的劫數。譚嗣同在《仁學》中提出的“以心力挽劫”的主張不失為國際交往的范式。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隔閡不可完全克服但可緩和,通過正視隔閡、對話協商從而構筑互信機制,在平等中交流合作,在時代困境中尋求“心之通”。
參考文獻:
[1]魏義霞.康有為、譚嗣同大同思想的近代形態及其現實意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74-80.
[2]魏義霞.譚嗣同大同思想的多重意蘊和訴求[J].安徽史學,2016(6):36-44.
[3]陳敏榮.譚嗣同《仁學》中的平等思想簡析[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31(4):91-95.
[4]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魏義霞.譚嗣同哲學研究思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6]陳偉桐.譚嗣同《仁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