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梅清是以表現安徽黃山山水景色的代表藝術家,其個人在山水畫表現上有著深厚的藝術造詣。梅清的藝術表現和轉型與他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更離不開安徽獨特的人文背景。以梅清為研究對象,分析梅清在黃山山水畫藝術表現的個人藝術特色,通過研究促進山水畫藝術的進步與發展,汲取梅清的繪畫藝術優點并運用到山水畫創作與藝術表現中。
[關" 鍵" 詞]梅清;山水畫;風格
一、梅清生平與藝術風格探究
梅清字淵公,號瞿山。梅清在著作《柏視山口行》長賦中提及:“遠公昔日吳興至,歷歷四朝等百世。”故后期有學者論證梅清有遠公一稱,后分析梅清個人的生平以及家世的傳承,遠公一說還暫時不能作為參考。
梅清在四十五歲之前以求取功名作為自己的目標,后正式以畫來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人文思想以及人文情懷的形成是他在歷經社會與生活的磨煉中形成的。由于梅清家世背景優渥,自幼的文化熏陶以及文人修養為后期梅清人文山水創作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清代以來,社會文化發生了很大的沖擊與改變。藝術家梅清在社會大背景的變更中,個人的心境也在不斷改變著。梅清是一位內心擁有家國情懷以及強大胸襟抱負的有志青年,因為各種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響,他也在不斷地改變。梅清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在他的成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后期社會動蕩不安,梅清家族也遷徙到相對偏僻的農村“稼園”,在梅清的《天延格刪后詩》卷二中《稼園集引言》也有相應的描述,這次搬遷為梅清認識更多隱逸人士以及更多的內心繪畫創作表達提供了更多的情節。
《清史稿·列傳·文苑》說:“順治十一年舉人,試禮部不第,朝士爭與之交,汪士禎、徐元文尤傾倒焉。”
《姜本俊傳略》載:“(瞿山)生平尚氣節,重交游,與先大父給諫貞毅先生、先君孝介先生與施愚山諸先生講孔孟學,舉花果會,耄孺群集。凡四方名宿,里中碩彥,悉招致之,留連竟日。”
從以上資料的考證來看,梅清的個人學養是很受尊敬的,試禮部不第,朝士爭與之交,更進一步證明梅清是非常受人尊敬及崇拜的一位學者。梅清在詩詞創作中造詣極高,寫了大量的詩詞抒發內心。從詩歌整體歸納與分類來看,大部分詩詞均出自畫作的題跋詩句,這種畫與詩相結合的藝術表現也體現了梅清本人的藝術高度。
梅清在早期主要以宣城附近的山山水水為表現對象,在屢次科考失敗后,32歲的梅清來到黃山,被黃山的美景所陶醉,寫出大量雋永飄逸的詩篇,畫出大量以描繪黃山為主題的作品,黃山千姿百態的山河美景在梅清的筆下活靈活現。四十五歲之后的梅清,開始游歷名山大川,喜愛以詩畫會友人,將更多的時間投入繪畫的創作與靈感構思中,創作出以自然為主旨的山水畫藝術。在康熙五年(1666年),石濤與梅清的相見與切磋,促進了梅清的藝術創作。石濤在《奉贈瞿山先生》曾提及:“江左達者人共傳,瞿山先生思渺然,靜把數人朝隱己,閑攜厄酒應移船。已知詞賦懸疑賞,好使聲明謝塵埃。我亦欺君種白蓮,攬衣直出青霞上?!笔瘽ㄟ^描述,對梅清的人格更多表現出敬仰與崇敬,不僅僅是文友,更多是繪畫藝術創作的盟友與密友。
石濤在他的個人繪畫中多以“我用自我法”的作畫意識,畫家主要以抒發內心的孤寂與心靈的傷感進行藝術創作,繪畫中的幻象與藝術的夸張描繪更突出畫家的內在與個性。然而梅清的藝術創作始終堅持自己個性的傳達,以自己的文化修養為滋養,善于交友,多融合集大家之所成,創作中與石濤藝術不同的是更注重個人性格的抒發。在家庭逐漸沒落的背景下,某種程度上把梅清的仕途愿望推向他個人,傾向繪畫藝術的抒發與表達。以繪畫為主要愿望的梅清,后期的創作更多傾向于大自然的分析與觀察。伴隨梅清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他開始逐漸成長清代黃山題材山水畫藝術家的領軍人物。
《清史稿·列傳》對梅清有記載:“畫尤磅礴,多奇氣。”在某種程度上也闡釋了梅清的繪畫以大氣、寬廣的藝術手法進行表達與抒發,山水以直抒胸臆的創作風格表現黃山山水畫的意趣。藝術創作中的真性情與大氣的為人風格與繪畫情懷更多表現出畫家的內在,養心中怡情,注重畫法的真感情,隱藏梅清藝術創作中傷懷的心境與孤單的主觀意識?!芭R摹百家只頃刻,點染萬品隨生成”,梅清以傳統為基礎,注重古法、古意的基礎,取法自然之靈,重視畫家個人思想的表達。梅清崇尚摩古,在其畫作中可看出很多王蒙藝術表現的影響,在畫面中利用更多的牛毛皴與解索皴且進行改變與融合,形成沉靜的清新古雅的飄逸感。
二、梅清繪畫風格探究
(一)梅清黃山作品集的意義
通過對梅清黃山作品集的分析與研究,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黃山的呈現形式,更能看到梅清繪畫意識的轉變。梅清對線條的提煉、幾何語言的概括表現以及繪畫構圖的豐富變化、" "構思巧妙等都能體現出來,繪畫語境上更多地體現出黃山呈現地理風貌后的個人感受。
梅清對黃山的表現是具有代表性與特殊性的。
從總的繪畫方向來說,梅清對黃山繪畫語言的表達與呈現已經相對完善,他在原有的繪畫語言上更多地融入了黃山畫面表現的構成感受,這也許就是梅清對個人主觀形式語言的整合,是梅清個人意識的改變與繪畫方法的發掘與探索的整合,是梅清在畫面的整理與表現中對繪畫情感的宣泄,是他冷靜處理畫面分析建構與筆墨塑造過程中不斷的突破,也是他藝術語言更多的探索和繪畫藝術的改變與發掘。
(二)梅清作品的筆法特征
明清時期,南京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批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不斷碰撞思想,產生了很多的先進思想,藝術創作大量涌現。不同的畫派、不同地域的藝術家相互交流,江南文化展現出新的藝術風貌。梅清結交了大量的皖集人士,在南京大環境的影響下,安徽藝術思潮也在不斷進步,并且深深影響了梅清的思想,某種程度上也啟發了他的藝術思路。在與金陵文化思想不斷碰撞的過程中,梅清展現出更多的藝術表現方式與表達欲望。安徽宣城山清水秀,歷史悠遠,“詩歌風雅”背景下的藝術也在不斷升華。梅清作為宣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宣城畫派的創始人,以恬然自得的藝術方向為宗旨,逐漸形成了其個人繪畫的藝術風格。
梅清作品中呈現的線條語言較為豐富,畫面圖示的形態為了避免過度重復與單調,通過線條的并列與疊加增加作品的厚度,采用豐富的線條排列塑造畫面的形態。畫面表現中更多側重線條質感的傳達,在形體結構上通過虛化畫面邊緣線條的處理來體現畫面的靈活性與生動感。梅清山水畫作品中用濃重的枯墨塑造黃山勁挺的山石結構,偏向使用勁挺多變的線條,多用重墨去塑造,創作中通過線條的穿插疊加塑造石頭的結構,整體線條的穿插松緊有度,靈活性較強。梅清早期多以描繪家鄉山水為主,通過游歷家鄉,熱衷于相鄰事物,在其《天延閣刪后詩·休夏集》序中記載,“丁酉歲,梅清休夏里中,則相與休河俗朔故事,而日招二三知己者為高會賦詩?!辈⑶以凇秲S城詩》:“出宛城之東,有石橋二曰宛津曰衍水。歲久半圮,適太守孔公元起至,謀所以修復之。屬余董其役,拮據經年,次第告成,作詩呈公以志眾喜。與時丁未仲冬也。”①
三、黃山山水繪畫創作表現
梅清的創作中多次出現邊角的構圖結構,在繪畫方式上類同于南宋畫家馬一角、夏半邊,在繪畫創作中多次運用邊角多空余的構圖方式,以不穩定繪畫構圖中求繪畫創作的穩定視角為主要創作目的。在《黃山十九景》中,梅清在作品處理上多運用不穩定的三分之二畫面構圖方式呈現畫作的整體構圖。山景沒有占據畫面的主要畫幅,多以小景擴張的方式,既不失去畫面所展現的宏偉氣勢,創作又不拘泥固定的繪畫表現程式,以多變的繪畫風貌進行畫面表現。近景、中景、遠景又在虛實濃淡的變化中,在近處多用概括的重墨進行概括表現,線條多流暢不虛飄,遠處用淡墨虛帶過山石的結構,遠景更空靈縹緲,更好地展現出畫面的層次感。畫面的處理多用垂直線條進行畫面表現,把作品的張力以及壯闊的山水景觀以不完整的方式完整地展現出作品,畫作的表現也更加具有空間對比的視覺沖擊感。作品《鳴弘泉圖》中以瀑布的描繪為主,雖然有飛流直下三千米的氣勢,但是山石處理不拘泥固定的程式,山石雖然與瀑布形成十字感覺,但是畫面處理中利用石頭的虛化處理,用墨輕盈清淡,與瀑布形成沖擊對比,畫面表現統一又很有變化,畫作的氣息非常連貫,繪畫創作非常具有巧思。人物的點景更起到畫龍點睛之意,整個畫面很有動感、生命力,充分體現了梅清繪畫創作技藝的高超,繪畫方式表現中的變化更體現出梅清的藝術思維的高度。
梅清作品《黃山松谷圖》(見圖1)與《煉丹臺圖》(見圖2)中對黃山松樹的處理很有張力,松樹展現出一種松弛的生命力,以較重的墨對松針進行藝術刻畫,畫面關系更加清晰明了,畫作關系拉得更開,前后的空間更清晰。梅清作品經常運用平視及俯視的視角來突出山石的巍峨,運用云霧增加山石的縱深感,山石的質感在皴擦以及筆墨表現中也更加具有質感。梅清在家山黃山的創作表現中也通過自身的觀察以及對家鄉的真情實感,將黃山以及家鄉風貌進行藝術升華,簡繁表現處理更得當,對比更加明確,畫面的生活氣息濃厚,充滿藝術表現力。
四、梅清藝術總結與說明
通過對梅清生平的分析與了解,探討梅清繪畫的藝術人文背景以及人文特色;通過對梅清繪畫的背景、章法、構圖的藝術分析的探究與思考,發現梅清的藝術重大貢獻以及深遠的歷史影響。藝術離不開自然,通過對自然的觀察以及思索,在個人藝術背景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個人的藝術繪畫風格。在藝術學習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堅守藝術的本真,更重要的是多進行藝術思考,不能一味地模仿,汲取藝術的背景以及繪畫的本真是藝術創作以及藝術傳達的重要部分。通過對梅清藝術作品的分析,也促使我們了解了更多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表現,懂得挖掘藝術家的藝術背景,分析藝術家藝術源頭的東西,促進中國繪畫的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王石城 .蕭云從[M].上海:上海英術出版社, 1929 .
[2]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
[3]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3.
[4]黃廷海.歷代名家山水畫要析[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4.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黃賓虹,鄧實,選編. 美術叢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濟南:齊魯書社,1997.
作者簡介:
張然(1991—),女,安徽人,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注釋:
①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 1997。